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_《博弈论》_精华书摘

目录

博弈的四个要素:

博弈的分类

纳什均衡

将对手拖入困境

好故事★伍子胥逃亡

好故事★和尚贪金案

囚徒困境对领导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未来决定现在/重复性博弈

智猪博弈

帕累托效率最优

枪手博弈的启示

混合策略

随机性的惩罚策略

斗鸡博弈/借钱不还

协和谬误

坚壁清野和焦土政策

机会成本&选择成本

鳄鱼法则

及时放弃&趋合心理

及时放弃&蔡戈尼效应

路径依赖

进化上的稳定策略

沉没成本

概率风险及边缘策略

边缘策略:不按套路出牌


《博弈论》_0

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博弈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某个参与者的行动,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行动。

博弈的四个要素:

1.至少两个参与者

2.利益:必须是决策主体在意的东西才能称之为利益。

3.策略:行动方案便是策略。

4.信息:信息是制定策略的依据。信息有真有假,甄别信息的真假显得格外重要。

博弈的分类

合作博弈是研究合作中如何分配利益的问题,目的是使得协议框架内所有参与者都满意。

非合作博弈的目的是如何为自己争取最大化的利益,不考虑其他参与者的利益。生活中的博弈大多是非合作博弈。

静态博弈,如果参与者同时选择策略,或者虽然有先后但是后做出决策的参与者,并不知道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那边是静态博弈。比如石头,剪刀,布。

动态博弈如果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者是在了解前者策略的前提下,制定自己的策略,这种策略就称之为动态博弈,比如下象棋,打扑克。

下面例子中就包含着一个动态博弈:

一个年轻人在一家酒吧喝酒,中途他起身去厕所。刚进厕所,厕所的门就被一个尾随而人的女人关上了。这个女人对年轻人说: “把钱和手机拿出来给我,不然的话我就大喊,说你非礼我。” 年轻人想,此时没有第三人在场,如果她喊非礼的话,自己肯定是说不清的。但是又不能让坏人得逞,这样她就会去敲诈更多的人。年轻人急中生智,指指自己的嘴巴,又指指自己的耳朵,嘴里还“呜呜哇哇”个不停,装作是聋哑亚人。

这个女人发现他是个聋哑人,便准备放弃,虽然敲诈不成也不会被抓住任何把柄。但是年轻人却不满足于把她摆脱,而是想抓住证据,让她以后再也不能作案。于是,他便掏出一支笔,在手掌中写道:“你说什么?”这个女人不想放弃这次敲诈的机会,便在男人伸出的手上写道:“把钱和手机给我,不然我就喊非礼。”

年轻人一看自己抓住了对方敲诈的证据,便一把抓住女子,大声减道:“我要送你去派出所!”女子这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博弈中对其他参与者的特征,利益,可能选择的策略都有一个准确的了解。

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如果对其他参与者的特征利益可能选择的策略等信息,没有一个准确的了解,或者有多个参与者的情况下,只对个别参与者的信息了解,这两种情况的博弈便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负和博弈,就是双方的收获都小于付出两败俱伤。复合博弈的关键解决方法在于消除双方之间关于利益的冲突。

信息还可分为私有信息和公有信息,当你掌握的信息属于私有信息的时候,和公有信息的时候,做出的决策是不一样的。

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简单地说就是多人参加的博弈中,每个人根据他人的策略制定自己的最优策略。所有人的这些策略组成一个策略组合,在这个策略组合中,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那样会降低他的收益。只要没有人做出策略调整,任何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这个时候,所有参与者的策略便达成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便是“纳什均衡”。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做出对自己有利选择的时候,对这个社会也最有利,他认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给社会带来收益,通俗一点说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社会变好了,这句话听上去有道理,也被大家接受了很多年,但他是错误的,这个错误多年后被那纳什发现了。

纳什均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得到的结果未必是理性的。那是均衡给我们一个启示,个体的最优决策,决策不一定能够带来最大的社会利益,唯有找出这些决策之间的均衡才可以做到。

