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大意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这里的“刍狗”是指草编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曾经看过一部小说,开篇第一句便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当时的我是怎么理解的呢——“天地间已经没有了仁慈,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狗一样(当时不知道刍狗是草编的狗)”,以为这个小说的背景是天道崩坏了,世间没有了仁慈,人民民不聊生,命如草芥。如今再看,小说写的什么我差不多已经忘记了,作者的意图我也无意再做考究。只是我的理解,怕是完全错了,在这里为曾经的自己道个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是说天地间没有了仁慈,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狗一样,而是说,天地本就没有所谓仁慈,它对待世间万物本就不偏不倚,在它的眼里,万物都是刍狗,不值得在乎。

说天地,可能有点拗口,我们换一个说法“天道”或者“自然”。天道没有仁慈,是不是就是一件坏的事呢?恰恰相反,天道本该“不仁”,换个说法,天道本该无情无心,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地对待天地间的任何事物,让其自由发展,而不是因为偏爱某一事物而偏心。

偏心是最要不得的事。

就一个家庭来说,是很容易发生偏心的事,对父母来说,最爱的是老大,最疼的是老小,中间的没人疼没人爱,老二从小是羡慕老大,长到一定年龄就又羡慕老小,从始至终就没有他的事,这事,搁谁身上,水都受不了啊。都一样是父母的孩子,凭什么待遇不一样?凭什么!就凭父母的偏心。

在课堂上也一样的,同样是老师的学生,交的学费都是一样的,老师就会下意识偏爱学习好的学生,偏爱的同时自然也伴随着资源的倾斜,比如答题的机会,老师的辅导时长,都会向着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偏,结果就是学习好的更加优秀,学习差的自暴自弃。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不能全乖老师偏心,那如果老师不偏心,做到一碗水端平,那么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出入社会,偏心的现象那就更是比比皆是了,会说话的会更讨人喜欢,能力优秀的会更加容易成功,长得好看的得到更多偏爱等等。

出现这样的结果,当然都是因为我们的“偏心”,人类偏心,真的,无法避免的,人心本就是偏的,我们本就是有偏好的,因为在我们眼里,“美”跟“丑”本就不平等。

天道如果也偏心,那这世间还不乱套了?

所以天道不一样,在天道的眼里,众生万物皆平等,它对待万物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没有偏爱,也没有厌恶,你们自生自灭,我不管。

所以老子也希望统治者能够学习天道,不要有仁爱,不要偏心,对待百姓不偏不倚,任凭百姓自作自息,不要有太多的政令。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