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人自由,而上瘾会让人失去自由

听了淑亚姐的分享,真的感慨万千。有些东西我们表达所谓的爱,不过是我们在上瘾,他会让我们对他开始依赖,开始无法自拔,而真正的爱则是会让我们越来越自由,我们会感受到内心的充盈。

图片发自App

在亲密关系中如此,如果当你发现自己只是上瘾于某个人,这段关系并不是值得你继续经营下去。上瘾会让你失去自我,尤其当你在考虑你的未来和他的未来时,你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未来,就像我们很多的妈妈在结婚之后,选择了辞职,做全职太太,不可否认这其中也有全职太太做的很好的,但是大多是做了全职太太的妈妈,几乎在最后都会发出:我要出去上班,我要去接触社会的感慨,那么既然我们有着一个可以预料的后期,为什么在当初做下决定的时候没有把自己考虑进去。

图片发自App


淑亚姐还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我很受感触。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你会发现当我们的女孩进入母亲这一角色时,她们总是很快地投入,很快完成从女孩到妈妈的身份转换,给孩子置办用品,一切都希望亲力亲为,希望可以给孩子最好的照顾,但是经常我们会沉迷于养育孩子而失去自我。养育孩子的前期,我感觉我像极了《小欢喜》里乔英子的妈妈,我把我的一切都压在孩子身上,我把我的爱,我的情绪,我的怨恨都压在孩子上,如果他的表现刚好符合我的意愿,我就会很开心,但是如果她没有按照我的意愿发展,我就会崩溃。

图片发自App


而我将我的所谓“爱”压在我的孩子身上,其实是我内心的投射,我缺少,我以为我的孩子也缺少,我就拼命地去弥补。

我们的孩子像是成为了我们的实验品。

图片发自App


正是应了那句话“好的关系总是在疗愈,不好关系总是在受伤”,而很多时候,这种关系对我们的伤害总是在无形中进入我们的潜意识,像是我们在追溯自己的童年时,我们总是会谈起原生家庭对我们伤害。我们可能都有一个不完美的父母,他们不能无条件地爱我们,不能全心地接纳我们的弱点,那么我就能因此抗争,要求换父母吗?


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张德芬老师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告诉我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认知局限,我们的父母也一样,我们只要用心去接纳当下,臣服当下,(这里的臣服不表示一种懦弱),而是现实已经如此,无法改变,那我们就不能抱怨,只能从事情的本身来找解决问题和提升幸福感的办法。


深夜不宜深思,原来学习了心理学也会让人对一个问题那么执着?

‌有几个小疑问想与大家一起探讨:

1.对于大多数能让人上瘾的东西,比如我爱吃糖,有人爱抽烟,有人爱喝酒,哪些上瘾之后又很好戒掉的人,是用的什么办法?在我们心理学有没有类似的治疗办法呢?

2.废柴的状态与哪些现实情况和心理状态相关?

晚安,记得你就是你自己,你不是任何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让人自由,而上瘾会让人失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