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简述管理内涵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的对象是资源;
(4)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
(5)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2.管理的基本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效益原理;适度原理
3.管理的基本方法:理性分析;直觉判断
4.管理的基本工具:权力;组织文化
5.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6.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注:管理层越高,概念技能越重要;管理层越低,技术技能越重要
7.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内容: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6)例外原则
注: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一般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德国人)
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企业的基本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利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管理活动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组织管理理论之父—韦伯
代表作:《经济与社会》《儒教与道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观点: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性组织形式的基础
8.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有何不同?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经济人,而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是社会人;
(2)科学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而人际关系学说提出非正式组织的重要作用;
(3)科学管理理论认为金钱是刺激员工积极性的唯一动力,而人际关系学说认为提高劳动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足度,即工人对社会因素特别是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
9.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代表作:《国富论》
观点:经济人、劳动分工
10.人事管理之父—罗伯特·欧文
11.学习型组织
含义: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1)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 (2)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 (3)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 (4)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打造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1)系统思考;(2)自我超越;(3)改善心智模式;(4)建立共同的愿景;(5)团体学习
12.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久;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社区福利投资;
(4)社会慈善事业;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13.简述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
第二篇
1.决策的依据:适量的信息
2.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的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3.决策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
基于“经济人”的假设
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
(二)行为决策理论——西蒙
(1)他在《管理行为》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
(2)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里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动机等
(3)人是相对理性的,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4)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和影响
4.决策和计划的关系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2)决策与计划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
(3)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
5.决策分类
根据环境可控程度: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根据决策类型: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根据决策主体:个体决策、群体决策
补:按决策的重要程度不同,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按决策的重复程度不同,将决策分为非程序型决策、程序型决策
6.决策的特征:目标性;可行性;动态性;整体性;创造性
7.简述决策的基本过程
(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2)明确目标
(3)拟定方案
(4)筛选方案
(5)执行方案
(6)评估效果
8.决策的准则
(1)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书本P82)
问题涉及的条件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概率分布也不知道
小中取大法(悲观法)、大中取大法(乐观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折衷法)
后悔值=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
(2)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书本P100)
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虽然不确定,但概率分布是可知的
9.环境分类
(1)一般或宏观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政治法律环境、自然资源
(2)具体或微观环境: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管制机构、战略同盟伙伴
(3)组织内部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
10.迈克尔·波特五种力量模型(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
(1)本行业中现有的其他企业(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研究)
(2)其他行业之中的潜在进入者(入侵者研究)
(3)替代产品(替代品生产商研究)
(4)买方(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5)卖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11.计划的类型
(1)时间长短: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通常为5年以上)
(2)职能空间:业务计划 财务计划 人事计划
长期业务计划 主涉及业务方面的调整或业务规模的发展
短期业务计划 主涉及业务活动的具体安排
财务计划 研究如何从资本的提供和利用上促进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人事计划 分析如何为业务规模的维持或扩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3)综合性程度(涉及时间长短和涉及的范围广狭):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战略性计划立足于整体 (两个特点:整体性与长期性)
注: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远景和使命陈述
战术性计划: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
战略性计划是战术性计划的依据,战术性计划是在战略性计划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性计划的落实
(4)明确性: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有明确的目标
