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小贴士:关于threadlocal
如果小伙伴们看过threadLocal的源码,你会发现在threadLocal中,无论是他的put方法和他的get方法, 都是先从获得当前用户的线程,然后从线程中取出线程的成员变量map,只要线程不一样,map就不一样,所以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做到线程隔离
@Override
public Result sendCode(String phone, HttpSession session) {
//1.校验手机号
if (RegexUtils.isPhoneInvalid(phone)) {
//2.不符合,返回错误信息
return Result.fail("手机号格式错误");
}
//3.符合,生成验证码
String code = RandomUtil.randomNumbers(6);
//4.保存验证码到session
session.setAttribute("code", code);
//5.发送验证码
log.debug("发送短信验证码成功,验证码:{}", code);
//返回OK
return Result.ok();
}
发送短信验证码成功,验证码:553106
在Java中,HttpSession
类是一个接口,用于表示与客户端的会话对象。它提供了一种在多个HTTP请求之间存储和检索信息的方式。以下是一些 HttpSession
类的常用方法:
getAttribute(String name)
:从会话中获取已命名属性的值。setAttribute(String name, Object value)
:将一个名为的属性和对应的值存储到会话中。removeAttribute(String name)
:从会话中删除具有指定名称的属性。getId()
:返回会话的唯一标识符。isNew()
:如果客户端是第一次请求服务器的会话,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getMaxInactiveInterval()
:返回会话的最大不活跃时间(以秒为单位)。setMaxInactiveInterval(int interval)
:设置会话的最大不活跃时间(以秒为单位)。invalidate()
:使会话无效。getLastAccessedTime()
:返回会话的上一次访问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public Result login(LoginFormDTO loginForm, HttpSession session) {
//1.校验手机号
String phone = loginForm.getPhone();
if (RegexUtils.isPhoneInvalid(phone)) {
//2.不符合,返回错误信息
return Result.fail("手机号格式错误");
}
//2.校验验证码
Object cacheCode = session.getAttribute("code");
String code = loginForm.getCode();
if (cacheCode == null || !cacheCode.toString().equals(code)) {
//3.不一致,报错
return Result.fail("验证码错误");
}
//4.一致,根据手机号查询用户
User user = query().eq("phone", phone).one();
//5.判断用户是否存在
if (user == null) {
//6.不存在,创建新用户并保存
user = createUserWithPhone(phone);
}
//7.保存用户信息到session
session.setAttribute("user", user);
return Result.ok();
}
private User createUserWithPhone(String phone) {
//1.创建用户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Phone(phone);
user.setNickName("user_" + RandomUtil.randomString(10));
//2.保存用户
save(user);
return user;
}
拦截器代码
public class LoginInterceptor implements HandlerInterceptor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preHandl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Object handler) throws Exception {
//1.获取session
HttpSession 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
//2.获取session中的用户
Object user = session.getAttribute("user");
//3.判断用户是否存在
if(user == null){
//4.不存在,拦截,返回401状态码
response.setStatus(401);
return false;
}
//5.存在,保存用户信息到Threadlocal
UserHolder.saveUser((User)user);
//6.放行
return true;
}
}
public class UserHold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ThreadLocal tl = new ThreadLocal<>();
public static void saveUser(User userId){
tl.set(userId);
}
public static User getUser(){
return tl.get();
}
public static void removeUser(){
tl.remove();
}
}
代码中使用了一个ThreadLocal对象tl来存储用户信息。ThreadLocal是一个线程局部变量,每个线程对该变量都有一份独立的副本。因此,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UserHolder的静态方法时,每个线程都可以获取到自己独立的用户信息。
HandlerInterceptor是Spring MVC框架提供的拦截器接口,用于在请求处理过程中进行拦截和处理。
HandlerInterceptor定义了三个方法:
- preHandle:在请求处理之前被调用,可以在此方法中进行一些前置处理,如身份验证、权限校验等。如果该方法返回false,则请求将断开,不再继续处理。
- postHandle:在请求处理之后、视图渲染之前被调用,可以在此方法中进行一些后置处理,如记录日志等。可以通过该方法修改ModelAndView对象。
