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今年,“互联网+”成为两会新热点,而无疑也将成为2015年各行业的风向标。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什么是”互联网+“?

我们都知道几十万年以来,人类都在通过信息革命改变自己,语言、文字、印刷术、无线电、电视和互联网,让信息可以分享、记录、远距离传播、远距离实时传播、远距离实时多媒体传播和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多向交互的传播。

这是6次信息革命,互联网作为第6次信息革命把人类信息的传播做到了极致,所以我们才有了信息爆炸,才有了自由、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整个社会、经济、文化都受其影响。

未来的是第七次信息革命是什么?这就是”互联网+”,也就是智能互联网。个智能互联网是高速度的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的存储、挖掘、分析能力和智能感应能力共同形成的全新业务体系。

互联网+趋势

从现状来看,“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是个都在热谈但是没有落实的理论阶段。各领域针对“互联网+”都会做一定的论证与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家仍旧会处于观望的阶段。从探索与实践的层面上,互联网商家会比传统企业主动,毕竟这些商家从诞生开始就不断用“互联网+”去改变更多的行业,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可循,可以复制改造经验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区域,继而不断的融合更多的领域,持续扩大自己的生态。

互联网+真正难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不做互联网化的尝试。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过去几年就开始尝试营销的互联网化,多是借助B2B、B2C等电商平台来实现网络渠道的扩建。更多的线下企业还停留在信息推广与宣传的阶段,甚至不会、不敢或者不能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还有一些商家自搭商城,但是成功的不是太多。但是自创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经营的服装及零食等商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电商之路。

与传统企业相反的是,当前“全民创业”时代的常态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从诞生开始就是“互联网+”的形态,因此它们不需要再像传统企业一样转型与升级。“互联网+”正是要促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诞生,从而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去研究与实施行业转型。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及商业阶段都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万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后面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

本文尝试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常态,做一个“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希望对正在关注“互联网+”的朋友有所启发。

趋势一:政府推动“互联网+”落实

“互联网+”是全国性的,就如“三个代表”一样,各地政府都会提出建设主方案,然后招标或者外包给能够帮助企业做转型的服务型企业去具体执行。在今后长期的“互联网+”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一是发现那些符合政策并且做的好的企业并立为标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挖掘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在将来能够发展成为“互联网+”型企业,算是案例。

三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更新更接地气的“互联网+”产业园及孵化器,融合当地资源打造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

四是引进“互联网+”技术,包括定期邀请相关人员为当地企业培训互联网常识,以及对在职员工的再培训等。

五是资源对接,与各大互联网企业建立长期的资讯、帮扶、人才交流等关系,在交流中让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相互交流,便于进一步合作。

趋势二:“互联网+”服务商崛起

接下来会出现一大批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方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可能会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但不排除部分传统企业也会逆袭成为“互联网+”服务商。其实从服务角度来看,传统企业转型为“互联网+”服务商也是一种转型。这是一种类似于中介的角色,他们本身不会从事互联网+传统企业的生产、制造及运营工作,但是他们会帮助线上及线下双方的协作。更多的是做双方的对接工作,盈利方式则是双方对接成功后的服务费用及各种增值服务费用。

这些增值服务可能会是培训、招聘、资源寻找、方案设计、设备引进、车间改造等。初期的“互联网+”服务商是单体经营,后期则会发展成为复合体,不排除后期会发展成为纯互联网模式的平台型企业。第三方服务的涉及的领域有大数据、云系统、电商平台、O2O服务商、CRM等软件服务商、智能设备商、机器人、3D打印等。

趋势三:第一个热门职业是“互联网+”技术

“转型红利”期的第一个热门职业会是“互联网+”技术。由于社会及行业的需要,会催生大量的专业技术从业者。这个职业群体的构成会是成熟的技术人员及运营人员,更多的通过培训上岗的人员。从事“互联网+”服务商的工作,要求每一个人都有整体规划性思路,他们能够根据“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做事,然后再有一个具体而擅长的领域,譬如运营及技术等,通过不断的向下延伸而匹配到线下的传统企业中。甚至,“互联网+”服务商要为每一个企业配备数个服务代表,工作人员“驻商”或者“驻岗”,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趋势四:“互联网+”职业培训兴起

