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与结使——论语贯通09

图片发自App

.九、无为法与结使

我们探讨了《论语》思想脉络的二条主线,一个是安身之道,如何修那个道;一个是立命之道,孔子对中华文明传承的贡献。

安身之道,就是孔子讲的“朝闻道,夊死可也”的那个道;我们探讨了,圣人皆以无为法为本。那么这个无为法怎么修?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儒家、佛家、道家,都最关心探讨的问题。道,如何修。怎么样才是无为法?

其实,起步还是从心地修起,孔子讲的孝悌忠信,仁义礼智信修起。这个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修这些与修心有什么关系?孝悌忠信为什么是修心?仁义礼智信为什么是修心?大家可能觉得一下子没明白、那我们先来探讨一个概念,把什么是“心”这个概念搞懂。

在佛教有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叫“结使”。结使,也简单称为结,我们通常的俗话,你这人心里有个“结”。在佛教里面,这个“结”就玩得比较大了一点,它是一类能够束缚众生的心、结集生死,而使众生不得出离生死流转的烦恼。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系缚心身,结成苦果,故云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故云使。

佛教将世界分为三种: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即所谓三界。在三界中,有五种结是束缚众生在欲界中的烦恼,有五种结是束缚众生在色界与无色界中的烦恼要素。

随顺欲界生死的烦恼里主要的五种:一、欲贪,二、瞋恚,三、身见,四、戒禁取见,五、疑。欲贪是对于事物贪求的欲望;瞋恚是对于所追求的事物达不到目的而发生的忿怒;身见是于自身执着为我的见;戒禁取见是把种种“戒”和“禁”以及“戒”和“禁”所依附的物我认为最胜而能得无上清净的妙法;疑是被欲望所迷惑,对于正法生疑惑不信的心理。

随顺色界无色界生死的烦恼里主要的五种:一、无明,二、慢,三、掉举,四、色贪,五、无色贪。这里面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而只是说由于痴暗不明义理的那种烦恼;慢是骄傲自满,盛气凌人;掉举是躁动嬉戏;色贪是对于色界的贪爱;无色贪是对于无色界的贪爱。

以上结使,在佛教经典里面,按三界分,共有八十八个,叫八十八结使。这八十八个结呀,绑着你,驱使着你,在三界流转。当然,这是佛教的理论,我们只是做些参考。不得不说,佛教对于心理学的研究,确实高深而细腻,比现在的一些心理学,高明得太多了。

这些“结”,可分为“见惑”与“思惑”。见惑是很多不正确的见解。思惑是心理行为上的烦恼,有各种各样的贪、嗔、痴。

见惑与思惑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要弄清楚。见解的迷惑是你心中抱着一种看法、想法,然后就使得你做出许多错误的行为。其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我见"的见解,认为有个我存在,一切以我为中心。至于思惑是行为上的烦恼,就不可能一下子放下。用一个比喻,比方说,你认为抽烟对身体好,这是一种见解。如果你对抽烟有贪着、喜欢,那不叫见解,那是行为烦恼中的贪。放下见解,是很快的,再也不会反复。但要除掉贪欲,再也不抽烟,那相对难一点。我们有各种贪、嗔、痴的心理行为,这类烦恼是要慢慢去改的。

简单来讲,修心的功夫,是如何修掉这些“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修心与结使——论语贯通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