将对手拖入困境

“囚徒困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陷人其中可能会非常被动。同样,我们如果能将对手陷人其中,便会让对手被动,我们掌握主动。在“囚徒困境”这个博弈模式中,这一点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中的警察设下了一个“困境”,将两名囚犯置身于其中,完全掌握了主动,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使两名罪犯全部招供。

好故事★伍子胥逃亡

这种策略运用的故事从历史中也可以找到,如《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伍子胥的故事,故事中伍子胥运用的恰好就是这一策略。

年轻时的伍子胥性格刚强,文武双全,已经显露出了后来成为军事家的天赋。伍子胥的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是楚国的忠臣,但是不幸遭到陷害,被卷人太子叛乱一案中。最终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处死,伍子胥只身一人逃往吴国

怎奈逃亡途中伍子胥被镇守边境的斥候捉住,斥候准备带他回去见楚王,邀功请赏。危急关头,伍子胥对斥候说:“且慢,你可知道楚王为什么要抓我?”斥候说:“因为你家辅佐太子叛乱,罪该当诛。”伍子胥哈哈大笑了几声,说道:“看来你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实话告诉你吧,楚王杀我全家是因为我们家有一颗祖传的宝珠,楚王要我们献给他,但是这颗宝珠早已丢失,楚王认为我们不想献上,便杀了我的父亲与兄长。他现在认为这颗宝珠在我手上,便派人捉拿我。我哪里有什么宝珠献给他?如果你把我押回去,献给楚王,我就说我的宝珠被你抢走了,你还将宝珠吞到了肚子里。这样的话,楚王为了拿到宝珠,会将你的肚子割破,然后将肠子一寸一寸地割断,即使找不到宝珠,我死之前也要拉你做垫背的。”

还没等伍子胥说完,斥候已经被吓得大汗淋漓,谁都不想被别人割破肚皮,把肠子一寸寸割断。于是,他赶紧将伍子胥放了。伍子胥趁机逃出了楚国。

好故事★和尚贪金案

上面这个故事采用的策略是将别人拖下水,而下面这个故事单纯的设计一种困境让对方犯错误,达到自己的目的。

唐朝时期,有一位官员接到报案,是当地一个庙中的和尚们告庙中的主事僧贫污了一块金子,这块金子是一位施主赠予寺庙用于修缮庙宇用的。这些和尚们振振有词,说这块金子在历任主事僧交接的时候都记在账上,但是现在却不见了,他们怀疑是现在的主事僧占为己有,要求官府彻查。后来经过审讯,这位主事僧承认了自己将金子占为己有,但是当问道这块金子的下落时,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金子从未存在过)

这位官员在审案过程中发现这位主事僧为人和善宽厚,怎么看都不像一个作奸犯科的人。这天夜里,他到大牢中去看望这位僧人,只见他在面壁念佛。他问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这位僧人说:“这块金子我从未谋面,寺里面的僧人想把我排挤走,所以编造了一本假账来冤枉我,他们串通一气,我百口莫辩,只得认罪。”听完之后,这位官员说:“这件事让我来处理,如果真的如你所说,你是被冤枉的,我一定还你一个清白。”

第二天,这位官员将这个寺庙中历任主事僧都召集到衙门中,然后告诉他们:“既然你们都曾经见过这块金子,那么你们肯定知道它的形状,现在我每人发给你们一块黄泥,你们将金子的形状捏出来。”说完之后,这些主事僧被分别带进了不同的房间。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原本就凭空编造出来的一块金子,谁知道它的形状?最后,当历任融事僧们拿着不同形状的黄泥出来的时候,这件案子立刻真相大白。

这个故事中的官员采用的策略是,★有意地制造信息不平等,使得原本主事僧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存在,每个人都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做法很常见。