政府及企业也需要更多懂“互联网+”的人才,关于“互联网+”的培训及特训的职业线上线下教育会爆发。在线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一直是很火的教育类型,同时市场份额也占的比较大,每年都会有很大的进步。在“互联网+”这一轮热潮中,针对互联网+职业教育会兴起,可以具体细分到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其实这些培训还是互联网企业的职位,传统企业想改变企业架构,需要配备更多的专业技能职工。“互联网+”职业培训面向两个群体,一是对传统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二是对想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的培训。

趋势五:平台(生态)型电商再受热捧

在电商方面,平台型电商及生态型电商会广受关注,包括大型平台及地方平台,无论是淘宝、京东还是某地的小型商城,将会有更多的传统企业与其接洽。甚至这些平台会专门成立独立的“互联网+”服务公司,更深入到企业内部。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在初期的转型实操上,更多企业会选择加入一个平台或者生态。一来可以从平台或者生态上积累部分资源并学习其运营模式,二来可以避免自搭平台运营失败的情况出现。加上平台或生态,也能更好的认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不足,通过与其他商家合作,了解整体产业链布局,建立格局观。

这有利于传统企业找到转型突破点,以后才能以点代面,企业自身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生态。当然,平台或生态不只是线上的,线下的资源整合的一定程度,也能催生出平台。更多的平台或者生态出现以后,“互联网+”要做的只是生态与平台的连接,更有利于行业的整体升级。

趋势六:供应链平台更受重视

供应链平台会成为重中之重,专门设计和研究供应链的商家会成为构成传统企业新商业模式主架构部分的服务者,这是每一个接受“互联网+”的企业应该遵循的。企业及行业转型的根本是供应链的互联网化,也是供应链的优化与升级。对于一个传统企业来讲,人员架构可以变的像传统企业一样扁平,技术人员也都可以配齐,考核制度也可以效仿互联网企业,但是更底层的供应链改造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供应链涉及物流、现金流等各种维持企业运营的重要因素,很多传统企业在现在看来根本是无法改造的。传统供应链模式相对效率低下,互联网化以后的传统企业必定会受其拖累。因此,“互联网+”要求有一部分专门研究供应链设计及改造的专业人才站出来,为广大需要转型升级的企业服务。

趋势七:O2O会成为“互联网+”企业首选

O2O将会大受重视,O2O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都在探讨的话题,只是O2O不算商业模式,只是一种形式,广大传统企业可以借用这种方式而进一步改造原有的商业模式。同时,作为连接线上及线下的新商业形式,会成为当前广大传统企业的首选,O2O相关的资讯公司及研究单位会受重视及热捧。在“互联网+”被提出以后,很多认为在线上线下产业相融合的大趋势下,O2O已经没有位置了,这个看法是伟哥不认同的。

作为专业研究线上线下相连接的一种商业形式,目前很多传统的企业尤其是手工业已经从中找到了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正是“互联网+”模式需要借鉴的。大量O2O企业的案例可以为传统企业转向提供经验,也可以为互联网企业融合传统企业提供思路。接下来,O2O会是每个传统企业的必修课,也是线上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同时,伟哥认为“互联网+”之所以被政府推出,各种基于O2O的商业模式是其参考,也算是一种变向的推动。

趋势八:创业生态及孵化器深耕“互联网+”

目前,全国的孵化器已经超过1200个,2015年会是孵化器的整合元年。同时,孵化器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将主推“互联网+”,传统企业融合“互联网+”的新模式企业将会与高新产业一样受到孵化器的重视。“互联网+”被作为政策推出来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前全面创业是时代,大部分创业项目或多或少都与移动互联网相关。智能硬件、在线教育、O2O等领域创业项目的火热,间接推动了新材料、传感器、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等行业的兴起,这些领域同样也出现了足够多的创业项目。

当前,围绕互联网的创业项目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创业项目的关联性是一条脉络,这条脉络可以梳理与整合某些行业的全产业链;物联网是另一条脉络,这条线把智能硬件、可穿戴、生物医疗等领域连接起来。整个创业生态都是围绕移动互联网的,政府牵头推出“互联网+”政策,正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产生。在政策的激励下,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出现,传统的创业项目也就越来越好,以此来解决行业的升级。所以,接下来各地的孵化器将会主推“互联网+”项目。

