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来无小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25—30篇导读

        “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一朵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这就是蝴蝶效应。”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儿童的教育上,你会发现正是那些细微的因素,成为撬动成长的支点,影响着孩子的生命走向。

        教育从来无小事。读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想想关乎孩子的情感、心理、态度、品质、习惯等等的那些事,哪一件会是“小事”呢?

      《不足的完美》中提到的“仰八脚效应”,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太过完美的人会让人敬而远之,反而犯点小错误的人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被人接受。作为教师不仅要可敬,更要可亲,用真实的一面来面对学生,不要让所谓的“师道尊严”成为横在师生心灵之间的一道坎儿,阻碍彼此的平等交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对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如此。

      《感人心者莫乎情》中所说的“南风效应”,作用途径是不排斥、不强力、不对抗,改走温和、柔性的路线,唤醒人的内在反省与自我改变力量。这一切的源头是相信人性是向善向美的,以美好的事物来启迪人的心智、唤醒人的内在觉察,用尊重、理解、宽容、关爱来呵护孩子心灵,催生他们内心自我教育、自我改变的力量。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人的成就动机出发,提示我们去关注儿童做事的动机——是为做给别人看、证明自己能干,还是为了追求超越自我成长?“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的人追求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报酬本身。”成就动机是可以培养的,在儿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其中就隐藏着教育契机,如果希望儿童从小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拥有独立的见解,家长和教师就要提供培植的土壤,避免与他人横向比较,依据最近发展区设定适合孩子的目标,引导孩子从小学会承担个人责任,敢于面对挑战。

      《不为做给别人看》通过分析两种成就目标定向的差异,来透视学生的学习意图,并根据其呈现出来的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尤其注意学生究竟是为了掌握目标而学,还是为了表现目标而学,不同的倾向会让学生把精力时间投入到不同的地方,是真正在学习,还是在表现给人看,结果不言而喻。

        《教育无小事》中提到的“蝴蝶效应”,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对自身的认知常常来自外部评价,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一生。教育不仅有“真”,更有“善”和“美”,那些融入学生生命的点点滴滴,会变成“蚁穴”让人生慢慢溃败,还是化作“春雨”滋养学生成长?在每一件小事中寻找教育的支点,才能让立德树人真正落地。

      《催眠师的魔具》以催眠师的案例来揭示“暗示效应”对人的影响,言语、行为、外部的环境等都是导致暗示心理的因素,除外部因素外,自我暗示对人的影响也很大。心理暗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教育者如能善加利用,结果就会朝好的一面发展。这是一根可以发生奇迹的魔棒,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言语、行动、环境创设等,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唤起他们的内在动力,用积极的力量来培植生长力。

        教育有心而无痕。也许在生命的长河里,那些细小的浪花并不引人注意,但正是这些细微的一幕幕,堆砌起生命的真实。面对一双双纯净的眼眸,我们惟有更耐心、更细致,才能窥见藏在行为背后的真相,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也许才是抵达儿童心灵的密码,让教育可以握住现在,赢得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从来无小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25—30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