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教师成长力》中的标题(6)

(二十七)从每日打卡开始

“打卡”是新网师学习的“基本套路”之一,“打卡”是用文字体现一个人的学习功力与毅力。可以不打卡吗?不可以。如何打是自己学习方式的问题,不打卡是一定学不成的问题。打卡确实费时费力,坚持下去很困难。但它的魅力和作用力也就在于我们在坚持中突破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新网师的非凡就体现在郝老师这一章中的最后一句“重新召回困难,也是我们的事业和使命”。“克服困难”与“召回困难”真值得细细品味。

(二十八)写作的微洞见

哈哈,关于写作,咱是一丁点儿的洞见也没有,好在有实际行动坚持着练习。郝老师这里的21条微洞见都是从小实践到当下的切身体验。所以说,“实践出真知”还真是真知,就看你如何实践。

(二十九)恐慌与精进:校园求学与职业嬗变之旅

郝晓东老师这样的旅程让人钦佩!但却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当下,因恐慌而躺平着、牢骚满腹着大有人在。问题是当自己有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的责任心时,才会因恐慌而精进。把自己的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放在第一位,才会有像郝老师一样对事业穷追不舍的勇猛精进。


(三十)别让舒适区成为“沦陷区”

人只要进入舒适区是非沦陷不可。

心理舒适区。即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对生活的满足感。这时候一定是不思进取的。

信息舒适区。茫无目的地刷抖音,刷盆友圈,时间一晃而过。如此动作从习惯成了日子。

交际舒适区。在这样的人际交往中,自己还是圈子里的中心,根本想不到天外有天,人外有高人。

走出舒适区的底层逻辑

一是原认知能力,二是成长性思维。

自我觉得,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走出舒适区的基本前提是“不安于现状,总想走出去看看。同时一直在用行动探索自己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强。”具备这个前提的前提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经典有认识,有理解。

(三十一)别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

大部分老师不知道自己是学生成长的天花板,更有甚者,它已经用自己的无知与不专业扼杀了许多孩子成长的生命力,它也意识不到自己身为人师已在造罪。唯有持一颗谦卑之心,不断学习的老师们才可能带着孩子们突破一层又一层的成长天花板。


(三十二)给大脑安装“纠错机制”

元认知能力不发展,不可能有纠错的认识,也就不会有纠错的能力。

郝老师书中说的如何发展元认知能力都是得建立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基础之上。自以为是、总在找借口为自己辩护是人的本性,所以,反本性、反常规思维与行为的人才可能给自己的大脑安装“纠错机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论《教师成长力》中的标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