囚徒困境对领导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有两个方面

1.设置囚徒困境,将员工置于其中,促进相互竞争,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2.用领导在用人方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怀疑是合作最大的障碍。奖励表现好的员工,同时淘汰表现不好的人。如果员工接受这场博弈,他们就会很自然的提高工作效率。举例:公司推销一种新的产品,没有以往的销售业绩做比较。推销出多少才算多呢?推销出多少才能说明员工勤奋和努力呢?对公司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员工之间进行比较。优胜劣汰这种奖惩机制,将员工置于一种囚徒困境之中。

合作中往往需要一个领导者或者组织者。

著名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指出,集权是合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未来决定现在/重复性博弈

车站旅游景点提供的产品服务质量差,价格高,原因是都在做一锤子买卖,基本上不会有第二次合作,既没有预期的收益,也没有预期的风险,这是根本原因。

类似:关系不稳定的国家在边境区域不会建立大型的项目,这是一种出于预期风险的考虑。

急功近利的人和眼光长远的人如何区分?比如抽烟特别多的人可能目光短浅,而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则更值得信任。

人与人之间若是能长期交往,那么他们之间的交往过程便是减少冲突走向合作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是长期交往,而不是擦身而过。

重复性博弈是合作产生的保障,是让对方看到了未来的预期。

智猪博弈

故事情节,一个猪圈里养了两头猪,一大一小,且在石槽内径时根据猪圈的设计,实操和按钮分别在猪圈的两端,猪必须到猪圈的另一端去。碰按钮才能有一定的猪食落入石槽中。假如落入食物,落入食槽的食物是10份,两头猪且两头猪都有一定的智慧。当其中一头猪去碰按钮时,另一头猪便会趁机抢先去吃落入食堂中的食物。由于从按钮到失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去碰触按钮的猪所知道的食物必然会减少,如此一来就有三种情况,如果大猪去碰按钮,小猪等在石槽旁,那么由于大猪需要往返于按钮和石槽之间,所以大猪只能在改回食槽后和小猪分吃剩下的饲料,最终大猪和小猪的近视比例是6:4,如果小猪去碰按钮,大猪等在石槽旁,那么等小猪返回时,大猪刚好吃完所有的食物,大猪和小猪最终的进食比例是10:0,如果两只猪都不去碰按钮,那么两只猪最终都不能得食。进食比例0:0。

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大猪和小猪都有两种选择,要么在食槽旁边等,要么去碰按钮。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小猪若等在食堂旁。大猪去爱爱鸟,最终自己会吃4/10的食物。我小猪去碰按钮,结果一点也吃不到。所以对小猪而言,最优策略是当再世操盘对大众而言,不能指望小猪去碰爱鸟了,自己去按钮可以吃6/10,自己如果不去按钮,自己就只能饿肚子了。于是大猪只好来回奔波,小猪搭便车,坐享其成。小猪搭便车大猪辛苦奔波的博弈模式,也是最为理性,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举例应用1:规模雄厚的大品牌会进行大规模产品推销时,不知名的品牌也会夹杂在其中。搭乘大品牌的便车进行宣传。

举例应用2:持有大量资金和股票的金融机构或者个体大户等同于大猪,而散户等同于小猪。大户会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信息的收集,行情的分析和研究,确保自己低价买入,高价抛出。对于散户而言,既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前期的准备,也没有丰富有效的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决策提供服务,更没有操纵大盘对所持股票进行炒作的能力,所以想要赢得利益,最好的方法便是跟着大户和机构走。就像赌博中想要赢钱就得跟着庄家走一样。

对于散户而言,最好的情况就是能够清楚地了解大户的投资策略。寻找大户的投资对象及时跟进,就是散户在股票证券交易中的最佳策略。但对于大户而言,他们会选择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投资行动,让散户无处搭便车,甚至设局诱使散户做出投资行为,为自己谋利或者等待某只股票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悄无声息地突然赎回。如果大户选择正仓或者清仓,绝不会提前预警,我是突然袭击,在这种情况下,散户就有可能血本无归,成为股市的牺牲品。

