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79天,8.13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79天

原文阅读: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深信大道而热爱学习,至死坚守大道而不移。政治危险的邦国就不进入,政治混乱的邦国就不久居。天下清明时就出来做事,表现自己的才干;天下无道时就隐居。邦国政治清明,却身处贫贱、无所作为,是耻辱;邦国政治黑暗,却身处富贵之中,也是耻辱。

启发思考:

        在这段话中,孔子明确阐述了如何追求道的态度,以及在不同的境遇下如何坚持道的行为。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首先“笃”,是深厚、牢固,“笃信”就是坚定地相信。“笃信好学”,就是信谁你就学谁。不管你选择学什么,核心就是这八个字。比如学《论语》,一定是对孔子的思想,深厚牢固地坚信,那才能真正学到。如果只是为了增加谈资,也就罢了。

      我们都知道三观的重要性,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他的认知和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笃信什么,就是形成什么样的信念。信念不同于观念,它是牢不可破的,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八个字适用于所有人。尽管每一个学说都有道理,都很能说服人,但它们之间是不同的,价值观念甚至是相反的。每个人都需要找到他一生笃信的道,去学习、去坚守。

      如何践行自己的道呢?孔子告诉了弟子们在什么情况下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表达了一种处世经验和政治智慧,所谓“小乱入城,大乱下乡”,也是同理。前面我们学过,儒家的观念把生命安全看得很重,所以尽量不要参与危险的事情,要首先保全自己。遇到大义之事,见危授命、当仁不让,那没办法,但能躲开的,要尽量躲开。

        另外,这句话有一种“隐”的意思,和老庄思想中的隐不一样。孔子这里,隐是一种退守的行动策略,但不是目的,不是和这个世界决绝。当外在条件恶劣时,不能硬扛,得保存力量、等待时机。隐的目的不是最终归隐躲避起来,而且要看待时机、不能一味冒进蛮干。君子行道处世,认清时局大势,采取灵活的处世策略和生存之道,必要时需退守和明哲保身。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国家政治清明,君子就出来做事;国家政治黑暗,君子就隐藏起来。前面讲过宁武子愚不可及的故事,就是这个意思:“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政治好的时候,他比谁都智慧。政治黑暗的时候,他比谁都显得愚笨。他的聪明,别人赶得上;他假装愚笨的隐藏和忍耐功夫,谁也赶不上。这是极大的智慧。

      儒家对政治黑暗有三个态度,一是隐藏,二是远避,三是等待。其实核心就一个态度——等待,守死善道。政治好的时候,施展才能是善道;政治黑暗的时候,不参与是善道。等到死了,政治还这么黑暗,我没参与,也算善始善终了。

      最后这两句话,孔子依旧讲的是君子人格的问题。“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政治清明,一定是贤德者在上位,天下有道,但自己却依旧贫贱,要不是有才学却不出来做官做事,要不就是贤德不够,才能不足,那都是你的耻辱。但如果天下无道、政治黑暗,你却能够富贵起来,肯定是助纣为虐了,证明你和他们同流合污,那也是耻辱。

        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依然是德才兼备,才能达成君子人格,既要能能真正地去承担历史的使命,又不从旁门左道获取不义之财。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179天,8.13笃信好学,守死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