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红林】||火柴王召强导师精品课(二)记录及心得

阅读精品课

【时间】:2020年8月11日晚六点半——八点半

【研修方式】瞩目会议,导师学员共研讨

王召强导师

【研修内容】:《活着》共读探究

学员提出疑惑

1.龙芸:叙述视角是个很好的教学点,但怎么切入会更好?这种变换的角度怎么给学生讲?

2.于松平:如果把《活着》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选点原则是是什么?

师生共振:电影与原著的视觉差异。电影需要搭建场景,小说描写则有局限性。有些情节也有调整。

3.于松平:作者通过富贵“为活着而活着”的价值观念传达什么?

导师解惑:有两个字“反讽”。不可靠叙述和可靠叙述的问题。当主人公的价值观和作者价值观产生冲突是就是反讽!富贵的现状是余华的事实反映,但是这不代表他自己的人生追求。余华靠写作改变命运,到富贵没有想过靠什么去改变命运。却是一种生存状态,所以就构成了“反讽”,和讽刺不太一样,表示理解,但不会像富贵一样过一生。

松平分享:作者是不是通过富贵的一生,传达生命的韧性。

导师点拨:当一家人都死去了,他还买了一头老黄牛,并给老黄牛取名富贵,这头牛的象征意味就很明显了: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中国人。

4.徐玉峰:想通过“泪水”来设计教学。泪在情节的推进中升华,探讨泪在富贵整个生命历程中作用。

导师点拨:徐老师的设计很精妙,这样用一条线拎起所有章节。

5.王秀红:鲁迅先生曾提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是指创作者为了文学作品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塑造文学典型人物的手法。即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将其有机地聚合到你所要塑造的一个文学人物的身上。但阅读《活着》生的希望总会在转机中走向破灭,就连小小的苦根也不放过,这样的情节安排,我都不忍心引导学生走进《活着》,可能读的时候动了恻隐之心,请问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和小说结尾?

张爱敏分享:读完一直想这个词“好好活着”,所以说呢,于华在这个文章中所提到的就是说他说富贵是我是觉得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人。所以我就在想,我如果教读的时候我怎么做,我这两天一直在思考我怎么样把这样一种精神的内核传递给学生,怎么走进文本文本里面,找到相关的东西,然后和孩子一起解读这部作品,他是带着哲学的审视思考的,那么它赋予人物的生命的本真的思想内涵,所以它带给读者的更深层次的心灵的冲突。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最终都要回归自然的生命状态,所以小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初中的孩子,还需要从文本中,从他的人物的语言中去挖掘这些内涵的东西。

导师点拨:人应当敬畏生命,也应该坦然地接受死亡。

这样的情节安排就是悲剧的定位: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残忍是现实的存在,被生活虐了千万遍,眼睛还是放光的,我们思考:对于我们这一代,我们怎么定义重蹈覆辙,怎么避免悲剧再发生,思考完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富贵悲剧的原因:个人?社会?哪些是必然的,哪些是偶然的?我当时我要跟学生去讲这个,我第1本讲的就是《边城》,第2个选择就是《活着》,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能把中国的这个历史和1945年到1986年能够把它串起来,富贵全部的一生,当然可以把它串起来,但是我认为它表现的这个还不是特别好,有的地方表现的还不是特别好。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这样一种侵害,比如说他小时候你们也请到了这个这个三年困难时期,但是我觉得三年困难时期,他没有让他的这个家人在三年困难时期,比如说让他的妻子死掉,我觉得他设计的就不好,这个时候你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死掉了那么多人,就是说他的家都度过这个危机了,如果死掉一个的话,他就可以更有效率果,然后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就他的女儿是确实是在这个时候,所以电影里面它渲染的部分就以文革为主。和他的这个外孙的事,其实就跟这些历史事件大历史的关联就不是很大了,更多的它是一种偶然性,比如说他出了事故,被豆子撑死了,这个历史上也有这种情况呢,但是他更多的是在这个三年困难时期,因为有的人会饿坏了,给饿的浮肿了,突然他得到了食物,然后他一直吃下去就被撑死,这种情况把它放在80年代,我们就会觉得很奇怪的嘛,其实如果是放在60年代的话,就没那么奇怪了,那就是很正常的,所以就是我觉得就是和背景结合,如果他更现实主义的一种写法的话,我觉得会更好。

6.谢婷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否也可和本著作联读。

导师点拨:主题看上去是相通的,但是它有很大的一个区别。前者是革命文学,宣传读本,后者是平凡人生,后者不会太真实,所以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文艺是为革命服务的。

7.白红歌:我是教小学的。还是想要参考这本书听一听王老师就是对整本书阅读的这个课程的想法,因为毕竟我做一件事吧,都应该有一个目的,我参加这个阅读课,还是希望结课那一天,带给学生们一个整本书设计方案。

阅读设计:富贵主人公这一生有哪些不幸?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是不幸的,体现出的品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这本书的意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有哪些?

导师点拨:如果让我去教小学的话,我肯定不会让学生读《活着》这本书,因为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一下子读这么文艺的读本,肯定有难度,小学生的兴奋点在那个情节上,尤其是寓言、童话等。欢迎小学老师共读,但不主张小学生读此类书籍。

8.王丽:第一节课错过了,第一次接触看电影,后来有老师分享过,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我个人认为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可以改变任何一个人,富贵的改变就是个例证,变得能吃苦,勇担当,积极乐观的生活,每个人面对不能改变的环境,积极地面对,改变我们的状态。

导师点拨:疫情期间上海市一共自杀24个学生。后来有校长吐槽,今年自杀率低于往年,孩子们选择自杀是因为没有价值追求,没有这种精神生活的这样一种更高的东西去引领了他,我们说富贵没有放弃活着,他当然有他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一开始他活着非常重要的东西,当初是为了他的家庭,为了他的家人,但是当他的家人一个一个都失去了以后,他依然坚强,没有自暴自弃,身上还是有闪光点的,经历过性格的转变,他对活着的理解更强大,这个传统的,这种农民身上的这样一种温情,这样一种韧性,其实我们就能够更好的走进这人物内心去接受它,然后呢。因为因为第1次上课的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在讲,我把我自己的这个教学设计,包括我自己的这个思路想问一下,所以今天呢,就是听了大家的这个分享以后,其实我自己自己也是收获非常多的,因为时间的关系,就是说我们就先让大家就是说到这里。布置《乡土中国》阅读,希望大家克服困难,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课代表于松平总结:叙事视角、创作意图、梳理情节、提炼主题、人物分析、品鉴语言、艺术手法等等,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时的选点,不同学段,不同书目,不同阅读与认知基础,可能着眼点也不同。从专业读者来审视读本。各位小伙伴在聊天框里的分享让我收益很深,我们每一本书都可以从更专业的角度解读。

课后小结:

    感谢小伙伴们今晚的课程分享,导师摇身一变,变成导演,让我们每个学员充分交流、质疑、探讨,打破了导师讲解,学员被动接受的培训格局,效果极佳。自己最初的认知,在导师和小伙伴的思维碰撞中逐步升华,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活着》的艺术价值,不单单停留在情节的安排上,更要深入思考小说的叙述视角、主题立意、表现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方面。特别是松平学长的分享和思索,对共读书目有了更专业的解读,整本书阅读要是都建立在大家这样深入学习和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定会衍生出更多的阅读路径和教学策略。感恩一路同行有你们,悦读进行时……

悦读悦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毓秀红林】||火柴王召强导师精品课(二)记录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