举例应用3:佛蕾化妆品非常知名,而约翰逊粉质化妆霜不知名。于是于约翰逊打出这样的广告,“假如用佛雷化妆品后,再涂上一层约上逊粉质化妆霜,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举例应用4:知道我叫约翰逊的人很少,假如我把我的名字和总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那么知道我的人就多了。类似:小鹏汽车与马斯克的特斯拉进行对比,与马斯克进行辩论。

举例应用5:如果某种图书或者某种类型的图书比较畅销,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市场上便会出现与该书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图书。类似:Amd新的处理器,具有新的功能,在上市两个月后,市场上才刚刚形成了一定的购买力,此时英特尔出招了,英特尔高调推出自己的同类产品,消费者的购买目标就会转向英特尔的产品。由此,辛苦了几个月的宣传成果被英特尔截取了。(Amd虽然在技术领域和英特尔不相上下,但在市场占有量上不如英特尔。英特尔凭借自己的强大的资金优势,在产品的宣传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以此在消费者心目中确定自己是该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即便拥有资金和市场份额的优势,英特尔并没有时时冲在前面,而是选择了智猪博弈中的小猪,采用搭便车的策略。英特尔放手让amd率先进入市场,当amd费心费力的把市场预热后,英特尔在凭借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机会入场,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产品前期宣传的投入,可谓一举两得。)

帕累托效率最优

帕累托效率准则: 经济的效率限于配置社会资源,以改善人们的境况,特别要看资源是否已经被充分的利用,如果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想要再改善我,就必须损害你或者改善你就必须损害我。一句话,如果想要再改善任何人就都必须损害到别人,这个时候就说一个经济已经实现了帕累托效率最优。相反在不损害别人的情况下可以改善任何一个人,就认为经济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就不能说已经达到了帕雷托效率最优。

靠制度来实现利己利他绝对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良好的制度,至少能够有效的抑制立即利他绝对的不平衡。

枪手博弈的启示

比实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博弈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制定适合自己的策略,只要策略得当,即使实力最弱的博弈者也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如果博弈者拥有优势策略即绝对的优势,那就完全不必顾及其他对手,只需要按照优势策略采取行动就好,因为他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得到了最终结果都不会超过优势策略得到的结果,所以尽管放心大胆使用,但如果没有优势策略怎么办呢?那就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确定对方的最优策略,然后你就可以根据对方在这条最优策略上制定自己的应对之策,这条策略就是你的最佳策略。

混合策略

1.采用不可预测的混合策略

(混合策略是指参与者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随机选择;相对应的是纯策略,纯策略是指参与者一次性选择,并且一直坚持的策略。)

经典案例,警察和小偷模式的混合策略。警察巡逻A,B两个区域。小偷要去偷A,B两个地方。A区有一家酒店有2万元的财产,B区有一家仓库有1万元的财产。如果警察去A区巡逻,小偷去B区偷窃,那么B区仓库价值1万元的财产,会归小偷所有,如果警察在A区巡逻,小偷也去行窃,那么小偷将会被警察逮捕。B区也是同样道理。

不管是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还是伸手指的游戏,还是警察和小偷,如果让对方知道你出其中一种策略的可能性大,那么你输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所以千万不能让对方知道你的策略,就连可能性比较大的策略也不可以。

举例说明,在剃须刀市场,如果A品牌每隔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进行优惠活动,那么B品牌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这个规律,就会在A品牌举行活动之前进行反击。如此以来,A品牌的策略即优惠活动就会大打折扣。不过,假如双方都才有一种难以预测的混合策略,那么就可以使双方的竞争有所缓解,双方的利润损失也不会太大。

混合策略的关键在于力求做到不可预测。混合策略是保证博弈参与者获得胜利的一件法宝。

正好与0和博弈的随机化动机不谋而合,既要觉察到对方任何有规律的行动,采取相应的行动制约塔,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最佳混合策略,避免一切有可能让对方占到便宜的模式。

