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吗?我很好!

      你知道一个大学生在农村的日常吗?村里的人对985,211没有什么概念,只要你上了大学无论学校的好坏,只会在碰到你的时候问你两个问题:“学校在哪?你的专业之后出来能干什么?”

      为什么是这两个问题呢?首先,在很多村里人看来,大学,要么去北上广等大城市,要么就呆在本省。在他们看来,他们没有听过的省份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还记得我填志愿的时候,其实很多个学生都有一个出省学习的梦想,我也不例外。一直想着可以有机会去省外看看,填志愿的时候发现自己考的分数在外省挑不到好学校,所以在八个志愿中我只报了两个外省的,而且还是放在志愿的最后。结果,爸爸妈妈看了就非得让我改了去,就说那个地方有什么什么好的,离家这么远谁能照顾你……

      最后,我妥协了。把志愿全都改成了省内的。的确,离家近,出行也方便。可是,每次看到外省的室友怀念家乡,看她们讲着她们家乡我们不知道的风俗习惯,看着她们拖着大大小小的包裹坐着长达几天几夜的车,再带着满满几箱的特长回家或回校时,都觉得这是我没有体验过的。很累的经历,你去的地方不一定符合你对远方的想象,但却让我充满着期待和羡慕。

图片发自App

      第二个问题是更让我每次避之不及的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吧,每次村里的阿姨奶奶们都喜欢问我们这样的问题。

      “你是读什么专业的呀?”

      “汉语言文学”

      “这个是什么呀?以后出来好找工作不?”

          “emmm……可能是个语文老师吧。”

          “老师不错的,女孩子嘛稳定点,就是工资可能不太高吧!唉呀,我家的xx读了个xx专业,还不知道以后能干啥呢!”

          为什么我会特别讨厌别人问我这个问题呢?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工作的稳定和工资的好低就是他们对你这个专业甚至是以后的道路的评判标准。他们觉得你读了个大学不管学到了什么,增长了什么见识,只要出来挣的钱不多,你的这个大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可能你的专业是你的梦想,可能它的发展前景并不让每个人满意,但身边总有很多人会对它对你就此下了定义。

        我记得我有一个大我挺多岁的表哥。他也是多年前的一个大学生,那时的大学生就更是稀缺了。说起来是这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在我们家的亲戚里很多人对他的看法就是“读了大学还混的不如没读大学的”。

        为什么?就只是因为挣的钱比较少大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吗。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条路会对你下保证说:“只要你走这条路,你会挣的比别人多,过的比别人好。”未来之所以值得期待,就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每一个人生都可能会在下一秒翻盘,若是因为一时的看法而打击别人,像铁轨一样固定的人生轨道又有何意义呢?

        看看我现在的同学们,他们大都在工作了。我看不到他们工作的艰辛,我只看到他们在朋友圈晒出来的舒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想让别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劳动力。不愿意让别人给自己下定义。

      多年以后,我可能做着一份平凡的职业,拿着一份不多不少的工资。

        有人会问我:“你现在过的还好吗?”

        我会笑着对她说:“谢谢,我很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好吗?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