- afterCompletion:在整个请求处理完成后被调用,即视图渲染完成后,可以在此方法中进行一些资源清理工作,如释放资源等。
HandlerInterceptor可以用于全局拦截器,也可以用于局部拦截器。全局拦截器会拦截所有的请求,而局部拦截器只会拦截某些特定的请求。
通过实现HandlerInterceptor接口,可以自定义拦截器,并通过配置注册到Spring MVC框架中,从而实现对请求的拦截和处理。拦截器可以在请求处理过程中对请求进行操作,如修改参数、包装响应等。同时,可以配合注解、配置文件等,对拦截器进行配置和管理。
让拦截器生效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vcConfig implements WebMvcConfigurer {
@Resource
private StringRedisTemplate stringRedisTempl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Interceptors(InterceptorRegistry registry) {
// 登录拦截器
registry.addInterceptor(new LoginInterceptor())
.excludePathPatterns(
"/shop/**",
"/voucher/**",
"/shop-type/**",
"/upload/**",
"/blog/hot",
"/user/code",
"/user/login"
).order(1);
// token刷新的拦截器
registry.addInterceptor(new RefreshTokenInterceptor(stringRedisTemplate)).addPathPatterns("/**").order(0);
}
}
我们通过浏览器观察到此时用户的全部信息都在,这样极为不靠谱,所以我们应当在返回用户信息之前,将用户的敏感信息进行隐藏,采用的核心思路就是书写一个UserDto对象,这个UserDto对象就没有敏感信息了,我们在返回前,将有用户敏感信息的User对象转化成没有敏感信息的UserDto对象,那么就能够避免这个尴尬的问题了
在登录方法处修改
//7.保存用户信息到session中
session.setAttribute("user",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UserDTO.class));
在拦截器处:
//5.存在,保存用户信息到Threadlocal
UserHolder.saveUser((UserDTO) user);
在UserHolder处:将user对象换成UserDTO
public class UserHold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ThreadLocal tl = new ThreadLocal<>();
public static void saveUser(UserDTO user){
tl.set(user);
}
public static UserDTO getUser(){
return tl.get();
}
public static void removeUser(){
tl.remove();
}
}
核心思路分析:
每个tomcat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session,假设用户第一次访问第一台tomcat,并且把自己的信息存放到第一台服务器的session中,但是第二次这个用户访问到了第二台tomcat,那么在第二台服务器上,肯定没有第一台服务器存放的session,所以此时 整个登录拦截功能就会出现问题,我们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早期的方案是session拷贝,就是说虽然每个tomcat上都有不同的session,但是每当任意一台服务器的session修改时,都会同步给其他的Tomcat服务器的session,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session的共享了
但是这种方案具有两个大问题
1、每台服务器中都有完整的一份session数据,服务器压力过大。
2、session拷贝数据时,可能会出现延迟
所以咱们后来采用的方案都是基于redis来完成,我们把session换成redis,redis数据本身就是共享的,就可以避免session共享的问题了
首先我们要思考一下利用redis来存储数据,那么到底使用哪种结构呢?由于存入的数据比较简单,我们可以考虑使用String,或者是使用哈希,如下图,如果使用String,同学们注意他的value,用多占用一点空间,如果使用哈希,则他的value中只会存储他数据本身,如果不是特别在意内存,其实使用String就可以啦。
所以我们可以使用String结构,就是一个简单的key,value键值对的方式,但是关于key的处理,session他是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session,但是redis的key是共享的,咱们就不能使用code了
在设计这个key的时候,我们之前讲过需要满足两点
1、key要具有唯一性
2、key要方便携带
如果我们采用phone:手机号这个的数据来存储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这样的敏感数据存储到redis中并且从页面中带过来毕竟不太合适,所以我们在后台生成一个随机串token,然后让前端带来这个token就能完成我们的整体逻辑了
当注册完成后,用户去登录会去校验用户提交的手机号和验证码,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根据手机号查询用户信息,不存在则新建,最后将用户数据保存到redis,并且生成token作为redis的key,当我们校验用户是否登录时,会去携带着token进行访问,从redis中取出token对应的value,判断是否存在这个数据,如果没有则拦截,如果存在则将其保存到threadLocal中,并且放行。
这里具体逻辑就不分析了,之前咱们已经重点分析过这个逻辑啦。
拦截器进行修改
public class LoginInterceptor implements HandlerInterceptor {
private StringRedisTemplate stringRedisTemplate;
public LoginInterceptor(StringRedisTemplate stringRedisTemplate){
this.stringRedisTemplate = stringRedisTemplat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preHandl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Object handler) throws Exception {
//1.获取请求头中的token
