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1

有次给一款App做营销策划,经过了解和分析,我意识到,再绚烂的创意视频,也抵不过免费给大家使用一段时间,让用户对比不同产品,最后选择客户的产品,然后付费。

使用运营的手段,而非广告的手段,就能帮助这个App拿下更多付费客户。我甚至考虑过,建议客户压缩营销上的费用,把经费花在运营上。

不出所料的,我的建议收到了反对和嘲笑:“如果这样说,那我们对客户的价值是什么?客户为什么要找我们?”

是的,因为某种程度上,这样做是在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因为运营本就是客户自己能搞定的事情。

项目已经过去很久,但我重新复盘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因为我的习惯,一直都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客户,然后看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品牌管家”?我当然希望,这位帮手,是跟我并肩前行的,是为我认真考虑的。

想起4年前,那个时候我还在做客户主任AE,当时就是因为自己的坦诚,让客户放心,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会常联系。

当时,有一篇营销推文上有些数据不清晰,我跟客户也尝试过很多方法,比如找产品部咨询、在网上查权威机构报告等,但还是空手而归。当时我们面临一个抉择——是忽略细节直接发送,还是较真选择不发?

我给客户拨通了电话,告诉她我们有2个选择,然后分析利弊,并且建议她放弃这篇微信文。

“额……好吧,你是专业的,相信你的判断。”她说。

在广告行业,我们面对太多的诱惑。除了金钱,也有名望、成就感等。但我发现一个规律——当我写文案或策划时,内心杂念太多,或者太功利,产出的东西就会像个虚伪的人一样,假惺惺,连我自己都不想看。

后来深剖析其中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潜意识中,想证明自己牛逼,而把客户放在了后面。

在修正这个观念后,我试着把更多时间花在和客户沟通、了解产品、了解行业和竞品、研究用户上,我越来越确信,华丽的修辞,除了给人一种“有文化”的感觉以外,对普通用户理解反而是阻碍。

当然,这里又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高溢价品,比如豪华汽车、奢侈品——他们有时候会突然用“御风而行”之类的古文表述,原因我认为是用户群是高知群体,有闲心来品味广告词。

而对于给大众的消费品,一定要朴实但有力。最重要的,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和推荐他们需要的产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