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就是排好序的数据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查找到数据,那么底层的数据到底是如何存储的呢?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可视化的网站
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可视化工具
可以看到数据结构里面有链表,二叉树,AVL,红黑树,Hash,B tree ,B+tree等等,可以点击进入每个数据结构的可视化页面,玩一玩,看看插入时数据是怎么样排序的
二叉树的特点是左边节点比右边节点小,每个叶子节点下的子节点最多只能有2个,每次插入都会先比较根节点,小的往左边,大的往右边。
缺点
由于只能有2个叶子节点,所以数据量大的时候树的层级会非常高,而且当插入的数据都是有序的,如下图,就会造成斜树,这样就退化成有序链表了
解决了斜树的问题,每次插入是时候节点会进行旋转,左小右大,减少了树的高度,非叶子节点最多拥有2个叶子节点,同时树的左右2边层级 相差不会大于1;
右旋LL:当想左边节的左子节点点插入数据,例如插入10,8,6的时候,为了保持树的平衡,会把10节点进行右旋,试树能够平衡
左旋RR:当想右边节的右子节点点插入数据,例如插入10,12,14的时候,为了保持树的平衡,会把10节点进行左旋,试树能够平衡
缺点
虽然解决了斜树的问题,但是还是会造成树的层级太高,每个叶子节点只能有2个子节点,查询的时候会造成IO次数太多
网上有大牛总结了个顺口溜:根节点必黑,新增是红色,只能黑连黑,不能红连红; 爸叔通红就变色,爸红叔黑就旋转,哪边黑往哪边转
缺点
红黑树的缺点是每个叶子节点只能有2个子节点,查询的时候会造成IO次数太多,同时树的层级会非常高
红黑树和AVL树的区别
Hash实际上是散列函数,它可以帮助我们大幅提升检索数据的效率,这是因为 Hash 只需要一步就可以找到对应的取值,算法复杂度为 O(1)。Hash 算法是通过某种确定性的算法(比如 MD5、SHA1、SHA2、SHA3);
采用 Hash 进行检索效率非常高,例如查 id = 100的数据,基本上一次检索就可以找到数据,而 B+ 树需要自顶向下依次查找,多次访问节点才能找到数据,中间需要多次 I/O 操作,从效率来说 Hash 比 B+ 树更快。但是,hash 有很多缺点
缺点
上面讲到的树有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每个叶子节点只能有2个子节点,这样的话都会造成树的层级太高,IO效率太低。
B-tree 利用了磁盘块的特性进行构建的树。每个磁盘块一个节点,每个节点包含了很关键字。把树的节点关键字增多后树的层级比原来的二叉树少了,这样就变成了N叉树,并且每个节点保存key和value和data,这样的存储方式的好处就是只要查询到对应数据的键值,就直接返回data,大大提高了查询效率,减少数据查找的次数和复杂度
缺点
这样的存储结构有个缺点,就是由于每个节点都保存了key-value-data,那么一旦这个data的数据量大的话,例如这个数据有1k,10k或者更多,那么一个磁盘块(默认16KB)就无法保存这么多节点了,因为空间是有限的,保存不了的话就会生成子节点,这样的话树的高度又增加了,磁盘IO又多了,于是B树进行优化,就有了B+树
B+树和 B树最大的不同是非叶子节点只储存key和value信息,没有data,data 只保存在叶子节点上。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个磁盘块可以存更多的节点,因为不需要存data了,树的高度就更矮了IO次数更低。
而且所有的叶子节点都是有序的双向链表,所有数据是按照顺序排列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范围查找,排序查找,分组查找的效率更高了,举个例子,例如查 23 < id < 52区间范围的数据,只需要找到23的这个数据,再通过有序链表,找到52,就可以快速的返回范围数据,减少了IO次数,提高查询效率
在 InnoDB 中,表都是根据主键顺序以索引的形式存放的,这种存储方式的表称为索引组织表。又因为前面我们提到的,InnoDB 使用了 B+ 树索引模型,所以数据都是存储在 B+ 树中的。每一个索引在 InnoDB 里面对应一棵 B+ 树。
从图中不难看出,根据叶子节点的内容,索引类型分为主键索引和非主键索引。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存的是整行数据。在 InnoDB 里,主键索引也被称为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内容是主键的值。在 InnoDB 里,非主键索引也被称为二级索引(secondary index)。
如果语句是 select * from T where ID=500,即主键查询方式,则只需要搜索 ID 这棵 B+ 树;
如果语句是 select * from T where k=5,即普通索引查询方式,则需要先搜索 k 索引树,得到 ID 的值为 500,再到 ID 索引树搜索一次。这个过程称为回表。也就是说,基于非主键索引的查询需要多扫描一棵索引树。因此,我们在应用中应该尽量使用主键查询。
B+ 树为了维护索引有序性,在插入新值的时候需要做必要的维护;索引的每一页存放的是索引,如果新添加一个索引的话,这个索引素在的页内容满的话就需要新增一页,这时候会引起索引的移动到新的也上,影响性能;
除了性能外,索引页分裂操作还影响数据页的利用率。原本放在一个页的数据,现在分到两个页中,整体空间利用率降低大约 50%。要求建表语句里一定要有自增主键。当然事无绝对,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场景下应该使用自增主键,而哪些场景下不应该;也就是说,自增主键的插入数据模式,正符合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递增插入的场景。每次插入一条新记录,都是追加操作,都不涉及到挪动其他记录,也不会触发叶子节点的分裂。而有业务逻辑的字段做主键,则往往不容易保证有序插入,这样写数据成本相对较高。除了考虑性能外,我们还可以从存储空间的角度来看。假设你的表中确实有一个唯一字段,比如字符串类型的身份证号,那应该用身份证号做主键,还是用自增字段做主键呢?由于每个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上都是主键的值。如果用身份证号做主键,那么每个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占用约 20 个字节,而如果用整型做主键,则只要 4 个字节,如果是长整型(bigint)则是 8 个字节。显然,主键长度越小,普通索引的叶子节点就越小,普通索引占用的空间也就越小;所以,从性能和存储空间方面考量,自增主键往往是更合理的选择。
有没有什么场景适合用业务字段直接做主键的呢?还是有的。比如,有些业务的场景需求是这样的:**只有一个索引;该索引必须是唯一索引。你一定看出来了,这就是典型的 KV 场景。**由于没有其他索引,所以也就不用考虑其他索引的叶子节点大小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要优先考虑上一段提到的“尽量使用主键查询”原则,直接将这个索引设置为主键,可以避免每次查询需要搜索两棵树。
总结了这么多,如果你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用B+tree做存储结构,那就再反复的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