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成长之留守儿童

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留守儿童有601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是37%,而现在的留守儿童数量为607万,大家可能会惊讶为什么会少那么多,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统计口径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不满18周岁变为不满16周岁,同时原来有一方不在家里的就被称为留守儿童,而现在父母双方都不在家中的才被定义为留守儿童,所以实际上父母不是都在家里陪孩子的情况,六七千万还是客观存在的。

留守儿童的心理要比其他的孩子更加脆弱,因为他们的年龄尚小,很难理解这个事情,他会认为这都是自己的错,“因为我上学读书,导致了家庭不和睦,导致我不可以每天看见爸爸妈妈“。所以自卑是他们明显的特点,把错误都归结到自己的身上,非常缺乏安全感。

那么我们如何去解决陪伴缺失带来的心理问题呢?有两个关键点。

要多鼓励留守儿童,尽量多给这些孩子一些关爱。

我们的生活老师跟我讲,他在经过操场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孩,有几个小孩子在打篮球,他就跟其中一个孩子说小宝贝你打的真好,每次他走过去的时候都会给那个小孩点赞。过了两个礼拜,这个小男孩主动跑过来和我们的派驻老师很认真的说,老师你能不能一直叫我小宝贝,叫到30岁。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仅仅是一个经过的老师叫他小宝贝,对他的心灵都有非常大的触动。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外在系统和内在系统的,它会自我评判我够不够好,而对于一个13岁以前的孩子来讲,尤其是留守儿童,他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于他身边人给他的反应,如果他的父母在这个阶段没有办法给他反应,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差,自信心不足。所以我们老师可以给这些留守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温暖,不一定非要看学习成绩,可以通过他的各个方面找寻他的优点。在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家庭知识缺失的情况下,我们老师如果能够多给一点表扬和鼓励的话,对他的成长很有帮助。

要跟留守儿童的父母做好连接工作

留守的孩子是常年见不到父母的,唯有通过电话才能交流,但其实农村父母跟孩子的缺乏沟通的技巧。

但其实父母的连接是别人不能取代的,所以我们有一个公益机构专门出了小册子,教父母怎么跟远方的孩子打电话,例如:问孩子今天的考试打了多少分?今天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想跟爸爸妈妈分享?其实全社会都在努力,都在行动,怎么能把心理学的内容放进去,尽可能地滋养留守儿童的内心。

因为统计口径的变化,现在还出现了离父缺母或者离母缺父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比留守儿童还要脆弱。

离父缺母或者离母缺父的孩子更加不知道如何交流,有一组数字和大家分享,大约40%的留守儿童与父亲和母亲见面的次数一年不超过两次,大约20%的留守儿童跟父亲母亲的见面次数不超过四次,那么离父缺母的儿童他对母亲就有非常怨恨的情绪,离母缺父的儿童,就对父亲有非常强的怨恨情绪。他会和家里面会留下的一方在一起抱怨,他觉得好像父亲或者母亲离开家把他抛弃了。

2017年我们白皮书的调查显示,有10%的留守儿童声称自己的父亲母亲会在一个月内遭受意外死亡。其实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这个结果从心理学的分析上讲,它填问卷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他某种怨恨的情绪。

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不一样,而我们现在接手的是独立自主的00后一代,个性强又爱表达,而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又特别特殊,因此对他们来讲要把心扉打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THE END

我们的教育其实是要帮助孩子建立美好的未来,从未来的不确定性当中拥有去获得幸福的能力,而不是只是生产一个流水线上听话的螺丝钉,事实上未来世界很多螺丝钉这样的工作也都要被机器人取代,我们作为第一线的老师多思考怎样更好的去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去成为一个无惧未来,有更多能力做选择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兴成长之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