String token = request.getHeader("authorization");//authorization为前端代码取得名称
if (StrUtil.isBlank(token)) {
response.setStatus(401);
return false;
}
//2.基于token获取redis中的用户
String key=RedisConstants.LOGIN_USER_KEY + token;
Map
UserServiceImpl代码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extends ServiceImpl implements IUserService {
@Resource
private StringRedisTemplate stringRedisTemplate;
@Override
public Result sendCode(String phone, HttpSession session) {
//1.校验手机号
if (RegexUtils.isPhoneInvalid(phone)) {
//2.不符合,返回错误信息
return Result.fail("手机号格式错误");
}
//3.符合,生成验证码
String code = RandomUtil.randomNumbers(6);
//4.保存验证码到redis
string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LOGIN_CODE_KEY+phone,code,LOGIN_CODE_TTL, TimeUnit.MINUTES);
//5.发送验证码
log.debug("发送短信验证码成功,验证码:{}", code);
//返回OK
return Result.ok();
}
@Override
public Result login(LoginFormDTO loginForm, HttpSession session) {
//1.校验手机号
String phone = loginForm.getPhone();
if (RegexUtils.isPhoneInvalid(phone)) {
// 2.如果不符合,返回错误信息
return Result.fail("手机号格式错误!");
}
// 3.从redis获取验证码并校验
String cacheCode = stringRedisTemplate.opsForValue().get(LOGIN_CODE_KEY + phone);
String code = loginForm.getCode();
if (cacheCode == null || !cacheCode.equals(code)) {
// 不一致,报错
return Result.fail("验证码错误");
}
// 4.一致,根据手机号查询用户 select * from tb_user where phone = ?
User user = query().eq("phone", phone).one();
// 5.判断用户是否存在
if (user == null) {
// 6.不存在,创建新用户并保存
user = createUserWithPhone(phone);
}
// 7.保存用户信息到 redis中
// 7.1.随机生成token,作为登录令牌
String token = UUID.randomUUID().toString();
// 7.2.将User对象转为HashMap存储
UserDTO userDTO = BeanUtil.copyProperties(user, UserDTO.class);
Map userMap = BeanUtil.beanToMap(userDTO, new HashMap<>(),
CopyOptions.create()
.setIgnoreNullValue(true)
.setFieldValueEditor((fieldName, fieldValue) -> fieldValue.toString()));
// 7.3.存储
String tokenKey = LOGIN_USER_KEY + token;
stringRedisTemplate.opsForHash().putAll(tokenKey, userMap);
// 7.4.设置token有效期
stringRedisTemplate.expire(tokenKey, LOGIN_USER_TTL, TimeUnit.MINUTES);
// 8.返回token
return Result.ok(token);
}
private User createUserWithPhone(String phone) {
//1.创建用户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Phone(phone);
user.setNickName("user_" + RandomUtil.randomString(10));
//2.保存用户
save(user);
return user;
}
}
发送短信验证码成功,验证码:294069
在这个方案中,他确实可以使用对应路径的拦截,同时刷新登录token令牌的存活时间,但是现在这个拦截器他只是拦截需要被拦截的路径,假设当前用户访问了一些不需要拦截的路径,那么这个拦截器就不会生效,所以此时令牌刷新的动作实际上就不会执行,所以这个方案他是存在问题的
既然之前的拦截器无法对不需要拦截的路径生效,那么我们可以添加一个拦截器,在第一个拦截器中拦截所有的路径,把第二个拦截器做的事情放入到第一个拦截器中,同时刷新令牌,因为第一个拦截器有了threadLocal的数据,所以此时第二个拦截器只需要判断拦截器中的user对象是否存在即可,完成整体刷新功能。
RefreshTokenInterceptor
public class RefreshTokenInterceptor implements HandlerInterceptor {
private StringRedisTemplate stringRedisTemplate;
public RefreshTokenInterceptor(StringRedisTemplate stringRedisTemplate) {
this.stringRedisTemplate = stringRedisTemplat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preHandl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Object handler) throws Exception {
// 1.获取请求头中的token
String token = request.getHeader("authorization");
if (StrUtil.isBlank(token)) {
return true;
}
// 2.基于TOKEN获取redis中的用户
String key = LOGIN_USER_KEY + token;
Map
LoginInterceptor
