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在大数据上使用PySpark进行K-Means

作者 | Angel Das

编译 | VK
来源 | Towards Data Science

【机器学习】在大数据上使用PySpark进行K-Means_第1张图片

如果你不熟悉K Means聚类,我建议你阅读下面的文章。本文主要研究数据并行和聚类,大数据上的K-Means聚类。

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unsupervised-learning-techniques-using-python-k-means-and-silhouette-score-for-clustering-d6dd1f30b660


关于聚类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技术,简而言之,你处理的是数据,没有任何关于目标属性或因变量的信息。

聚类的一般思想是在数据中发现一些内在的结构,通常被称为相似对象的簇。该算法研究数据以识别这些簇,使得簇中的每个成员更接近簇中的另一个成员(较低的簇内距离),而远离不同簇中的另一个成员(较高的簇间距离)。


聚类适合哪里?

你们大多数人都熟悉现实生活中的这些例子:

  1. 客户细分-广泛用于目标营销

  2. 图像分割-识别景观

  3. 推荐引擎


背景

K-Means聚类,使用欧氏距离形式的相似性度量,通常被称为分裂聚类或分区聚类。

K均值的基本思想是从每个数据点都属于一个簇,然后根据用户输入K(或聚类数)将它们分成更小的簇。每个簇都有一个称为质心的中心。质心总数总是等于K。该算法迭代地寻找数据点并将它们分配给最近的簇。

一旦所有数据点被分配到各自的质心(这里代表每个簇),质心值将被重新计算,过程将重复,直到簇达到收敛标准。

质心只不过是每个簇的新平均值(例如,由客户A、B、C组成的簇,平均支出为100、200、300,篮子大小为10、15和20,质心分别为200和15)。收敛准则是衡量簇的稳定性的一个指标,即任意两次迭代之间的簇内距离在给定的阈值范围内不变。


Pypark有什么不同吗

在我们讨论为什么PySpark不是基于Sklearn的算法之前,让我们先讨论一下PySpark中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在使用PySpark构建任何聚类算法时,都需要执行一些数据转换。让我们先理解数据,用于分析的数据可以在这里找到。

https://www.kaggle.com/arjunbhasin2013/ccdata

数据

该数据集由超过6个月的9K名活跃信用卡持卡人及其交易和账户属性组成。其想法是制定一个客户细分的营销策略。

【机器学习】在大数据上使用PySpark进行K-Means_第2张图片
使用Pypark
from pyspark.sql import SparkSession

spark = SparkSession.builder.appName(‘Clustering using K-Means’).getOrCreate()

data_customer=spark.read.csv('CC General.csv', header=True, inferSchema=True)

data_customer.printSchema()

【机器学习】在大数据上使用PySpark进行K-Means_第3张图片

属性可以分为三大类。客户信息(主键为CUST_ID)、帐户信息(余额、余额频率、购买、信用额度、使用期限等)和交易(购买频率、付款、预付现金等)。

data_customer=data_customer.na.drop()

所考虑的所有属性都是数字或离散数字,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向量汇编器(Vector Assembler)将它们转换为特征。向量汇编器是一种转换器,它将一组特征转换为单个向量列,通常称为特征数组,这里的特征是列。

customer id不会用于聚类。我们首先使用.columns提取所需的列,将其作为输入传递给Vector Assembler,然后使用transform将输入列转换为一个称为feature的向量列。

from pyspark.ml.feature import VectorAssembler
data_customer.columns

assemble=VectorAssembler(inputCols=[
 'BALANCE',
 'BALANCE_FREQUENCY',
 'PURCHASES',
 'ONEOFF_PURCHASES',
 'INSTALLMENTS_PURCHASES',
 'CASH_ADVANCE',
 'PURCHASES_FREQUENCY',
 'ONEOFF_PURCHASES_FREQUENCY',
 'PURCHASES_INSTALLMENTS_FREQUENCY',
 'CASH_ADVANCE_FREQUENCY',
 'CASH_ADVANCE_TRX',
 'PURCHASES_TRX',
 'CREDIT_LIMIT',
 'PAYMENTS',
 'MINIMUM_PAYMENTS',
 'PRC_FULL_PAYMENT',
 'TENURE'], outputCol='features')

assembled_data=assemble.transform(data_customer)

assembled_data.show(2)

【机器学习】在大数据上使用PySpark进行K-Means_第4张图片

既然所有的列都被转换成一个单一的特征向量,我们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使它们具有可比的规模。例如,BALANCE可以是10-1000,而BALANCE_FREQUENCY可以是0-1。

欧几里德距离总是在大尺度上受到更大的影响,因此对变量进行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

from pyspark.ml.feature import StandardScaler

scale=StandardScaler(inputCol='features',outputCol='standardized')

data_scale=scale.fit(assembled_data)
data_scale_output=data_scale.transform(assembled_data)

data_scale_output.show(2)

【机器学习】在大数据上使用PySpark进行K-Means_第5张图片

既然我们的数据已经标准化了,我们就可以开发K均值算法了。

K-means是最常用的聚类算法之一,用于将数据分簇到预定义数量的聚类中。

spark.mllib包括k-means++方法的一个并行化变体,称为kmeans||。KMeans函数来自pyspark.ml.clustering,包括以下参数:

