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具足,何须外求?

本心具足,何须外求

早上,气温怡人,远处青山郁郁,室内绿萝盈盈,有点压抑的心情慢慢愉悦起来。

走了几个来回,靠墙那个过于宽大的折叠床套子一直在眼前晃来晃去,有点刺眼,想着周末还是带回去请裁缝师傅修改一下,此时脑中突然闪过一念:好像我自己也可以试着修改缝制的吧?

于是找出针线、剪刀,取下套子,比照高度,一针一线缝制起来。刚开始,针脚有点高低不平,间距有点疏密不一,就尝试着像写字那样平均分配,看上去就整齐多了。缝了一会儿,套子太大、太长,还是有点难以把控,找了几个燕尾夹把需要缝制的地方前后夹住,这样干活就感觉方便多了。约半个小时,大功告成,我套上试了一下,看上去大小合适,确实舒服多了。

回想整个过程,我专注于“缝制”这一个点,那段时间感觉自己的心特别平静,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安宁与清明。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小小的心胸总是充塞了各种各样的烦心事。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人生无常,世事维艰,每个人皆有自己的烦恼、痛苦与伤心,称心如意者能几人?

高位者有高位者的烦心事,政策法令、指示精神的领会是否准确得当?落实过程是否有序有力?最终效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其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挣扎在底层的,更有一番辛酸苦辣。俗话说,“上头一句话,下面跑断腿”,每一行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烦恼、自己的痛苦。体制外的更需为自己的人生付出百倍的努力,尤其在这个不确定、不稳定的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并存的时代。

“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置身其间,概莫能外。

可叹的是,这些烦恼与痛苦,并不是每一件都可与人诉说,大部分只能藏于心底,甚至深藏在你的潜意识下。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意识屏蔽了我们的心声,但身体却出卖了我们的秘密——每个疾病的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心理成因。于是,这个生活在意识囚笼里的人,身体变得逐渐干枯,情感变得日益僵硬……

何以解忧?唯有专注当下、静养此心。

《传习录》云:“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说,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那些已经过去和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王阳明自小聪慧,八岁即过目成诵,十岁下笔成诗,世人皆赞其才。然自二十二岁起,王阳明连续两次参加会试,均落第不中。对此,王阳明却有另一番见解,“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后,创立“阳明心学”,终成一代思想家、军事家。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钱钟书学贯中西,思想深邃,其《管锥编》据说很不容易读,但这段话却非常简单明了。

心无挂碍,专注当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清明。

我们的本心一切具足,何须向外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本心具足,何须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