一定要运用偶然性,提防别人发现你的有规律的行为,从而使你陷入到被动之中。

警察巡逻a区和b区与小偷偷窃a区和b区这个故事中,如果让对方知道你出其中一种策略的可能性大,那么你输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所以千万不能让对方知道你的策略,连可能性比较大的策略也不可以。

纯策略是指参与者一次性选择并且一直坚持的策略,而混合策略则不同,它是参与者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随机选择。

既要觉察到对方任何有规律的行为,采取相应的行动制约他,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最佳混合策略,避免一切有可能让对方占便宜的模式。随机策略和混合策略与毫无策略的瞎出不能画等号。因为随机策略和混合策略都有很强的策略性,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运用偶然性,提防别人发现你的有规律的行为,从而使你陷入被动之中。

随机性的惩罚策略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着一个有关宋康王的故事。宋康王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暴君,史书把他与夏桀相提并论,称为“桀宋”。这位宋康王打仗很有一套,“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二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为宋国赢得了“五千乘之劲宋”的美誉。宋康王打仗很厉害,但是连年征战惹得民怨沸腾,朝野上下一片骂声。于是他整夭喝酒,变得异常暴虐。有些大臣看不过去,就前去劝谏。宋康王不但不听,还将劝谏的大臣们找理由撤职或者关押起来。这就使得臣子们对他更加反感,经常在私下里非议他。有一天,他问大臣唐鞅说:“我杀了那么多的人,为什么臣下更不怕我了呢?”唐鞅回答说:“您所治罪的,都是一些有罪的人。惩罚他们是理所当然,没有犯法的人根本不会害怕。您要是不区分好人坏人,也不管他有没有犯法,随便抓住就治罪,如此一来,又有哪个大臣会不害怕呢?”宋康王虽然暴虐,但也是个聪明人。他听从了唐鞅的建议,随意地想杀谁就杀谁,后来连唐鞅也身首异处。大臣们果然非常害怕,没有人再敢随便说话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唐鞅的建议虽然有些缺德,但他仍然把握住了混合策略博弈的精髓。他给宋康王所出的主意正是一条制造可信威胁的有效策略:随机惩罚。宋康王只是想对臣下们进行威胁,使得大臣们有所收敛。如果他只惩罚那些冒犯他的人,大臣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加以规避,宋康王的目的必然无法达到。而“唐鞅策略”使得大臣都担心无法预测的惩罚,所以他们也就不敢再放肆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旦有必要采取随机策略,只要摸清对手的策略就能够找到自己的均衡混合策略:当对手无论怎样做都处于同样的威胁之下,并且不知道该采取哪种具体策略的时候,你的策略就是最佳的随机策略。

《博弈论》_1

斗鸡博弈/借钱不还

呆若木鸡,原来比喻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从而做到精神内敛的意思,他给人的启示是,人如果不断强化竞争的心理,就容易树敌,造成关系紧张,彼此尝试,如果消除竞争之心,就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兵的效果。

呆若木鸡的典故包含斗鸡博弈的基本原则,让对手对双方的力量对比进行错误的判断,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在借凭借自己的实力击败对手。

呆若木鸡的例子有很多,借钱还钱就是其中一个。

假设王某欠张某100元钱。这时张某是债权人,王某为债务人。张某多次催债无果,有人提出双方达成合作:张某减免王某10元钱,王某立刻还钱。我们假设一方强硬一方妥协,则强硬一方可得到100元的收益,妥协一方收益为0;如果双方都采取强硬的态度,就会发生暴力冲突,张某不但无法追回100元的债务,还会因受伤花费100元的医疗费,所以张某的收益为-200元。此时债务人王某的收益为-100元。具体如图所示:

                    张某强硬          张某妥协

 王某强硬   (-100,-200)     (100,0)

 王某妥协   (0, 100)            (10,90)

双方在《自己强硬》而对方妥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收益。

尽管从理论角度来讲,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但由于目前中国存在居多诸如欠债不还,假冒盛行等信用不健全的问题,从而造成了法律环境对债务人有利的现象,也是基于此债务人会首先选择强硬的态度,于是这个博弈又变成了一个互动博弈。

