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读书 | 我们要反对死记硬背吗?

我们要反对死记硬背吗?

一、益智类节目停播的思考

《开心辞典》《一站到底》《非常了得》《征服全场》《好好学习》《幸运52》《联合对抗》《一呼百应》《步步为赢》……

这些曾火遍全国的益智类电视节目在开播之初都引起大家的收视热情,但近年来,这类节目渐渐销声匿迹,淡出荧屏,不禁引发我的思考。
这么益智的节目,怎么就从电视里消失了呢?
看了几期过往节目,我发现,这类节目无非在比拼选手的知识宽度,几乎没有知识的深度。

说白了,就是只检测选手“死记硬背”的记忆力,别的少有涉及。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人专门针对某类知识去记忆吗?

手机百度、谷歌,随时可以找到答案。

这类节目的没落,也是可以想见的。

作为教师,我的教学中,有多少内容还在使用这种看似“益智”,实则只在训练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呢?

《给教师的建议》

二、死记硬背的害处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多次提到死记硬背的害处——

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死记硬背的产儿,它的最不吉利的产物之一,就是书呆子气。(36、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

我们没有找到评定学生脑力劳动的正确的标准,这是真正的灾难,由此产生了死记硬背,甚至把很有才能的学生都弄得头脑迟钝了。(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记硬背。(69、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

在苏氏看来,死记硬背是把学生的头脑变迟钝的最大凶手,是不可容忍的。

它让学生没有更多精力、脑力去做更重要的思考、创新的活动,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三、死记硬背一定是错的吗?

带着对于“死记硬背”的思考,我重读《给教师的建议》,发现在第60条“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中,苏氏说了这样一番话,让我对死记硬背有了新认识——

完满的智育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掌握该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牢固而自觉的知识。教学就是从这些基本原理开始的,不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就不可能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在小学里,孩子们掌握最低限度量的正字法词汇(即永远牢记这些词的正确写法),掌握算术的定义、规则和公式。在少年期,这项工作遵循同样的明确方向性而继续进行。如果不把一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那就根本谈不上进行自学。

在五至七年级备课的时候,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确定:哪些东西是应当让学生永远保持在记忆里的。我们防止学生去记忆那些“只要理解了就可以了”的东西。

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为了让学生学习更深入的知识,甚至学会自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像字词、定义、规则、公式,是需要“牢记地保持在记忆里”的。

这就是说,有些最基础的知识和原理,是需要“死记”的

这就启发我们把“死记”与“硬背”分开来理解。

苏氏反对的是“硬背”,而不是“死记”,至少不全是死记。

四、“死记”基础,不可“硬背”

儿童早期属于机械记忆,就是靠死记而学的。这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像古代私塾里的先生总是让学童们先死背下《论语》《大学》等“四书五经”,之后再讲解。

这些在古代算作“童子功”,死记经典,对于古代学生而言,就是基础知识。

“硬背”就是在不理解的基础上,仅仅靠记忆作为唯一重要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当作唯一的检测方式来考查学习。

知识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多方面的概念。它包含着:第一,把在实际活动中和掌握新知识时常常要用到的那些概括性的真理(规则、定义、依存性等等)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第二,理解作为这些概括性真理的本源的一般规律性。掌握知识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它们所要求的却是不同的脑力劳动。(50 学生负担过重在奥秘在哪里)

知识的类别是不同的,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当然要牢牢记忆在脑中,这里主要指导一些规则、定义等。像3500个常用字、经典古诗文、乘法口诀、物理化学公式、地理图形、历史大事件……

这些是学习别的新知识时会经常用到的,要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不至于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但更重要的是,还有一部分知识是要理解性的,只有这些知识的“一般规律性”,才能更深入地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只是死记下来。

“硬背”的害处就在于不理解,只记忆,不去探求知识内在的联系,时间久了,就会造成思维的懒惰,以为记忆下来就是学会了。

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竭力避免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再现教师所讲过的东西,和他们在教科书里所读过的东西。(50 学生负担过重在奥秘在哪里)

如果教师在检查学习效果时,仍旧以书本上的现有的内容来检测,学生的思维也只会陷入到书本中,无暇顾及更有价值的内容,不愿或不敢去思考更丰富的书本以外联系的其他重要内容。

每一门学科,都有核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这是学科的基础,学习这门学科一定要打好基础,掌握核心的概念。它们就像地基一样,为学科大厦打下牢固的基础。

这些知识是需要死记下来,以达到自动化读写的目标,为更广阔的学生铺平道路。

这就像学习电脑打字,至少要记住键盘上每个字母的位置,并且死记下来,达到不用眼睛看,手指就能准确地触摸到。

如果学习五笔输入,还要牢记下字根表、拆字的原则,能把键盘与拆字合而为一,达到盲打的状态,这样就为快速的输入打下基础,不会因为在键盘上找字母,或者不会拆分哪个字,影响了输入时的思考,使思路中断。

我们不是一味的反对“死记硬背”。

“死记”一般的、时常用到的基础知识、规律、核心概念,避免“硬背”带来的不理解,不思考的弊端。

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最应该明确的观点。

这样才能达到自动化阅读和自动化书写的标准,让学生有脑力去做创造性的事情。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关于一般规律性的知识越深刻,学生对具体事实的分辨就越清楚,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就越多,而且这是不经背诵得来的知识。这样,学生知道的越多,他学习起来就越轻松。(50 学生负担过重在奥秘在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康老师读书 | 我们要反对死记硬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