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以守正,不锁以出新(937字)

(标题新颖,重点突出)

锁的发明让人们能安心守护心中所爱,但同时也给了人占有的欲望、固步自封的“机会”以及艳羡他人的动摇。(联系材料)因此,只有正确使用“锁”,才能获得内外平衡,避免“围城”效应。(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锁用来“守正”,是为了珍惜心中所爱,守护信仰高地。(分论1,向内看,谈“锁”的作用)“性孤僻,发辫至死犹存”的辜鸿铭,在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中为中华传统文化“上锁”。(举例论证)他认为儒家所推崇的仁义之道,可以改善当时世界弱肉强食的惨状;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时局的良方,而儒学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辜鸿铭用厚实的、坚固的“锁”,构筑传统的高地、留存信仰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灵活运用素材,反复重申主题)

不锁用来“出新”,是为了兼容并包,向内里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分论2,向外看,谈打开锁的好处)单霁翔任期内坚持开放故宫,(开故宫之“锁”)让故宫从只可远观的“高岭之花”变成热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在文创产品中与古人交流、与文化共舞。有人说单霁翔是故宫掌门人,而他却说自己只是“看门人”。(“看门”对“开锁”,一个巧妙的呼应)单霁翔的目标是守护故宫,因为他想要将故宫背后蕴含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以平等开放的态度传承下来,把故宫更好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单霁翔用“不锁”的方式为故宫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得守护。(点题)

守正之锁与出新之不锁同时存在,才能达到平衡。(分论3)恰当时机扣上锁,能够让人们专注于锁内的美好,避免在向外的艳羡中让庭内瑰宝黯然失色。(好句,讲“上锁”的效果,扣上锁以保护内部的好,没有锁不行)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都是百废待兴。老北京的古城墙也在“除旧迎新”中被要求拆毁。可见,没有锁的时候,我们总把眼光放在外面,以至于锁里的满园春色无人问津。但同时,全是锁的时候又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全是锁也不行)闭关锁国让中华文明落后于世界,一个抱残守缺的国家只会被世界之林淘汰。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必要的开锁是为了在瞬息万变中与时偕行。(该开就开,该关就关)

中国的古典大院其实早已有深谙“锁与不锁”之道。大门紧锁,家宝便可守住,庭院无顶,花鸟便可出入。“中庸之谓美”,守正之锁与出新之不锁的平衡,才能彰显文明的智慧。(总结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锁以守正,不锁以出新(93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