债权人在债务人采取强硬的态度后不会选择强硬,因为采取强硬的措施对他来说反而不好,所以他只能选择妥协,而在双方均选择强硬态度的情况下,债权人的收益虽然是-100元,但他会认为在他选择强硬时,债权人一定会选择妥协,所以对于债务人来说,它的理性战略就是强硬,因此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实际上因为债务人强硬而债权人妥协。

协和谬误

协和谬误具有这样的特点:当事人做错了一件事,明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却死活也不承认,反而花更多的时间、精力、钱财等成本去挽救这个错误,结果却是不但浪费了成本,错误也没有挽回。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坚壁清野和焦土政策

古代兵法有“坚壁清野”的战术,在现代军事史上也有“焦土政策”一说。“坚壁清野”指采用使敌人攻不下据点,又得不到任何东西的措施,是对付优势敌人人侵,一种困死、饿死敌人的作战方法。"焦土政策是指在战争期间,一方★由于战势对自己不利而打算撤退时,彻底摧毁本土的建筑设施、有用资源等不动产,不给对手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同时断绝自己的后路。

这两种策略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尽最大努力使对方无法从战争中获得补偿,也就是★提高对方的战争成本。尽管这种战略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损失,但在某些特殊时刻,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而且,这一举措也明确地告诉对方,我要和你血拼到底,为此我宁愿做出任何牺牲,你不要指望从我的屈服中获得什么好处。

“焦土政策”不仅在现代战争中有所运用,在市场竞争中同样被很多企业使用。在市场竞争中,“焦土政策”指的是竞争处于劣势的公司,通过大量出售公司的有形资产,或者破坏公司的无形资产的形式,使实力强大的蓄意收购者的收购意图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国美和永乐等家电销售连锁企业就曾运用“焦土政策”,彻底粉碎了家电巨头百思买的收购计划。

举例:国美和永乐为了避免被百思买售后,在北京上海通过整合资源/供应链价值/降低成本,使北京上海变成一片“焦土”,从而提高竞争门槛,使对手知难而退。

在经济学中,★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在日常生活领域,★成本指我们所做的任何选择必须为之付出的代价。因为成本的构成非常复杂,种类也异常繁多,所以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把“成本”与“花了多少钱”画等号。

机会成本&选择成本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既虚又实的一种成本。它是指一笔投资在★专注于某一方面后所失去的在另外其他方面的投资获利机会,也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也就是在一个特定用途中★使用某种资源,而没有把它用于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上所放弃的利益。机会成本是因选择行为而产生的成本,所以也被称为选择成本。

鳄鱼法则

《动物世界》曾多次播放过鳄鱼咬人的画面。当鳄鱼的血盆大口咬住一个人的脚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手把脚从鳄鱼的嘴里挣脱出来,可是,这样做会使这个人的手和脚都被鳄鱼咬住。而且挣扎得越厉害,被咬住的地方越多,直到最后被鳄鱼完全吞噬。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理智的,理智的做法是果断地牺性被咬住的那只脚,以换得一条性命。

这就是“鳄鱼法则”的来源。“鳄鱼法则”给人的启示是,★当你发觉自己的行为离既定方向越来越远时,果断地做出选择,停止你的行动,心里不要存有一丝侥尧幸。

及时放弃&趋合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生有一种不做完一件事绝不罢休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使人们无法接受自己只把事情做到一半的行为,就像看到一个圆圈没有画完,存在着缺口,就非要把它画成一个完完整整的圆圈不可。这就是“趋合心理”。促使人们完成一件事的内驱力的原因有很多,“趋合心理”便是其中之一。

及时放弃&蔡戈尼效应

人们容易忘记已经完成的工作,原因在于工作已经完成,想要完成的冲动已经被满足,如果工作还在进行中,那么这种冲动因没有得到满足而使人牢牢的将工作记住,这种心态就被称为蔡格尼效应。

蔡格尼效应给人的启示是: 应该学会抑制住“完成驱动力”运用自己的价值观作出判断,★勇敢的放弃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把时间,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身边例子:

