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十六章 诗经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十六章 诗经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与现在历史共识相背的舜,这让我们一时无法接受。在我们传统认知中,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是文化精神之魂,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但,在韩非子笔下却成了不仁不义不明智之人。舜放逐了自己的亲父瞽瞍,杀死了自己的弟弟象,甚至还霸占了先帝尧的两个女儿为妻,这样的人怎么就成了华夏至圣呢?夏商周的历史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尤其是夏与商几乎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后世之人按传说记录为史,真相谁也不知道。韩非子笔下的舜也是按自己的考证与《竹书纪年》这本书的记载而论。

在韩非子看来,舜,囚禁尧并避位传于他,这本身就是不忠之为,现在又把舜的老底揭发出来,舜不仅放逐亲父,还杀害弟弟,这是不仁,强娶尧的两个女儿为妻,这是不义,那么舜就是不忠不仁不义之徒,世人应该鄙视之,但问题就在于世人相信了另一种说法:舜,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都于蒲阪,建立有虞国。

我们还是坚持按韩非子的说法思考问题,否则我们会精神错乱,不知所云,就象韩非子所说“是故贤尧、舜、汤、武而是烈士,天下之乱术也。”在传统共识与韩非子所说之间游荡,不知所措,反而乱了阵脚。

韩非子讲完舜的故事,定认舜为不仁不义不明智之人后,又拿出了儒家奉为经典的《诗经》来理论。韩非子说,《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诗经》上说:“普天之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君主的,四海之内的人们没有不是君主臣民的。”

这句诗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旨在宣扬王权与责任,本意是君主是天下土地与臣民的主人,应当肩负起应有社会责任,而不是推卸责任给别人。但韩非子在这里只是直接理解为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重点在说权力。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在韩非子看来既然《诗经》是儒家的经典,那么就用你们的经典批驳你们。所以韩非子继续说道“信若《诗》之言也,是舜出则臣其君,入则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意思是:假使真像《诗经》上说的那样,舜倒会上朝把君主当臣子,回家把父亲当臣下,把母亲当奴婢,把君主的两个女儿娶做妻子。

韩非子用直译的诗意来讽刺对方,既然《诗经》说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那么你们这样做也是正确的,与诗经所意完全吻合。不讲什么君臣义礼,也不讲什么是父母亲情,更不讲人情和仁义道德,只讲权力与礼制,机械执行,程序化毫无人性可言。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信若《诗》之言也,是舜出则臣其君,入则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

韩非子对《诗经》的直译,有他自身的理解,并按此解批驳儒家孔学,从学术的角度讲无可厚非。汉语博大精深,根据语气和语境的不同,词语的意义也会不断变化。所以,解说《诗经》的人,不能因为文字(对文字望文生义)影响了对诗的词句的理解;不能因为辞句而影响了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要通过自己对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才能懂得诗的真正含义。韩非子引用的这首诗的整体意思是君主为了“王事”(国事)而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还抱怨道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其实,表达的是一位任劳任怨的君主,偶尔抱怨一下的小心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十六章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