public class LoginInterceptor implements HandlerInterceptor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preHandl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Object handler) throws Exception {
// 1.判断是否需要拦截(ThreadLocal中是否有用户)
if (UserHolder.getUser() == null) {
// 没有,需要拦截,设置状态码
response.setStatus(401);
// 拦截
return false;
}
// 有用户,则放行
return true;
}
}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vcConfig implements WebMvcConfigurer {
@Resource
private StringRedisTemplate stringRedisTempl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Interceptors(InterceptorRegistry registry) {
registry.addInterceptor(new LoginInterceptor())
.excludePathPatterns(
"/blog/hot",
"/voucher/**",
"/shop/**",
"/shop-type/**",
"/user/code",
"/user/login"
).order(1);
registry.addInterceptor(new RefreshTokenInterceptor(stringRedisTemplate)).order(0);
}
}
缓存(Cache),就是数据交换的缓冲区,俗称的缓存就是缓冲区内的数据,一般从数据库中获取,存储于本地代码(例如:
例1:Static final ConcurrentHashMapmap = new ConcurrentHashMap<>(); 本地用于高并发 例2:static final Cache USER_CACHE = CacheBuilder.newBuilder().build(); 用于redis等缓存 例3:Static final Map map = new HashMap(); 本地缓存
由于其被Static修饰,所以随着类的加载而被加载到内存之中,作为本地缓存,由于其又被final修饰,所以其引用(例3:map)和对象(例3:new HashMap())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不能改变,因此不用担心赋值(=)导致缓存失效;
一句话:因为速度快,好用
缓存数据存储于代码中,而代码运行在内存中,内存的读写性能远高于磁盘,缓存可以大大降低用户访问并发量带来的服务器读写压力,但是缓存也会增加代码复杂度和运营的成本:
实际开发中,会构筑多级缓存来使系统运行速度进一步提升,例如:本地缓存与redis中的缓存并发使用
浏览器缓存:主要是存在于浏览器端的缓存
应用层缓存:可以分为tomcat本地缓存,比如之前提到的map,或者是使用redis作为缓存
数据库缓存:在数据库中有一片空间是 buffer pool,增改查数据都会先加载到mysql的缓存中
CPU缓存:当代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 cpu性能提升了,但内存读写速度没有跟上,所以为了适应当下的情况,增加了cpu的L1,L2,L3级的缓存
在我们查询商户信息时,我们是直接操作从数据库中去进行查询的,大致逻辑是这样,直接查询数据库那肯定慢咯,所以我们需要增加缓存
@GetMapping("/{id}")
public Result queryShopById(@PathVariable("id") Long id) {
//这里是直接查询数据库
return shopService.queryById(id);
}
标准的操作方式就是查询数据库之前先查询缓存,如果缓存数据存在,则直接从缓存中返回,如果缓存数据不存在,再查询数据库,然后将数据存入redis。
代码思路:如果缓存有,则直接返回,如果缓存不存在,则查询数据库,然后存入redis。
@Override
public Result queryById(Long id) {
String key = CACHE_SHOP_KEY + id;
// 1.redis查询商铺缓存
String shopJson = stringRedisTemplate.opsForValue().get(key);
//2.判断是否存在
if (StrUtil.isNotBlank(shopJson)) {
//3.存在,直接返回
Shop shop = JSONUtil.toBean(shopJson, Shop.class);
return Result.ok(shop);
}
//4.不存在,根据id查询数据库
Shop shop = getById(id);
//5. 不存在,返回错误
if (shop == null) {
return Result.fail("店铺不存在!");
}
//6.存在,写入redis
string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key, JSONUtil.toJsonStr(shop));
//7.返回店铺信息
return Result.ok(shop);
}
缓存更新是redis为了节约内存而设计出来的一个东西,主要是因为内存数据宝贵,当我们向redis插入太多数据,此时就可能会导致缓存中的数据过多,所以redis会对部分数据进行更新,或者把他叫为淘汰更合适。
内存淘汰:redis自动进行,当redis内存达到咱们设定的max-memery的时候,会自动触发淘汰机制,淘汰掉一些不重要的数据(可以自己设置策略方式)
超时剔除:当我们给redis设置了过期时间ttl之后,redis会将超时的数据进行删除,方便咱们继续使用缓存
主动更新:我们可以手动调用方法把缓存删掉,通常用于解决缓存和数据库不一致问题
由于我们的缓存的数据源来自于数据库,而数据库的数据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如果当数据库中数据发生变化,而缓存却没有同步,此时就会有一致性问题存在,其后果是:
用户使用缓存中的过时数据,就会产生类似多线程数据安全问题,从而影响业务,产品口碑等;怎么解决呢?有如下几种方案
Cache Aside Pattern 人工编码方式:缓存调用者在更新完数据库后再去更新缓存,也称之为双写方案。
Read/Write Through Pattern : 由系统本身完成,数据库与缓存的问题交由系统本身去处理。
Write Behind Caching Pattern :调用者只操作缓存,其他线程去异步处理数据库,实现最终一致。
其中第二三种实现方式比较复杂,而且没有合适组件
如果采用第一个方案,那么假设我们每次操作数据库后,都操作缓存,但是中间如果没有人查询,那么这个更新动作实际上只有最后一次生效,中间的更新动作意义并不大,我们可以把缓存删除,等待再次查询时,将缓存中的数据加载出来
删除缓存还是更新缓存?