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准则
(5)程序化程度: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程序性计划:例行活动(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
非程序性计划:非例行活动
注: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说,他的主要精力在非程序性决策上
12.计划编制的方法:滚动计划法、项目计划技术、计划评审技术、甘特图
13.计划的一系列层次(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
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方案(或规划)、预算
14.简述计划工作的内容
(1)What:目标与内容
(2)Why:原因
(3)Who:人员
(4)Where:地点
(5)When:时间
(6)How:方式、手段
15.简述计划的性质
(1)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16.什么是战略性计划?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间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内容:(1)远景和使命陈述(2)战略环境分析(即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3)战略选择,选择企业合适的发展途径(4)通过制定一系列战术性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
17.简述目标管理的过程
(1)制定目标;(2)明确组织的作用;(3)执行目标;(4)评价成果,实行奖惩;(5)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18.目标管理思想——彼得德鲁克 1954
(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员工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负企业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目标。
19. 目标的性质
层次性、目标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接受性、富有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
第三篇
1.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环境:一般环境(产生间接影响: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
任务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如政府 顾客 竞争对手 供应商等)
(2)战略:(战略发展的四个阶段:数量扩大阶段、地区开拓阶段、纵向联合开拓阶段、产品多样化阶段)
(3)技术
(4)规模:规范程度不同、集权程度不同、复杂程度不同、人员结构不同
(5)发展阶段:生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再生阶段
2.组织设计的原则
(1)专业化分工原则(基本原则)
(2)统一指挥原则
(3)控制幅度原则
(4)权责对等原则(职权职责对等)
(5)柔性经济原则
3.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的区别
机械式组织(程序化):机械性组织是一种稳定、僵硬的结构形式,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稳定运行中的效率
有机式组织(非程序化):有机式组织是一种松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结构形式,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动态适应中的创新
4.有机式组织的特点
(1)基于知识与经验的专门化;
(2)柔性的职务与权限;
(3)基于专业知识的权力;
(4)信息的分散与共享;
(5)水平的沟通与信息传递;
(6)对工作和技术的忠诚;
(7)强调吸收外部智慧
5.组织结构的演变趋势
(1)扁平化;(2)柔性化;(3)无边界化;(4)虚拟化
6.层级整合
(1)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呈现出反比例关系
(2)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工作能力、工作内容和性质、工作条件与环境、成员的差异性
(3)授权的原则(目的性原则、信任原则、权责一致原则)
1)重要性原则
2)适度原则
3)权责一致原则
4)级差授权原则
5)适当控制原则
(4)影响分权程度的因素
1)组织规模
2)政策的统一性
3)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
4)组织的可控性
5)组织的发展阶段
7.人员配备的原则
(1)任人唯贤原则
(2)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3)因事择人、因材器使原则
(4)量才使用、用人所长原则
(5)动态平衡原则
8.人员的来源
(1)组织内部人员
(2)组织外部人员:内部人员介绍推荐、上门求职者、劳务中介机构、教育机构
9.人事考评的要素
人员考核的基本要素:
(1)职业品德:忠诚度、贯彻执行
(2)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组织纪律性、团队合作、积极主动性、责任心、进取心
(3)工作能力:管理统率、理解执行、专业知识(能力)、沟通协调、统筹策划、计划安排、判断决策、培训指导
(4)工作业绩:目标达成度、工作品质、工作方法、绩效增长
区别不同类型的考评对象确定考核要素:
(1)机关人员:服务态度、原则性、协调性、计划性
(2)车间主任:政治立场;思想品质;政策业务水平;分析、判断、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10.人员培训的方法
(1)讲授法;(2)视听技术法;(3)讨论法;(4)案例研讨法;(5)角色扮演法;(6)互动小组法;(7)网络培训法;(8)师徒传承法
11.组织文化的分类
(1)按组织文化的内在特征分类:学院型组织文化、俱乐部型组织文化、棒球队型组织文化、堡垒型组织文化
(2)按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影响力分类:强力型组织文化、策略合理型组织文化、灵活适应型组织文化
(3)按组织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分类:主文化、亚文化
(4)按权力的集中度分类:权力型组织文化、作用型组织文化、使命型组织文化、个性型组织文化
(5)按文化、战略与环境的配置分类:适应型组织文化、愿景型组织文化、小团体型组织文化、官僚制型组织文化
12.组织文化的特征:精神性、系统性、相对稳定性、融合性
13.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民族文化、制度文化、外来文化
(2)内部因素:领导者的素质、组织成员的素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
14.组织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和约束功能;(4)辐射功能;(5)调适功能
第四篇
1.领导权力的来源
领导权力通常就是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组织中就是指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与领导者的职位相关(职位权力):(1)奖赏权力;(2)强制权力;(3)法定权力;
与领导者个人魅力或专业知识有关(个人权力):(4)参照权力;(5)专家权力
2.管理方格理论
1,9
乡村俱乐部管理
(注意让员工建立满意的关系,营造愉快友好的组织气氛) 9,9
团队型管理
(工作成就来自员工的奉献;组织与员工利益一致、互相依存,从而导致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5,5
中庸之道型(中间型)管理
(兼顾必须完成的工作和维持员工的士气来使适当的组织绩效成为可能)
1,1
贫乏型管理
(为保持组织成员地位而以最少的努力去完成应做的工作) 9,1
任务型管理
(安排工作任务,采用使人的因素干扰最小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3.领导的情景模型
三种领导方式:独裁型、民主型、放任型
告知(高任务/低关系):领导者下达命令,明确何时、何地、如何去做,并监督执行
推销(高任务/高关系):领导者向下属解释自己的决策,并提供支持行为
参与(低任务/高关系):领导者让下属参与决策,自己提供便利条件予以支持
授权(低任务/低关系):下属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4.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或领导风格,领导工作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领导者和领导方式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
领导环境决定领导方式
具体化为三个方面:
职位权力 (权力越大,环境越好)
任务结构 (任务越明确,环境越好)
上下级关系(上下级关系越好,环境越好)
5.人性假设及其发展
(1)经济人假设(X理论)
A.对人的基本假设
①员工具有好逸恶劳的天性,总是尽可能的逃避工作
②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
③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④员工不喜欢工作,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B.适宜的管理模式
①组织应以经济报酬来使员工服从和做出绩效
②订立各种严格的工作规范,加强各种法规和管制
