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让孩子爱上学习的秘密

暑假快到了,相信不少家长们已准备好了一份密密麻麻的日程表,让孩子利用暑假”弯道超车“:早上练琴1小时,户外运动2小时,英语学习1小时,网课1小时......可这只是个开始,之后就是漫长的敦促孩子按计划去学习的过程,我想,也是最让妈妈们头疼的部分。

父母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自己主动学习呢?全球知名的作曲家、指挥家谭盾与妻子黄静洁,不仅有答案,并且已成功地运用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大儿子谭焉,以美国中学入学考试满分的成绩考入美国顶级高中,目前在世界艺术名校——纽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制作和导演。小儿子谭响,正在备考中国最好的音乐学院附中。就连从小身边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高晓松,都忍不住发问:到底是如何教育出这两位风度翩翩的公子?

黄静洁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的“实践导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唯有自主学习,方能赢得未来”。

她认为,父母急着给制定学习日程,在孩子眼中,都是爸爸妈妈用来约束自己的。既然父母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接受呢?

丹尼尔 平克,著名未来学专家和趋势专家,曾在TED上的演讲中讲到,20世纪那种简单劳作的物质奖励体系已经不适合21世纪的白领职业了。那什么才是21世纪的奖励体系呢?答案是:自主感、可控感和意义感。

黄静洁通过三步走,把这三点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培养孩子上自主学习上,激发孩子内在的自我驱动力。

第一步:给孩子自主感,“我的目标我做主”

静洁的小儿子Sean在念初二的时候,曾一度迷上打游戏。当时已经到了准备中考的紧张时期,为了让孩子尽快从恢复到正常的学习中,她避开游戏的问题,从儿子自己最大的心愿——考上音乐学院附中入手。一天晚上,静洁看似无意地对儿子说:“Sean,你告诉过我,音乐学院的老师说,你跟那里的同学相比,在专业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那后来你有多安排时间练琴吗?”儿子没有正面回答,但从第二天起,他就主动删除了电脑游戏,自己在房间里延长练琴时间了。你看,妈妈这个沟通技巧实在是太高明了,她将自己希望儿子不打游戏的愿望,转化为提醒儿子追求自己设立的目标,让孩子萌发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热情,一举两得。

说到这里,你或许要追问,要是孩子没有目标怎么办?其实,家长只要稍花点时间,通过观察、游戏、沟通等方式,就能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从而慢慢引导孩子将兴趣升级为能力目标。比如,静洁通过观察,就发现大儿子每到练琴时间就哭闹,然而,一到足球场,就无论多苦多累都能扛下来;小儿子则天生喜爱音乐,在两三岁大时,就在钢琴上弹出哥哥正在看的动漫音乐。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兴趣。谭盾和静洁并没有按自己的意愿来限制孩子的发展,相反,他们客观地承认两个孩子的差异,并用包容的心态尊重,并支持两个孩子不同的理想。

小结:将学习目标与孩子自己的追求结合起来,才能唤醒他的学习内驱力。

第二步:给孩子可控感,“跳一跳够得着”

试想一下,让一个5岁的孩子去阅读英文版的《哈利波特》,或者让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去读《红楼梦》原著,他们能坚持下去吗?反过来,如果让一个大学生完成小学计算题,估计不出10分钟就会厌烦。所以,目标的设置要选择适合孩子的能力。但怎样的目标才是适合的呢?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最近发展区”,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以孩子能独立完成的难度为始,以通过学习可以完成的难度为终。在难易比例上,2018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开始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时,如果其中有85%的内容时他已经熟悉和掌握的,就能达到最佳训练出错率15%。也就是说,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使用85%的旧知识+15%的新知识,能使孩子在巩固已掌握的知识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孩子充满自信地去挑战新知识的学习。

这个方法,还可以用在让孩子去征服那些曾经不擅长的学习上。比如,孩子对编程特别感兴趣,可是英语却学不好。父母可以先引导孩子在编程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增强他实现目标的信心,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经过这样正向鼓励后,孩子才会愿意并且有信心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努力一把。

小结:温故而知新,用85%孩子擅长的任务,带动他去挑战15%不擅长的任务,让学习变得像游戏通关一样有趣。

第三步: 给孩子使命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

孩子的兴趣常常是“三分钟热度”,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选择逃避。我女儿在学习英语的初期,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可经过老师纠正两次发音后,就兴趣全无,甚至排斥学习。所以,光有兴趣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使命感。

年少时的周恩来因亲眼目睹民族危亡、山河破碎,立志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何江,因小时候被毒蜘蛛咬伤后,妈妈用原始的火烧疗法治愈了他,他便立志学习科学知识,拯救生命;乔布斯怀着创造出完美产品”改变世界“的使命,开创了苹果帝国;马云怀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开创了阿里巴巴。当兴趣被赋予使命后,它就可以被量化成追逐的目标。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专家戴维 保罗  奥苏贝尔指出:如果能把某个学习目标指向一个远大理想和抱负,使命感所带来的内心驱动力会比任何一种内驱力更强大、更持久。使命感就如一盏璀璨的灯塔,在成长的黑暗中给人前进的方向和理想,让我们能克服眼前短暂的困难。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剧中的小学霸英子,曾梦想当一名天文学家。可是,她妈妈却浅显地将成绩达标当做是孩子读书的的终极目标,把“当天文学家”当做是“不切实际”。最后,英子成绩一落千丈,还走到了想跳海自尽的地步。可以看出,父母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条路早已行不通了。只有当孩子有了自己的远大目标,是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时,才能产生内在驱动力,也就是自主学习。

小结: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使命感,志存高远,使内驱力更持久、更强大。

写在最后:现在孩子能通过多种渠道接收信息和知识,在同样的年龄段,已经数倍于我们,更数十倍于祖辈当年。“00”后“10后”们,比我们更早地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乖乖听从父母的安排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回。

每个孩子都天然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我们能做到,就是帮助孩子发现并找到自己的内在的兴趣,在过程中帮他们一把,给予成长所需的土壤和阳光,帮助孩子去实现自己理想。

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的秘密,就是让他成为他自己。把学习和成长的自主权,还给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驱力-让孩子爱上学习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