趋势九:加速传统企业的并购与收购

互联网企业投资持股传统企业已经屡见不鲜,事实上传统企业投资或者收购互联网企业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在以往的传统企业转型研究中,伟哥认为入股与并购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这比传统企业高薪挖电商运营团队或者引入高科技人才更直接有效,引进团队和人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与企业原有结构及运营模式磨合,也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直接转变运维模式的。直接收购互联网企业,企业的全部业务打包性的与传统企业对接,相当于互联网业务外包但又是内部的公司,双方的业务及职工又不受冲突,可谓一举多得。

不要看互联网企业价值多少亿美元,市值500亿美元以上的互联网公司也就那么多,线下的资本要比线上多很多。大量的民间资本长期累积,过去这些资本都投银行、能源等传统行业,近几年来随着实体行业的萧条与不景气,这些手握大量资本的企业开始着眼互联网,很多专注互联网投资的基金都有传统企业的身影。线下资本投入线上,有利于民间资本的优化及再分配,“钱生钱”的投资模式如今已经走向病态,以P2P等巧立名目的民进非法集资还在与日俱增,如果这部分钱能够转投创业项目,将会更好的促进社会的整体转型。

趋势十:促进部分互联网企业快速落地

“互联网+”虽然更多的是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融合,其实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在寻求切入传统市场,这些企业也需要转型。最鲜明的例子是当前数以万计的手机应用,这些APP肢解了PC互联网的市场,短时间内积累了超过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但是缺乏更好的商业模式,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挣钱的来路。可能用户很多,活跃度也很高,但就是无法直接变现,或者用户的消费能力太差。基本上每一个APP都是某个行业或者其细分领域的代表,在线上无法解决的盈利问题的时候,这些商家都有落地线下的趋势。如唱吧在尝试自己做KTV以及与线下KTV合作,墨迹天气开始做硬件商家合作空气检测及空气净化的硬件。

如果说过去是互联网企业主动找传统企业,谈及的条件等方面会非常被动,“互联网+”则会让传统企业主动找互联网企业。譬如在“治霾”这个问题上,污染严重的制造业以及传统检测设备的商家肯可能都会找到互联网企业,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及产品合作方案。“互联网+”政策能够促成过去这些商家做不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这也算是将来一个趋势。

本文与大家探讨的“互联网+”未来趋势,基本是政策、产业连接、创业及资本方面的,也是比较宏观的。在每一个行业以及细分领域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趋势,但大体上都离不开社会及产业的大环境。其实无论大家身处哪个行业,在参考伟哥所述及的这些趋势之外,更要与自身行业相结合,可能会对企业将来发展有一个更好的预判。

其实不管有什么样的趋势与政策,最终要推进与落实“互联网+”还是要靠企业自身。至于要走哪个路线,选择哪种方式,就看企业对产业、企业、互联网、以及商业模式的理解了。

互联网+行动

什么是“互联网++”?网上有很多解读“互联网+”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在阐述“互联网+”的意义,而没人直接解释“互联网+”。以至于,看了我前几篇文章的朋友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不好回答,就也走了阐述意义的路子。

那么到底什么是互联网+?去百度搜索,出来的结果大多都是总理在两会提出来的,同时也指明了“互联网+”已经处在了国家级战略的高度。这写解释代表什么呢?我的理解是,第一,“互联网+“已经是个国策,其落实与执行是会有相关部分参与及推动的;第二,“互联网+”是个方法论,以后社会各界都要用这个方法论来指导千万中国企业的转型及升级;第三,“互联网+”具有极强的使命感,是必须执行与推行的。

试着给“互联网+”下个定义

以上所述,是笔者对政策的一种片面或者不严谨的解读,大概各级政府的官员们于政治方面对“互联网+”会了解的更深。还是需要在互联网及商业角度说一下“互联网+”的。纵观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史,自从互联网诞生、到1.0、2.0及3.0时代,所有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互联网+传统商业”的模型。1.0时代是互联网+信息,2.0时代是互联网+交易,3.0时代是互联网+综合服务。互联网技术不断推陈,商业模式不但出新,只是万变不离其宗,一直遵循“互联网+360行”的模式。以此,“互联网+”是互联网融合传统商业并且将其改造成具备互联网属性的新商业模式的一个过程。

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这种模式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有大量例证证明其可行性,所以由政府牵头立这个项目并推广、督促社会各界执行,是件非常靠谱的事,也是在将来能够改善民生的事,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方针的。