③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④管理方式的重点在于提高效率,完成任
(2)社会人假设—人是社会人-梅奥
(3)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
A.对人的基本假设
① 员工天性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勤奋,喜欢工作
② 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
③ 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会主动要求承担责任
④ 绝大数人都具备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B.适宜的管理模式
① 管理要通过有效地综合运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来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
② 把人安排到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岗位上工作
③ 重视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鼓励人们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
④ 把责任最大化限度的交给工作者
⑤ 要用信任取代监督,以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
(4)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基本观点:主体需要的差异性、组织方式的相异性、控制程度的应变性、目标确立的递进性
6.需要层次理论
保健因素:生理的需要(较低级需要)、安全的需要(较低级需要)
激励因素:社交的需要(较高级需要)、尊重的需要(较高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较高级需要)
7.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成就
承认
工作本身
责任
晋升
成长 监督
公司政策
与监督者的关系
工作条件
工资
同事关系
个人生活
地位
保障
与下属的关系
极满意 极不满意
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不满意,激励因素才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关键。
8.成就需要理论
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
人的三大类社会性需要:①成就需要 ②权力需要 ③依附需要
9.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认为组织中员工不仅关心从自己的工作努力中所获得的绝对报酬,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报酬与他人报酬之间的关系。他们对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和别人的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作出判断。如果觉得这种比率和其他人相比不平衡,就会感到紧张,这样的心理是进一步驱使员工追求公平和平等的动机基础
主讨论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指出人们将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
横向比较:将“自我”与“他人”相比较
纵向比较:把自己目前的状况与过去相比较
不足:员工本身对公平的判断极其主观
补:简述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1)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
2)它主要讨论的是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的积极性的影响。
3)人们通过两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横向是自己与别人相比来判断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性,纵向比较是将自己以前与现在相比。
10.期望理论
M=V*E(M表示激励力,V表示效价,E表示期望值)
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
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依赖于三种关系
①努力—绩效的联系
②绩效—奖赏的联系
③奖赏—个人目标的联系
期望理论的基础:自我利益
期望理论的核心:双向期望
期望理论的关键:正确识别个人目标和判断三种联系
11.激励方法
(1)工作激励:工作扩大法;工作丰富法;岗位轮换法
(2)成果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3)综合激励:榜样激励;危机激励;培训激励;环境激励
12.有效沟通的标准:全面、及时、准确、可靠
13.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发生的层次来划分:个体内部冲突、人际冲突、群体间冲突、组织间冲突
(2)根据冲突对组织的影响来划分: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
(3)根据冲突产生的原因来划分:目标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程序冲突
14.管理冲突
(1)谨慎的选择想处理的冲突
(2)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
(3)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
(4)妥善的选择处理方法(回避 迁就 强制 妥协 合作)
第五篇
1.控制的原则:有效标准原则;控制关键点原则;控制趋势原则;直接控制原则;例外原则
2.控制的类型
(1)控制进程分类:前馈控制(事前控制或者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同步控制或者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事后控制)
(2)控制职能分类:战略控制;财务控制;营销控制
(3)控制内容分类:制度控制;风险防范控制;预算控制;激励控制;绩效考评控制
补:根据确定控制目标Z值的方法分为:(1)程序控制(2)跟踪控制(3)自适应控制(4)最佳控制
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不同分为:(1)前馈控制(2)同期控制(3)反馈控制
3.控制的过程:①确立标准 ②衡量成效 ③纠正偏差
4.财务控制
(1)偿债能力比率
流动比率: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它用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即短期偿债能力。
速动比率:酸性测试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存货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后的差额。速动比率用以反映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债务的能力。
资产负债比率: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即在企业全部资产中负债总额占多大比重。它反映了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也可以衡量债权人借出资金的安全程度。
(2)盈利能力比率
(3)营运能力比率
第六篇
1.维持与创新的关系
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环节,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了依托和框架。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只有创新没有维持,系统时时刻刻会呈现无所不变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而只有维持没有创新,系统则缺乏活力,犹如一摊死水,适应不了任何外界变化,最终会被环境淘汰。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2.组织变革的模式和路径
(1)理性组织变革的模式
三个阶段模式:解冻;转变;冻结
(2)组织变革的四条路径:演化;适应;改造;革命
渐进式
突变式 转型 调整
演化 适应
革命 改造
3.组织变革的类型:战略性变革、结构性变革、流程主导性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4.推动组织变革的内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1)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
(2)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
(3)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
(4)快速决策的要求
(5)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补充
1.内部提升的优缺点
优(1)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4)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开展工作
缺(1)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
(2)可能会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