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朋友圈越来越少了?

“叮!”又收到一封farewell的邮件,然后就再也没看到这个同事的ST头像亮起来过。我看了两遍邮件的内容,确认自己有该同事的联系方式,便熟练地关掉邮件并拖到一个叫回忆录的文件夹里,然后继续做着手上的事情,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月底最后一天快下班了,收到几个远方同事发来的双节快乐信息,如果是以前,我会找到每一个曾经在工作中帮助过我的人的头像发去节日愉快的消息,问问他们假日的安排,甚至根据一些个人的特点发送一些个性化定制的祝福,而现在,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屏幕、打报表、下班。


突然感觉,人越长大,就越会丧失一些东西,比如表达。


这种改变其实是有迹可循的,稍微回忆一下自己几年前的状态,感觉那时候的状态大多都很积极。有时候一天会发好几条朋友圈:早安类、天气类、感慨单身类、呼朋唤友逛公园类、音乐分享类最后以晚安类做一天的完美收尾。现在一个月发的朋友圈可以一只手数的过来。


主要还是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通理解,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朋友圈感慨的状态越来越少,长文案的状态越来越少,评论也越来越少,多的只是一个个躺在沙发上像披着奏折一样点上的赞。如果只是想吐槽一下工作生活上的不顺,反而不会晒了,因为这在别人眼中可能是矫情。


朋友圈仿佛就是专门营造给别人看的橱窗,专门用来打造自己积极的形象。虽然人们都想看到真实的,但他们更愿意看到他们想看到的。大家都不喜欢负能量,包括我也是。


一方面,在做人生的加减法上,剔除掉不必要的社交,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经营自己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去听那些虚无缥缈的认同感。


人活得越久,经历得越多,就会发现离别慢慢成为了生活的常事,遗忘成为了常态。同住多年室友搬离、相处许久同事离职、朋友渐行渐远……我们不再相信对方的改天一起吃饭,不再相信说好的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不再相信领导画的大饼,以前可能还会在朋友圈表达一些自己的情绪,现在只能理性面对了,不是说放弃了语言的表达,而是选择沉默以对,渐渐地把自己调到了静音模式。


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内心早已暗流涌动。


这才是人们不愿意晒的真实生活。


真实是一地鸡毛、是看楼兴叹的房价、是还不完的账单、是不顺利的事业,其实并没有朋友圈的那么光鲜亮丽,但也无人关心光鲜背后的死活。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并没有多强烈。


面对生活,让自己一路披荆斩棘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生活好不好,不一定要所有人都知道,因为大部分只是看官罢了。


现在明白人为什么要找一个懂自己的人结婚了。后半辈子很长,我在路上看到一只很可爱的猫,拍给你看。你很快回复我,哇,好可爱!我说我们养一只好吗?你说好呀!然后我们都知道我们不会养这只猫,这就够了。


我把我想发的朋友圈,以私信的形式发给我在乎的人了。希望你们也可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朋友圈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