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之十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往今来,每一段重大历史都会被人所记录,是因为人们要把这些历史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通过总结历史上的错误经验,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又不离开实际。所以,在现在看来,那些能够记录下来的历史经验都十分宝贵。

古人常希望做人、行事、施政都可以“以史为鉴”、“借古讽今”,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也都会体现这种主张,大量运用典故来陈述事实、说明观点,这是一个用典目的;而另一个目的则是以典故表现独特意趣。比如,杜牧《赤壁》中引用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属于后一种,作者身临其境,感受赤壁战争所留下来的遗迹。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等。综合这些大量用典的诗句,主要表达的有亡国,有励志,但从整首来看,这些典故都带有一种劝诫色彩,希望现世人不要一味盲目固守原则,而需要从古人的失败中汲取经验。由于具有实时性,因此直到现在,这种观点都为人所认可。

总结起来,典故运用的普遍性不仅仅是基于作者即兴而作,更多是要能够体现其长久效用的社会功能,这样,各种史实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而不至于仅作为一个过去的事件而为人所忘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之十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