更新缓存:每次更新数据库都更新缓存,无效写操作较多
删除缓存:更新数据库时让缓存失效,查询时再更新缓存
如何保证缓存与数据库的操作的同时成功或失败?
单体系统,将缓存与数据库操作放在一个事务
分布式系统,利用TCC等分布式事务方案
先操作缓存还是先操作数据库?
先删除缓存,再操作数据库
先操作数据库,再删除缓存
应该具体操作缓存还是操作数据库,我们应当是先操作数据库,再删除缓存,原因在于,如果你选择第一种方案,在两个线程并发来访问时,假设线程1先来,他先把缓存删了,此时线程2过来,他查询缓存数据并不存在,此时他写入缓存,当他写入缓存后,线程1再执行更新动作时,实际上写入的就是旧的数据,新的数据被旧数据覆盖了。(因为方法二出现可能性低,写入缓存耗时短,操作数据库耗时长)
修改ShopController中的业务逻辑,满足下面的需求:
修改重点代码1:修改ShopServiceImpl的queryById方法
设置redis缓存时添加过期时间
@Override
public Result queryById(Long id) {
String key = CACHE_SHOP_KEY + id;
// 1.redis查询商铺缓存
String shopJson = stringRedisTemplate.opsForValue().get(key);
//2.判断是否存在
if (StrUtil.isNotBlank(shopJson)) {
//3.存在,直接返回
Shop shop = JSONUtil.toBean(shopJson, Shop.class);
return Result.ok(shop);
}
//4.不存在,根据id查询数据库
Shop shop = getById(id);
//5. 不存在,返回错误
if (shop == null) {
return Result.fail("店铺不存在!");
}
//6.存在,写入redis
string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key, JSONUtil.toJsonStr(shop),CACHE_SHOP_TTL,TimeUnit.MINUTES);
//7.返回店铺信息
return Result.ok(shop);
}
修改重点代码2
当我们修改了数据之后,然后把缓存中的数据进行删除
@Override
@Transactional
public Result update(Shop shop) {
Long id = shop.getId();
if(id==null) {
return Result.fail("店铺id不存在");
}
// 1.更新数据库
updateById(shop);
// 2.删除缓存
stringRedisTemplate.delete(CACHE_SHOP_KEY+id);
return Result.ok();
}
缓存穿透 :缓存穿透是指客户端请求的数据在缓存中和数据库中都不存在,这样缓存永远不会生效,这些请求都会打到数据库。
常见的解决方案有两种:
缓存空对象
优点:实现简单,维护方便
缺点:
额外的内存消耗
可能造成短期的不一致
布隆过滤
优点:内存占用较少,没有多余key
缺点:
实现复杂
存在误判可能
缓存空对象思路分析:当我们客户端访问不存在的数据时,先请求redis,但是此时redis中没有数据,此时会访问到数据库,但是数据库中也没有数据,这个数据穿透了缓存,直击数据库,我们都知道数据库能够承载的并发不如redis这么高,如果大量的请求同时过来访问这种不存在的数据,这些请求就都会访问到数据库,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哪怕这个数据在数据库中也不存在,我们也把这个数据存入到redis中去,这样,下次用户过来访问这个不存在的数据,那么在redis中也能找到这个数据就不会进入到缓存了
布隆过滤:布隆过滤器其实采用的是哈希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一个庞大的二进制数组,走哈希思想去判断当前这个要查询的这个数据是否存在,如果布隆过滤器判断存在,则放行,这个请求会去访问redis,哪怕此时redis中的数据过期了,但是数据库中一定存在这个数据,在数据库中查询出来这个数据后,再将其放入到redis中,
假设布隆过滤器判断这个数据不存在,则直接返回
这种方式优点在于节约内存空间,存在误判,误判原因在于:布隆过滤器走的是哈希思想,只要哈希思想,就可能存在哈希冲突
核心思路如下:
在原来的逻辑中,我们如果发现这个数据在mysql中不存在,直接就返回404了,这样是会存在缓存穿透问题的
现在的逻辑中:如果这个数据不存在,我们不会返回404 ,还是会把这个数据写入到Redis中,并且将value设置为空,欧当再次发起查询时,我们如果发现命中之后,判断这个value是否是null,如果是null,则是之前写入的数据,证明是缓存穿透数据,如果不是,则直接返回数据。
小总结:
缓存穿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用户请求的数据在缓存中和数据库中都不存在,不断发起这样的请求,给数据库带来巨大压力
缓存穿透的解决方案有哪些?