  • k是用户指定的簇数

  • maxIterations是聚类算法停止之前的最大迭代次数。请注意,如果簇内距离的变化不超过上面提到的epsilon值,迭代将停止,而不考虑最大迭代次数

  • initializationMode指定质心的随机初始化或通过k-means||初始化(类似于k-means++)

  • epsilon决定k-均值收敛的距离阈值

  • initialModel是一簇可选的群集质心,用户可以将其作为输入提供。如果使用此参数,算法只运行一次,将点分配到最近的质心

train(k=4maxIterations=20minDivisibleClusterSize=1.0seed=-1888008604)是默认值。

from pyspark.ml.clustering import KMeans
from pyspark.ml.evaluation import ClusteringEvaluator

silhouette_score=[]

evaluator = ClusteringEvaluator(predictionCol='prediction', featuresCol='standardized', \
                                metricName='silhouette', distanceMeasure='squaredEuclidean')

for i in range(2,10):

    KMeans_algo=KMeans(featuresCol='standardized', k=i)

    KMeans_fit=KMeans_algo.fit(data_scale_output)

    output=KMeans_fit.transform(data_scale_output)



    score=evaluator.evaluate(output)

    silhouette_score.append(score)

    print("Silhouette Score:",score)

可视化分数。注意,以前版本的K Means有computeScore,它计算聚类内距离的总和,但在spark3.0.0中被弃用。

轮廓分数使用ClusteringEvaluator,它测量一个簇中的每个点与相邻簇中的点的接近程度,从而帮助判断簇是否紧凑且间隔良好

# 可视化轮廓分数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ig, ax = plt.subplots(1,1, figsize =(8,6))
ax.plot(range(2,10),silhouette_score)
ax.set_xlabel(‘k’)
ax.set_ylabel(‘cost’)

【机器学习】在大数据上使用PySpark进行K-Means_第6张图片

我更喜欢用K=7,在那里可以观察到轮廓分数的局部最大值。什么值的K是好的没有正确的答案。

我们可以使用描述性统计和其他图表来检查,这点在SkLearn和PCA上实现更方便。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喜欢研究肘部图,而不是轮廓分数,但PySpark有它的优点。


为什么是Pypark?

PySpark在执行K均值聚类时使用数据并行或结果并行的概念。

假设你需要为墨尔本节礼日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并且你希望接触到具有不同购买属性的20万客户。想象一下在本地系统上运行K Means的多次迭代。对于K=5,需要计算的距离度量数为5 x 200K=1百万。100万个这样的度量需要计算30次才能满足收敛标准,即3000万个距离(欧几里德距离)。处理这样的场景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和时间。

数据并行性

数据并行所做的是,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更小的分区,从一开始就创建并行性。另一方面,结果并行是基于目标聚类的。例如:

D=记录数{X1,X2,…,Xn}

k=簇数

P=处理器数{P1,P2,…,Pm}

C=初始质心{C1,C2,…,Ck}

  1. 数据D被P个处理器分割。每个处理器处理一簇记录(由spark配置决定)。初始质心值C在每个处理器之间共享

  2. 现在每个处理器都有质心信息。处理器计算它们的记录到这些质心的距离,并通过将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质心来形成局部聚类

  3. 完成步骤2后,主进程将存储P个处理器上每个聚类的记录总数和计数,以供将来参考

  4. 一旦一次迭代完成,来自处理器的信息被交换,主进程计算更新的质心并再次在P个处理器之间共享它们,即,主进程更新质心,并与处理器重新共享信息

  5. 这个过程不断迭代直到收敛。一旦满足收敛条件,主进程就收集本地簇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全局聚类

想象一下,将20万条记录分成3个处理器,每个处理器有约70万条记录。这就是分布式处理的用武之地,以减少数据量,同时确保完整的结果。

结果并行性

例如:

D=记录数{X1,X2,…,Xn}

k=簇数

P=处理器数{P1,P2,…,Pm}

C=初始质心{C1,C2,…,Ck}

  1. 数据D被P个处理器分割,然后在每个处理器内排序。每个处理器处理一组记录(由spark配置决定)

  2. 初始质心值C被初始化,并在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处理器之间进行分割/共享(即,与所有质心值在所有处理器之间共享的数据并行性不同,这里,我们将一个质心值传递给一个处理器)

  3. 现在每个处理器都有一个中心。计算这些点到这些质心的距离。对于处理器中的数据点:如果它们更接近处理器的质心,则将它们分配给该簇,否则如果它们更接近属于其他处理器的质心,则将数据点移动到新处理器

  4. 重复,直到收敛。

有用的链接

  1. https://spark.apache.org/docs/latest/mllib-clustering.html

  2. https://spark.apache.org/docs/latest/api/python/pyspark.mllib.html#pyspark.mllib.clustering.KMeansModel

  3. https://spark.apache.org/docs/latest/api/python/pyspark.ml.html#pyspark.ml.evaluation.ClusteringEvaluator

  4. https://spark.apache.org/docs/latest/api/python/_modules/pyspark/ml/evaluation.html

感谢阅读。


往期精彩回顾



适合初学者入门人工智能的路线及资料下载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笔记等资料打印机器学习在线手册深度学习笔记专辑《统计学习方法》的代码复现专辑
AI基础下载机器学习的数学基础专辑温州大学《机器学习课程》视频
本站qq群851320808,加入微信群请扫码:

你可能感兴趣的:(聚类,算法,人工智能,大数据,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