“互联网+”的几层含义

当前非常流行“解构主义”,无论是商业、行业,还是电影、音乐,都会因为解构而焕然一新,同时也能够让人们能够看透其本质上的一些东西。说白了,就是把一个词或者一个事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遍,将其内涵也挖掘出来展示在用户面前。这里,伟哥也试着对“互联网+”做一个解构,以挖掘“互联网+”更深的几层含义。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的第一个内涵是“互联网思维+”,传统企业融合“互联网+”的第一步是了解互联网,所以了解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基础的开始。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长期发展中,很多互联网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及数据,足以让他们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就可以看作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企业总结出来的,更适合线上的商业模式,所以对传统企业在线下经营不会太适合。“互联网+”要求传统企业先了解互联网思维,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

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有雷军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也有其他的诸如生态思维、平台思维、免费思维、跨界思维等互联网思维。正是这些内涵丰富的互联网思维,构成了种类繁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就如餐饮企业的标准化流程,其特点是可以快速复制。但互联网思维不是万能的,当前更多的所谓的“屌丝、粉丝、迭代”等互联网思维是建立在产品运营、商业营销及用户服务的基础上的,并非商业模式的具体体现。

互联网渠道+

在一部分互联网人的眼中,互联网是个工具,这个看法是认同的。就如之前的蒸汽时代、电力时代一样,这些工具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进而从事更多的工作,给生产与生活带来更大的便捷性。互联网作为工具,做大的贡献就是在互联网2.0时代到来以后,互联网成为一个企业们商业营销及交易的新渠道。这个渠道跟线下的其他渠道一样但效率更高,在线支付使得购买商品更加容易,在线选货的种类更多,重要的是互联网渠道让商家的市场增加了十几倍,彻底冲破了地域概念,不用区域代理机制也能卖货到更远的地方。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互联网在商业创造了一个新的营销及供应的渠道,有了这个渠道所有的交易都不成问题。理论上任何行业的任何商品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交易,电商诞生到现在,基本上所有大家见过的商品都被放到了网络商城上。因此,探讨“互联网+”必须研究“互联网渠道+”这个属性,渠道是互联网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B2B还是B2C。

互联网平台(生态)+

互联网发展到3.0时代,进入互联网+综合服务的时代。除了特别大的市场,大型的互联网商家已经看不上那些本源市场不够大的行业,但是一个商家足够多的行业是需要互联网服务的,大型商家们干脆做出一个只服务于卖家与买家的网站,而自身不从事这个行业,这就是我们当前看到的各大平台。电商平台、物流平台、社交平台、广告平台等等各种平台应有尽有,到后来,这些平台开始垂直与细分化,出现了美妆、生鲜、酒类、鞋类等更专业的平台。 本质都是电商,融合社交、物流、营销等工具,为买家和卖家双方提供最大化的服务,盈利模式上赚取的是服务费。

这些平台后来越做越大,已经不限于自身起家的行业,通过平台吸引更多的技术、服务提供商,并且开始跨界发展,譬如社交平台会做游戏、电商及硬件等,电商平台也会做文学、电影及体育等。这些平台几乎会做当前能见到的各种热门行业的业务,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业务也因其战略发展需要而被纳入旗下。实现方式则通过与其他商家合作及收购、并购。他们自身能做的自己做,不能做的或者不愿意做的交给别人做,从而由共同的价值链组成与自然生态类似的互联网生态。

传统企业融合“互联网+ ”,一方面可以自己做平台或生态,另一方面在早期也可以加入某个平台或生态,坐那些平台不愿做或者不想做的,从而通过平台及生态战略来实现企业的初步转型。平台一方会为企业提供足够多的帮助与支持,将来很有可能是传统企业转型的必经之路。大部分企业会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平台及生态的入驻,另一条则是企业自身的探索,这样可以回避转型不成功的风险。

万物互联+

对于“万物互联+”,这个也可以称作“物联网+”。虽然现在各处都是智能硬件,各处都讲物联网,要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未来的“互联网+”形态。“互联网+”被提出来,也正是因为将来会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从商业到物,到人,再到事,所有的都是被连起来的,这将会有更多的商业模式出现,也会是“互联网+”的最终目标。因为在那个时代,商业及企业已经不分线上与线下,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大一统”的状态,也就不会再有所谓的企业转型之谈,“互联网+”也就完成了其使命。关于未来的“互联网+”,这里不再详述,我将会在另一篇文章中给予叙述。

应该怎么理解“+”