缓存null值
布隆过滤
增强id的复杂度,避免被猜测id规律
做好数据的基础格式校验
加强用户权限校验
做好热点参数的限流
缓存雪崩是指在同一时段大量的缓存key同时失效或者Redis服务宕机,导致大量请求到达数据库,带来巨大压力。
解决方案:
给不同的Key的TTL添加随机值
利用Redis集群提高服务的可用性
给缓存业务添加降级限流策略
给业务添加多级缓存
缓存击穿问题也叫热点Key问题,就是一个被高并发访问并且缓存重建业务较复杂的key突然失效了,无数的请求访问会在瞬间给数据库带来巨大的冲击。
常见的解决方案有两种:
互斥锁
逻辑过期
逻辑分析:假设线程1在查询缓存之后,本来应该去查询数据库,然后把这个数据重新加载到缓存的,此时只要线程1走完这个逻辑,其他线程就都能从缓存中加载这些数据了,但是假设在线程1没有走完的时候,后续的线程2,线程3,线程4同时过来访问当前这个方法, 那么这些线程都不能从缓存中查询到数据,那么他们就会同一时刻来访问查询缓存,都没查到,接着同一时间去访问数据库,同时的去执行数据库代码,对数据库访问压力过大
解决方案一、使用锁来解决:
因为锁能实现互斥性。假设线程过来,只能一个人一个人的来访问数据库,从而避免对于数据库访问压力过大,但这也会影响查询的性能,因为此时会让查询的性能从并行变成了串行,我们可以采用tryLock方法 + double check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假设现在线程1过来访问,他查询缓存没有命中,但是此时他获得到了锁的资源,那么线程1就会一个人去执行逻辑,假设现在线程2过来,线程2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获得到锁,那么线程2就可以进行到休眠,直到线程1把锁释放后,线程2获得到锁,然后再来执行逻辑,此时就能够从缓存中拿到数据了。
解决方案二、逻辑过期方案
方案分析: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缓存击穿问题,主要原因是在于我们对key设置了过期时间,假设我们不设置过期时间,其实就不会有缓存击穿的问题,但是不设置过期时间,这样数据不就一直占用我们内存了吗,我们可以采用逻辑过期方案。
我们把过期时间设置在 redis的value中,注意:这个过期时间并不会直接作用于redis,而是我们后续通过逻辑去处理。假设线程1去查询缓存,然后从value中判断出来当前的数据已经过期了,此时线程1去获得互斥锁,那么其他线程会进行阻塞,获得了锁的线程他会开启一个 线程去进行 以前的重构数据的逻辑,直到新开的线程完成这个逻辑后,才释放锁, 而线程1直接进行返回,假设现在线程3过来访问,由于线程线程2持有着锁,所以线程3无法获得锁,线程3也直接返回数据,只有等到新开的线程2把重建数据构建完后,其他线程才能走返回正确的数据。
这种方案巧妙在于,异步的构建缓存,缺点在于在构建完缓存之前,返回的都是脏数据。
进行对比
互斥锁方案:由于保证了互斥性,所以数据一致,且实现简单,因为仅仅只需要加一把锁而已,也没其他的事情需要操心,所以没有额外的内存消耗,缺点在于有锁就有死锁问题的发生,且只能串行执行性能肯定受到影响
逻辑过期方案: 线程读取过程中不需要等待,性能好,有一个额外的线程持有锁去进行重构数据,但是在重构数据完成前,其他的线程只能返回之前的数据,且实现起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