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导读-26

以下内容编译自“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by Leland Ryken

第二十四章 尾声

情节回顾

  故事情节在上一章结尾已经告终。这一章的“尾声”更像是和作者的围炉夜话。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到最后会把各条线做个了结,第二十四章正是起到这个作用。

  首先,霍桑直接回应上一章的疑团,当Dimmesdale把圣袍撕开的时候,他的胸前显现了什么。霍桑给出了好几种解释,留给读者猜测。接下来,霍桑把其他人物的命运一一做了交代。Chillingworth没法继续折磨Dimmesdale,从而失去了人生意义,唯一能够弥补这个邪恶人物的情节安排,就是他给珠儿留下了一大笔财富。Hester先是暂时离开了波士顿,后来又回来,在这里度过了余生。珠儿的遭遇不甚清晰,作者似乎暗示,她嫁给了新英格兰一位贵族,并且做了妈妈。Hester去世后和Dimmesdale合葬,墓碑上刻着一行字:“黑袍与红字平躺”。

赏析评论

  首先我们要留意,不能把这一章看做整个故事的高潮。第二十三章的忏悔场面已经把该讲的都讲完了。第二十四章甚至不能算作情节的一部分,这不过是读者和作者的围炉夜话,旨在对其他人物的命运有个交代。

  其次,霍桑用这种方式给《红字》结尾,表明他持守大团圆结局的小说创作传统。在悲观的现代小说成为主流之前,小说家普遍选择遵守传统,给故事安排一个美好结局。即便是悲观如Thomas Hardy,也以婚礼这样的喜庆场面为小说做结。事实上,第二十四章比读者的预期要光明许多。

  虽然整体上是大团圆结局,霍桑也保留了恰到好处的哀伤,让故事不至于在各种情感中失衡。读者对于Dimmesdale死后其他人物的遭遇感到欣慰,但霍桑在最后一章明确提醒读者,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充满了悲伤的故事。尤其是最后几句,墓碑上那几个字全然冲淡了前面营造的美好气氛。

阅读要点

  小说最传统的结尾方式,就是展现诗意的公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如果小说不这样结尾,读者的道德期待就会落空)。霍桑在第二十四章即彰显了诗意的公平。Chillingworth在一年内死去意味着邪恶遭到了惩罚。珠儿获得了读者所期待的好运。Hester无法让人全然表示同情,从第二十章的种种描述来看,霍桑在这个人物身上实现了平衡。

  《红字》记叙了通奸之罪的后果,却丝毫没有描述通奸的细节,也完全不会引起读者淫乱的情感。故事发展到这一步,我们不得不深深感概,书中所有的哀伤皆因通奸而起,Dimmesdale和Hester真的不应该犯通奸之罪。

  “所谓文学经典,一般是在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并因此进入我们的教育经验。但文学经典不止于此,它还意味着风格的精准和结构的严谨。按照这个标准衡量,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并不多,但《红字》总是榜上有名并位居前列。”——Harry Levin, “Introduction,” The Scarlet Letter

思考和讨论问题

  读者的主要任务是解读最后一章在情节上的多样性。霍桑在开篇即给出了好几种解释来回应Dimmesdale胸前的秘密,恰恰说明了这一章的开放特质。在这一章里,作者用哪些积极的元素冲淡了故事的悲伤色彩?而到了最后,又有哪些负面的元素对大团圆结局构成了制衡?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字》导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