除了对“互联网+”的互联网部分做一个解构,这里也简单的说说其中的“+”。这个“+”可以看作是连接与融合,互联网与传统企业之间的所有部分都包含在这个“+”之中。这里面会有政府对“互联网+”的推动、扶植与监督,会有企业转型服务商家的服务,会有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企业的不断造访,会有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不间断的探讨,还有连接线上与线下的各种设备、技术与模式。如果去翻阅资料,还会有更多内容在里面。总之,这个“+”即是政策连接,也是技术连接,还是人才连接,更是服务连接,最终实现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对接与匹配,从而帮助完成两者相互融合的历史使命。

在技术上,“+”所指的可能是WiFi、4G等无线网络,移动互联网的LBS,传感器中的各种传感技术,O2O中的线上下线相连接,场景消费中成成千上万的消费,人工智能中的人机交互,3D打印中的远程打印技术,生产车间中的工业机器人,工业4.0中的一是智能工厂、智能生产与智能物流。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将来还会有更多更新的技术来为“互联网+”服务。

纠正思想错误

我为什么要写这个话题,《纠正思想错误》,因为我做互联网营销培训许久,思想决定您的思维,对于互联网的思想错误绝对不能理解偏差。

李克强 说的互联网+ 是否正确?

互联网只是工具,如果把互联网定义为定性的那么+任何东西都是错误的,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国家的未来经济,还是企业,商家,实体,乃至服务领域,都不能听信 李克强所说的互联网+

我们正确的定性思维应该是+互联网

中国的企业应该+互联网

实体经济应该+互联网

服务领域应该+互联网

互联网只是工具不具备思考能力,更不能用作于主要的核心思想。

当然我没有说李克强总理所说的 互联网+是错误的  但是业界人士很多还是不采纳的,明面上的采纳也只是给总理一个面子,大家想一想 如果现在的中国 互联网+经济,全部都一味着走互联网虚拟,也就是违背了二八定律。 就像某人说过:李克强总理说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稍微聪明一点的都知道那是个骗人的谎言,都去玩虚拟互联不与实体相结合一切的创业和创新都等于零!

所以我们要纠正这个思路一步一步比别人先的踏入如何运用+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为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互联网+?问号 就是想让大家清楚,互联网的工具:比如螺丝刀+扳手始终是工具加工具但是 工具+工具用来干什么呢?对症下药才是核心,应该是企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等等!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业界的伙伴都曾讨论过,这在日本和美国是不同的方法和社会效应。

曾经听到一位朋友如此提过:“中国经济依托互联网,经济虚拟化,是中国经济形态全球化的一场博弈豪赌,互联网+战略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手段而已,在德国,美国工业4.0的时候,中国却走上了经济网络化的路,但是未来一定还会回归实体经济,互联网只能是手段,而不能解决人们生存的真实需求,衣食住行!”


那么,“互联网+”火爆了中国2015年经济转型年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又多了一个“+互联网”的概念。其实“+互联网”与“互联网+”本质上相同相通,但从行文顺序不同可看出,两者具体含义上存在差异。那么,它们不同在何处呢?以下是来自网络上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

首先,两者站位不同。


“互联网+”更多强调“逆袭创新”。大体而言,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向商业的逆袭,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向金融业的逆袭,互联网传媒是互联网向传媒业的逆袭……这种由“新”向“旧”的突入式扩张,已经造成了强烈的震撼,而且这也许只是开始。


“+互联网”则更多强调“顺势创新”。比如工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主要是传统行业以既有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个行业会轻视对互联网的利用。很多大中型企业虽然面对媒体比较低调,但实践中也已在“智能化工厂”、“大量订制”等方面摸索良久了。


其次,两者优势不同。


“互联网+”有新技术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和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容易产生爆发性增长。


互联网技术是基础,再加上其优惠的价格、便捷的操作、舒适的体验,足以赢得巨量消费者。


如果再在体制机制上做一点突破,其爆发力往往令互联网企业自己也始料未及,比如,在利率管控的大背景下,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就能以资金回报率上的小小差异,把原本在银行的庞大存款吸引过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争议。


相对而言,“+互联网”拥有的是存量优势、行业标准优势和公信力优势。


一方面迫于外部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压力,一方面迫于内部问题导向的压力,传统企业正热情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自身服务客户的能力。


这一块虽然舆论声势不大,但其势力版图并不小。从国际上看,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都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大致归为“+互联网”的阵营。