一本书没看完,一定要看完,即使感觉不适合看下去了

一门课没有学完,一定要学完,即使感觉用不上了

一个职业感觉没意思,干了好多年不舍得丢下,继续干又不喜欢。

……

《博弈论》_2

路径依赖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诺思提出了“路径依赖”这个概念,即在经济生活中,有一种惯性类似物理学中的惯性,一且选择进人某一路径(不管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在以后的发展中,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得到自我强化。过去的人做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在及未来的人的选择。

进化上的稳定策略

别人怎么做,咱怎么做。你会机械地根据一种确定的已知模式来选择,而不是用自己的理性来选择。

沉没成本

对个人来说,一旦人们做出选择以后,就会不断地为这个选择投人大量时间、精力、金钱等,就算他们有一天发现自己的选择并非正确的,也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因为那样会使他们的前期投人变成过眼烟云。在经济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沉没成本”正是沉没成本造成了路径依赖。

路径博弈要求我们要“从众”,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也确实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从众”现象,即个体的行为总是以群体的行为为参照。

概率风险及边缘策略

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概率论》一书中最先提出了中立原理”这一概念:“如果我们没有证据说明某事的真假,或者说某事是吞存在,就选对等的概率来表明它的真实程度。”但要在事件发生的客观情况是对称的情况下,才适用这一原理

概率不等于成功率。

成功之人未必就是小的时候励志。有人小的时候很平庸,长大后就很成功,有人小时候非常了不起,但大了未必很厉害。

没有谁可以一步登天,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之后才获得的最终成功。环境,运气等因素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真正因素,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人的心志。

边缘策略:不按套路出牌

唐朝时,曾是宰相的陆元方之子陆象先气度很大。在青年时,就以喜怒不形于色而闻名。

陆象先在通州做刺史时,家里的仆人在街上遇见他的下属参军没有下马。这个仆人虽然没有礼貌,但参军却对此小题大做,命人鞭打仆人。原本参军仅仅是陆象先负责军事的下属官员,而且陆象先的仆人也未必认识他。事后,参军见到陆象先时说:“我不该打您的仆人,下官有错,请大人免去小人的职位吧。”

陆象先早已知道这件事,便对他道:“仆人见到你不下马,打也可以,不打也可以;你打了仆人,罢官也可以,不罢官也可以。”说完就不再理睬这位参军,径直离开了。参军离开之后,不知如何是好,既没有说罢免自己,也没有说不罢免自己。但参军从此收敛了很多,因为他记住了那句“罢官也可以,不罢官也可以”。

在双方已经有了矛盾的时候,人们为了避免因这种矛盾而导致同归于尽的结果,都希望找到一个方法,使对手不敢再做对自己不利的事,同时也不至于使对手狗急跳墙,使出两败俱伤的策略来。这种方法就是创造一种风险,告诉对方,再这么做会有他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发生,这就是边缘策略。

边缘策略是故意创造一种人们可以辨认却又不能完全控制的风险。实际上,“边缘”这个词本身就有这样的意思。作为一种策略,它可以迫使对手撤退,将对手带到灾难的边缘。

边缘策略是一套一道光滑的斜坡,它是慢慢变得陡峭的,而不是一座陡峭的悬崖,毫无退路,实际上边际策略就是威胁策略,但是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威胁策略。

为什么不直接用一种表示可怕结果一定会出现的确定性来威胁对手呢?而是借助一种单纯的风险的暗示,可怕的结果可能出现呢?

因为危机时可以让对手知道我这么做是我不愿意的,很多事超出了我的预期,超出了我的控制,就算是大家兵戎相见,同归于尽,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才会感到害怕,才会考虑更换策略。

对于危机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

第一,危机要超越自己的范围,才能让对方感到害怕而撤退,

第二危机要让对方自己做出事情来弥补,也就是有后路可退,在边缘策略中行为都是为结果服务的,结果最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博弈论,经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