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雾锁远山

      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一群童心未泯的小伙伴,突发奇想要去寻找昔日的泉水叮咚、布谷声声……

        林业局工作的同学,提议去导子漫游小南岳沙明坳,暮春四月,一行人终于开启了小南岳之旅,沿途风光无限自不必说。

      下车,小伙伴们就像放飞的笼中鸟,你一言我一语,沿着山路拾级而上,边说边走边看,还四处张望找萢吃,欢声笑语间观音岩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几棵老槐树背靠大山,舒展着粗枝摆弄着嫩叶,悠闲的站立在观音岩前方。据旧时方舆家认为,导子观音岩与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及长沙麓山寺、湘阴法华寺、湘阴玉华山山水共脉,佛源同根。岩深约300米,石乳滴成观音像,形态逼真,惟妙惟肖。这里的泉水富有传奇色彩,周围甚至好远的村民都拿水壶来这儿接水,回家给小孩、老人家喝,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脚痛、肚子痛的喝了水就不痛了,神奇!

      本来大伙儿准备去岩洞里看观音,但由于刚刚下完雨,入洞的石级湿漉漉的,怕滑,加上又忘了带照明工具,只能在洞口看看算了,泉水叮叮咚咚滴落在洞口的水池里,虽然不渴,但还是忍不住用手舀了两口水喝,泉水带有丝丝甜味沁人心脾。

图片发自App

        观音岩的左边有清朝衡州官府第一块环保古碑,证明那时侯这里就是重点自然环保地带,右边的石壁上留下了观音菩萨的一只脚印,传说另外一只脚印跨越到了五峰仙。

        漫步于观音岩林场,清新的空气里挟带着阵阵绿叶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刚刚下完雨的小路非常湿润,红泥巴沾满了鞋子,小伙伴们饶有兴趣的摘萢、找蕨菜、拍照,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窝出生不久的小鸡在觅食,几个不厚道的小伙伴追着去拍照,吓得母鸡带着小鸡惊慌失措的躲入了树林。放眼看去,山腰一片红叶石楠恰如镶嵌在绿色翡翠中的红宝石,分外夺目,虽然还没有到开花时节,但也能想象出花开的盛景,醉人的花香仿佛已经随着阵阵山风扑鼻而来。不远处,一个采石场跃入眼底,挖开的山坡犹如山脉撕裂了一道伤口,露出红色的肌肉、白色的筋骨,虽说增加了经济效益的,但与满目的森林极不和谐,对那块古老的环保碑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当然这纯属个人看法。

        站在空旷的地方极目远眺,稍远一点的山峦、村庄都笼罩在云里雾里,隐隐约约,脑子里突然冒出一句“白云深处有人家”!

图片发自App

        中午,在五峰仙林场工作的同学夫妇热情的款待了我们一行,十来个菜都是本地土产,有几个热心的同学未吃先拍,因为她们答应了要给没能到场的同学们“一饱口福”。

        下午“块笋崽”活动中,我块(扯)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凿老笋崽”(竹笋中的一种,耒阳方言),当时看到那些竹笋的时候,我忘乎所以的大喊:“快来这边,这里的笋崽“蛮太一甲”(很大一个),我这辈子还没扯到过这么大的笋崽。”这些好意不识的家伙竟然笑我孤陋寡闻。

图片发自App

        一簇簇的萢树挂满了诱人的果实,惹得同学们发出阵阵欢呼,这个说要带点给怀孕的同事吃、那个说要摘点回家给孩子吃……萢的味道并不怎么好,没有小时候摘的那么好吃,但在摘萢的过程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真年代。

图片发自App

        夜雨扛着几枝野茉莉,指着远处一个山窝问我们:“那个地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烟?”

        我说:“肯定是有人在“二火灰”(烧草木灰)准备插红薯。”

        文人说:“神仙要迎接一堆客人,烧火煮饭弄的。”

        烟神说:“那是一窝野鬼在抽烟。”

        诗人说:“雾锁远山,五峰仙下无寻处。”

        小仙女说:“烟雾缭绕那是仙气。”

        摄影师说:“那是一朵美丽的花苞。”

        精明鬼说:“那是雾,关王塘水库就在那里。”

图片发自App

        于是驱车赶往关王塘,蜿蜒曲折的马路悬在山腰,说起来我胆子也不算小,但坐在车上竟有点提心吊胆,窗外大片的竹林窜进我们的视线,我不断说:“从没见过这么多、这么密、这么粗壮的竹子。”竹子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有的修直挺拔,直冲云霄;有的看来刚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但沿路的牛屎气味却又让这优美的环境大打折扣,如果要把纯生态、纯绿色牛肉作为五峰仙的特产推向外界,能否规划一处地方放牛?

        每每看到特别的景致,“司机”都要停下车一饱眼福,我忍不住跑过去抱住一根竹子,装作要爬竹竿,同行几个惊讶的看着我,一个说:别爬别爬,这是一根新竹,爬不得,会揺断竹尾巴!一个说:竹子断了是小事,别把人摔断了!哈哈!我还能爬上去吗?那点功夫早已不知道淹没在岁月的哪条小河!不过我还真的得谢谢你们善良的提醒。

图片发自App

        同学指着对面一个山窝说:“那里曾经是我的家。” 我忙问:“在哪里?” 他说:“就在那里,我手指的地方有一点点白色那里。”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没看到他所说的“白色”,只看到一片深浅不一的绿色,根本无法想象出一个村庄的样子,我收回目光,他还若有所思的看着那边,我问:“你在这里住了几年?住这里蛮好呀!”  他说:工作以前一直住这里,这地方穷,以前哪有这么好!我读书的时候扛着一袋米提着两葫芦菜,走几十里山路去学校,后来我参加工作,村里的老老少少也陆陆续续搬出去了,房子没人管慢慢的村子就没有了。话语里不免带着一些惆帐和无奈。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乡下很多村庄都慢慢退出了我们的视线,哪些记忆只能封存在我们这代人的心底。

        一段坑坑洼洼的路上,一条小溪拦住了去路,测了水深准备打道回府,但禁不住一部分人的“兴趣盎然”,经过一行人七手八脚搭桥,人是过去了,但车就只能“就此止步”了,眼看此处离关王塘不远了,就走路去吧!最终,因为天色已晚,只观看了“轰轰烈烈”的“余升谭二潭” 瀑布就折回了。

        关王塘,作为耒阳有名的景点,没去成,或多或少有些遗憾,不过我想这个遗憾不会持续多久,我们一定还会再去,但试想一下如果是远道而来的游客呢?“不识关王塘真面目”该是多么可惜!反过来,如果关王塘水库的游客不能过沙明坳游玩,岂不是也很可惜?

      发展旅游业,路是最基础的建设,二十多年前就大力提倡“要想富,先修路”。而今这么好的风景,只给游客看一半,岂不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你可能感兴趣的:(【脚印】雾锁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