利用互联网对自己进行自我创新甚至自我革命,具体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可能命运各异,但总体上这条路是符合“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这条历史逻辑的。


再次,是主导者差异。根据上述两个不同之点推论,“互联网+”的主导者往往是互联网企业,从技术、商业模式、资金、人才等方面看,都是互联网企业主导着融合进程。“+互联网”则正好相反,主要是传统企业在主导着融合进程。


回归正文,那么,无论“互联网+”也好,还是“+互联网”也罢,在中国经济已经走上全球化的今天,这条路上,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业界大佬出这样一个结论,2015年需要的是网络,确切地说是4G网络。


当下中国4G网络现状

先来看一组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公布的最新的一组数据,截止2015年5月,我国移动用户达到12.9亿,其中移动宽带(3G+4G)用户6.6亿,增长了39%,占比总用户的51%,4G用户2亿,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户均移动流量312M,增长82%。


全球移动用户2014年达到了73亿,基本覆盖通信人口,其中移动宽带用户(3G+4G)比例达到了39%,2014年移动互联网流量(30-40EB)是2000年全球互联网流量的30-40倍,移动运营商收入达到1.15万亿美元。


数据很振奋人心,这意味着发展新机遇和新空间,未来5-10年,移动互联网仍然将是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的最重要的驱动力和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领域,并随着中国互联网+战略的全面推广,深刻改变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将迎来自身发展的巨大空间,但是眼下,在政府“迈向通信强国”的号召下,中移动、中电信、中联通三大巨头2015年的投资规模达到1500亿元。


中移动从2013年底开始推出由政府牵头开发 4G网络。截至2015年2月底,用户已超过1.2338亿人,仅一年左右就达到了日本用户的3倍。中移动表示2015年目标是实现2.5亿4G用户。目前中移动目前有8.1亿手机用户,其中仍然让人无奈的是超过50%仍在使用2G网络。


相信业内人士都知晓,工信部已发放FDD-4G牌照,但是要将4G深入到最需要的地方,还需要一段时间。从全国整体看,南北差距较大,南方的移动互联网速度明显要快于北方,而中国城乡经济的巨大差异不平等化,致使了在农村普及4G网络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任重道远。


全国互联网最发达地区为北、上、广等省份,其中广东省移动用户超过1亿。数据显示,广东移动4G用户已突破2000万。


“互联网+”与“+互联网”,没有好网络,你怎么+?


目前,BAT全线杀入在线金融、教育等领域。阿里、百度、腾讯互联网巨头用户多、覆盖领域广,电商平台比较成熟。阿里通过支付宝,腾讯课堂借助微信、QQ等一系列产品,通过即时通信视频、语音等方式,开展O2O业务。


事实上,截止7月底,15年已经走过了大半,BAT的O2O“扛旗”手,依然只能将战略主要集中在一、二级城市,在中国,城乡经济的严重不对等,致使了农村偏远地区资源匮乏。对农民来说,电脑几乎是奢侈品,非常麻烦,先不说是否买得起,传统的观念,致使其在认为电脑是否是个生活必须品上就是个直接问题,更别提有线普及,售后服务等这些问题了。


不得不说,2013年-2014年,这两年一个在中国农村发生巨变的两年,就是现在,农村用手机上微博、微信送红包变得流行起来。而这些需要强有力地无线网络支撑。然而,最新的官方数据报告显示,农村很多地方2G/3G网络支撑能力有限,通过视频聊天和抢红包等互动,体验效果并不理想,中国所谓的普及4G网络,高喊口号到现在,4G用户也不过仅仅才近2亿,这条路还很长很长。从战略角度来看,基础运营商通过4G网络,不仅仅是提供一种上网通道,更重要的是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文化等差距,缩短了城镇化的进程。


未来,互联网经济领域更关注的是应用层面: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化等层面的东西,也就是科技转化生产力,而纯粹技术性争议没有任何价值。俗话说的好“黑猫白猫逮到老就是好猫”,因此,在5G技术(据说2020年商用)尚未走进民间之前,4G网络将会互联网+的主要驱动力。而没有将4G网络融入到业务之中的移动互联网,可能难以接地气。结合中国的自身国情和经济环境,无法实现基础设施4G网络的真正落地,那么“互联网+”也好,“+互联网”也罢,也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造车运动,将造成城乡经济的进一步差距拉大化,难以实现中国经济的真正的快速全球化腾飞。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在2013年集中疯传,关于本概念的书不少于七本。核心内容是讲述互联网行业的若干核心逻辑和思维模式。缘何在互联网发展15年后开 始有人总结它?而且还是行外人士总结的。时间绝非偶然。2012年国内GDP增速开始放缓。主要缘于增长动力切换、“去产能”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调整和 等因素。各个行业中制造业面临的压力最大,需求疲弱、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三大难题迫使他们开始找寻转型的出路。

