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到,亦不愿到——赏《虞美人·听雨》

图片发自App

徐昂霄《词综偶评》中对这首词评述到此种襟怀固不易到,亦不愿到。

有一种绘画技巧叫速写,几笔线条寥寥勾勒,或是绘出人像的俊逸,或是描摹景色的秀美。这首词也不过寥寥数笔,却略过了诗人被雨淋透半边的人生,具有相当强烈的画面感。读到最后的“到天明”三个字,不由得想到一句话,那是一部电影中的最后的中世纪骑士站在城墙上眺望着远处说的“破败也有相应的美感”,诗人在雨景中对半生的回忆读来实在是动人,直扣心扉。

对于词牌名,在此引用我喜欢的一个知乎作者聂飞琼的原句“《虞美人》一调,初咏虞姬。虞姬,美人也,而此音调音韵流转,也有美人风味。词共八句,每两句一转韵,仄、平互转,有错落之致。”诗人用这一词牌名回顾一生的悲欢离合,于婉转的韵调中哀叹,实表其忧闷的心境。

雨的到来似乎在诗中总是恰到其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少时的雨景雨音在作者的记忆里尽带着欢欣的意味,红烛盏盏,罗帐轻盈,欢歌一曲不觉暮色已至,一个“昏”字透出了年少时期一掷千金的奢靡生活场景,此时的纸醉金迷与后文晚年的悲凉形成了反衬。雨在这个时候时助兴的。到了壮年,坐舟摆渡于江上,水天一线,江面茫茫不可知尽头,白云低垂似乎与江面相接,西风中杂着时断时续的雁鸣声,雨在这个时候纷乱繁杂,助长了诗人心中本就挥之不去的愁绪,一个“断”字,将诗人的人生一分为二,等着自己的是不知尽头的天涯羁旅,被隔开的是与旧友的联系,是与亲人的联系。雨在这个时候助长了愁情。到了老年,“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诗人这次听雨的地点似乎有些远离世俗,而他自己原来的雄心壮志因为无法实现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了鬓角的白霜,逐渐远离了自己。“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江山已经易主,对于理想,对于人生,诗人已经无力去计较,只有追抚一生,用“悲欢离合总无情”这样的句子来安慰自己。年少时的张狂轻扬,中年时的壮志未酬,都像这雨打风刮一样,都被无情地带走了,自己既然无力,就不必再努力。不如就让自己的人生像这夜雨一样随意滴落,诗人对于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似乎有些木然、无动于衷了。但是在最后,诗人终究是听这一场回顾一生的雨听到了天明时分,明明劝说自己自己放下,明明已经有些心如止水,却还是放不下心中的一份执念。于雨中诗人能找得到慰藉,却找不到解脱,这最后的一场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对一生的悲叹。

人纵使戎马一生,到最后也只能坐在一张小小的方桌旁边感慨时光而已。再多的时光,于纸上作诗,不过寥寥数声叹息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易到,亦不愿到——赏《虞美人·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