黄岩寺

黄岩寺 

 

黄岩古洞和观音阁

        黄岩寺又称护法寺,最早称护国寺,位于现在永康市龙山镇黄岩,据明正德永康县志及之后历代县志记载,黄岩护法寺创建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据《金城川朱氏宗谱》中明朝初期刘伯温所撰《护法寺鼎建法堂记》中记载:"护法,盖创自萧梁大同间。"若是如此,则护法寺的历史还可以再上溯近400年。古时,护法寺所在之黄岩,中有碧涧古木,两侧奇峰入云,风光别致,有如武夷之胜境,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爱。

黄岩象山


        自创建以来,护法寺僧侣代代相传,寺庙香火不断,一直到元代后期,因各种原因,寺庙已破败不堪。 至正年间,刘伯温、宋濂、章溢等与金城川贤达朱世远交往密切,常客居朱世远家,一道汇聚于清辉楼,谈诗论道,分析时事,成为莫逆之交。他们听闻黄岩山幽景美,遂与朱世远乘兴前往游玩,一路树木菁密、鸟韵铿锵,各种景致应接不暇。来到护法寺时四人已足力不济,于是进寺稍作休息,寺僧以茶待客,颇为殷勤。在品茗间,众人见寺里除了三间正殿,既无法堂也无山门,寺僧生活清苦,在茅草屋中艰难修行,感觉甚是惆怅惋惜。朱世远当时就表示,等以后时间宽裕时会筹划重建。

沉入库底的护法寺旧址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刘伯温、宋濂、章溢同时受聘于朱元璋,前往京师辅佐帝业,而朱世远则被委任为建筑白下城的监官,后又两次偕同沈万三营造御库、象房。历时多年后,朱世远回到金城川,刘基曾约宋濂、章溢去信召他进京共事,朱世远却不为所动。应该是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秋,朱世远践行前约,开始输资重修护法寺,直到第二年完成寺庙重修。重修后的护法寺可谓是脱胎换骨,庙宇庄严,规模宏远,法堂巍然,山门翼然,大殿也是焕然一新,同时修建了僧房、香积等一应俱全,朱世远还捐助了良田、山林各数十亩,作为寺僧香积之资。洪武九年冬,朱世远让画师将护法寺画成一幅图,并修书一封,派人送往在南京的刘伯温,刘伯温见后大为感慨,当即写就《护法寺鼎建法堂记》,让送信者带回。事后,朱世远将《护法寺鼎建法堂记》勒石成碑立于法堂东偏,成为护法寺的一道风景,直到清代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因为附近吕氏宗族和金成川朱氏对于护法寺权属产生了纠纷,为消除证据,吕氏于夜间派遣五名壮丁盗走了《护法寺鼎建法堂记》石碑,石碑从此不知所踪,所幸文字记载于《金城川朱氏宗谱》之中,得以留存。

大雄宝殿


      重修后的护法寺成为了当地许多文人名士的必游之所,嘉靖十年(公元1536),护国寺迎来了三位贵客,分别是一代廉吏曾任云南参政的金城川朱方、永康五峰书院的首倡者芝英的应典和曾任山西监察御史广东巡按的东阳邵紫溪,他们三人是明代正德九年(公元1514)同科进士。朱方为朱世远同族后人,年轻时经常去黄岩护法寺游玩,举进士后常年在外为官。在他转任回乡之际,应典正专心于五峰讲学,邵紫溪也刚好赋闲在家,三位“同年”能聚在一起实属不易。朱方带着他们就近参观了护法寺,他们沿着刘伯温一行走过的道路来到黄岩,看到的寺庙景象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在护法寺里,朱方看到以前认识的年轻僧人已白发斑斑,随手写下了《丙申同应石门邵紫溪于黄岩》:“修藏曾记昔年留,此日偕来总贵游。新度僧童惊己老,垂倾丈室值方修。溪山偶共非常主,时事闲谈亦寓忧。何日浮名了蜗角,跳身莲社伴禅流。”一首诗,就如一个小视频,生动地展现当时三人同游,寺庙新修的场景,同时亦为人生易老,世事无常发出了感叹,为黄岩和护法寺留下了一个历史片刻,一段风雅佳话。

清幽佛门


      护法寺何时称黄岩寺呢?在《金城川朱氏宗谱》中有一篇清代历史学家翰林院侍讲杨椿撰于乾隆九年的《黄岩寺续记》,文中就己直接称为黄岩寺。应该说改称黄岩寺或者并称黄岩寺的时间还可以上溯更多年。《续记》较为详细的描绘了当时黄岩寺的状况,也讲诉一个相关的文化趣事。《黄岩寺续记》虽为杨椿所撰,却也是因朱秋魁所求而来。朱秋魁,金华秋滨朱基头人,是乾隆四年(公元1739)的武状元,也是金华地区明清两代唯一的武状元。朱基头与金城川朱氏先祖共同来自义乌赤岸,彼此之间常有往来,朱秋魁在中状元之前曾到金城川,与族兄朱乘云一道出游,至黄岩寺憩息,当时寺庙的山门、大殿、法堂、僧房数椽规模俱在,寺处云峰四合、水口迴环、碧涧修竹、古松掩映,风景依然。朱乘云详细的介绍了寺庙的历史,特别是刘伯温撰记勒石以及被毁之事让朱秋魁深感痛惜。朱秋魁考中武状元后,应该是受金城川族人的委托,请杨椿撰写了《黄岩寺续记》,算是弥补了《护法寺鼎建法堂记》石碑被毁的遗憾。

雅致僧舍


        自朱世远重修护法寺以来,护法寺和金城川朱氏结下了几百年的善缘,有据可考的重大修缮就有多次。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由世远第四代子孙朱叔成捐款修建紫宵宫。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5),由世远公第十一代子孙朱明厚捐款重修护法寺。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41),由世远公的第十六代子孙朱鸣玉捐款重修护法寺。因良好的管理和不断的修缮,护法寺(黄岩寺)在明清两代香火旺盛,游人不断。

山门天王殿


        据俞国锋《永康佛寺庵》所述,清光绪年间,护法寺(黄岩寺)香火凋零,寺僧纷纷离去,到民国初期仅剩两三个僧人往寺,民国后期因无僧住寺,由居士永福代管直到解放,1956年因兴建黄岩坑水库(里库)护法寺被当作堆放工具物资和民工食堂之用,水库完工后,仅保留大殿,其它建筑全部被拆。1968年,在里库下游修建黄坑口水库(外库),蓄水之后,大殿在水位之下,于是也被拆除,千年古寺从此湮灭。

        1980年,僧人净明发心恢复护法寺,胡塘下村因势利导,以旧义和乡主庙所在地黄岩洞为基础,作为古寺易址重建,名为黄岩禅寺。此后经过尼姑大净、僧人常融先后主持建设,现已建成天王殿、圆通宝殿、观音阁、地藏殿、大雄宝殿、以及山门僧舍、亭阁等建筑,古寺得到新生,成为永康东北部僧人主法,尊佛规制,且具一定规模的佛教场所。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