  然而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不再安分于自己的线上虚拟经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企业开始对传统行业进行入侵。于是各种O2O类产品开始 出现,并实质性威胁到一些产业。这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于是敏锐的观察家们开始动手撰文,来揭示互联网行业的成功模式,于是就有了“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企业的基本经营逻辑,是对互联网行业独特且成功的经营模式进行的系统化总结。它代表了互联网行业发展已经到达成熟阶段,形成了自成一套的完整体系。”——TII咨询

  “互联网思维”的主体是互联网企业。是传统行业人士对互联网行业,从外部的一次观察和总结。目的是希望能够学习和借鉴互联网行业的成功经验。

  互联网转型

  互联网思维的出现让很多传统企业人眼前一亮,发现有很多逻辑都不同于过去,例如用户思维、极速迭代、极致体验。这些给到处于困局之中的企业们很多启发,于是希望能够把这些思维应用于自己的业务之中。于是就有了“互联网转型”。

  “互联网转型,是传统企业使其具备互联网能力的一种过程。传统企业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完成自身转型升级,从而改善或创新产品业务,实现业绩增长。”——TII咨询

  “互联网转型”的主体是传统企业,是传统企业学习和实践互联网思维的过程,目标是改善现有业务,或是结合原有业务找到新的增长点。

TII咨询始终坚持认为,互联网转型不是传统企业转型成为互联网企业,而是增补过去不具备的互联网能力,是一次升级,而不是切换。如果失去主业,失去原本擅长的领域,那么原有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互联网+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表达了对经济社 会创新的建议和看法。他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马化腾表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他希望这种生态战略能够被国家采纳,成为国家战略。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 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 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以上表述都是站在国家高度对互联网+的定义,然而站在企业角度,什么是“互联网+”呢?

  “互联网+,是传统企业完成互联网转型后实现的一种高级形态。传统企业通过互联网转型,将原有组织、业务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更为先进的组织形态和业务形态。”——TII咨询

  所以“互联网+”是传统企业在进行互联网转型之后一次蜕变,是传统企业不再“传统”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是在互联网时代生存的必须形态。

TII咨询认为,企业互联网+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互联网+”即简单利用互联网技术或者互联网平台作为工具或渠道。“中级互联网+”即互联网能 力植入现有产品之中,是产品本身升级为“互联网+产品”。“高级互联网+”即企业本身升级为“互联网+企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兼具了产品研发和产品运营的双重能力。

  “+互联网”

  很多企业家认为“互联网+”与“+互联网”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以互联网为主结合原有业务,后者反之。但这其实是对“互联网+”的误解。

  事实上并不存在“+互联网”,因为本质上与“互联网+”是同一概念,是一个传统产业升级的方向,其中并未谈及谁主谁次的问题,这个问题本非是有名称决定的,而是由行业和企业自身决定的。

  在当今各行业发展中,互联网+的双方实际上是共同发力的,互联网行业在向传统领域进军,传统行业也在积极吸纳互联网技术并建设自己的互联网能力。可以想见未来的互联网+是一个大融合的局面,各行各业都具备了互联网能力,纯粹的互联网行业越来越小。

  总结:

  互联网行业的快速成长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这个大趋势毫无疑问会对许多传统行业和企业产生巨大的冲击。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不是要将传统企业完全取缔或替换,其真正的价值是给传统企业一个进行大改革的契机,让传统企业在压力之下快速学会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研发及运营模式,再结合自身原本的业务优势,打造出更高效、更具有竞争力和更全面的商业模式。

当然李克强号召这个互联网+也让更多的中老年人踏入使用移动互联,改变的出行方式,改变的支付方式,改变的消费习惯!

这让更多的群体使用互联网也产生了潜在的巨大商机!

后面就让我们步入学习运用互联网工具让企业插上翅膀,面对当下环境使用不同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