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人生》窦骁:人向山顶走,心往内看

陪伴一个人,不是给礼物而已;

陪伴一个人,不是给方法而已;

陪伴一个人,不是说出一个解套方案而已;

陪伴一个人,是一起爬山,是一起渡河,是一起拔一条生命长河。

陪伴一个人,是真的敬重他的生命、敬重他的苦难、敬重他的挣扎、敬重他的愿意再试一次、敬重他的眷恋不舍、敬重他的不堪岁月背后的勇敢与深情。

一起,拔一条生命的长河,所以,就不着急了。不着急,安静就悄悄的来了。


                                                                                        —— 哈克

最近喜欢上腾讯的自制节目《奇遇人生》,看到不一样状态下的那些明星。

一开头吸引我的是窦骁一口地道的英语,朴实又坚定的眼神。这一次他与阿雅去印尼,准备攀登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海拔4884米,说实话光听数字真没啥感觉。当播到他们高原反应,头疼、呕吐、说话喘不上来气;阿雅完全走不动,在地上爬时,去礁溪坐游轮赏鲸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

天下着雨,海面很大风浪,船在海浪中颠簸,出海没多久很多人就出现了晕船。天气越来越不好,根本就不可能看到鲸鱼了,一个接一个开始吐,哪还有心看窗外的景色,吐得昏天黑地,连胆汁都出来了。那真是有一种快死的感觉,却必须不停告诉自己再撑一下,再忍一下,总会过去的。

他们这次登峰也颇费周折,那几天一直下雨,有几次开心地到达停机场,又因为天气败兴而归。等待,一直等待,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飞,无聊地坐在酒店,吃着零食,打着扑克。

这样的等待你是无法改变的,不是说可以催对方快一点,不是你走个后门、找找关系就能解决的。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人心都是一样的,一定有期待、失落、抱怨、烦躁、郁闷、甚至有点绝望等等。可又能怎样,老天这不就是给我们在上课,让我们学会等待和安静吗?

相同的无力感,是不是也经常在我们生活中上演?譬如做咨询师的我们,面对来询者,你问他什么都不知道,给你的回答永远就那个几个有限的字,那要如何才能帮他呈现出问题,有效地去帮他解决问题呢?

我有一个朋友说的很好,人家的问题都可能累积了多年,你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帮他们解决问题肯定是非常难的。哈克的那段话又出现在我脑中--”......陪伴一个人,是一起爬山,是一起渡河,是一起拔一条生命长河。.......安静等待,因为山高水长。.......“

来询者不知道,说不出,也许是因为他自己还在爬山的过程中,没有到达山顶之前,他也很难给得出答案。给他一点时间,不着急,静待花开。

当窦骁跟着专业登山向导,喘着粗气,近5个多小时的攀登,一步步到达顶峰时,他说”当我们在山下时是往外看,而在爬山的过程中,你是一步步在往内走。站在山峰的时候,人的心是往里看的。“

我是这么理解的:当我们处于旁观者时,看到的更多会是表象;而当身在其中时,你能做的更多是关注当下,关注内在的“我”真正想要走向哪里。在攀登的过程中亲近山体,靠近自己,不抗拒,全然的接纳,无间的配合,才可能到达山顶,活出更好的自己。

阿雅因为高原反应最终放弃登山,尽管非常不甘心却十分清楚自己要什么--“为了我爱的人,要保护好自己”。面对那样的现状,不是不可以挑战,不是不拼,只是她明白那突然闪过脑海的女儿是她割舍不下的。如果有万一,她知道那会面对什么。“如果我还年轻,如果我是二十多岁,我一定会去。”因为不同的阶段我们面对的责任不同,承担的角色不同,自然需要考虑的东西就不一样。

人生最可怕的,其实是你拼命往前冲却不知道为什么在冲,也不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向内看,心往里看,是让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内在的自己,而非外在的环境。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前几天有过简短交流的一个大学生,“如果现在得到了老师和其他人的肯定,那你就会喜欢上这个专业了吗?” “是。”

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过程都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学习过,而每次能升到重点学校却都是因为临时补习起到了作用。因为老师只是为他而服务,又或是得到了某些人的认可与肯定。没错环境很重要,每个人的学习模式也不同,但很多时候这些外在的东西我们无法掌控,难道我们要把自己的一生交给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吗?

在我一个个问题帮他梳理呈现中,他突然若有所思,我问他”你是不是发现什么了?“他点了点头。我们可不可以放开这些外在,静静地思考一下我到底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我热爱又适合的?我喜欢历史专业又到底是因为喜欢这个专业的哪一部分?我期待着从中收获什么?当我们把自己活好了,那些认可和肯定是不是就会随之而来,锦上添花的呢?

无论是攀岩还是生涯咨询,都是一个自我对话的过程,去发现自己,看见真正的自己,关注未来与当下,调动可用资源,去实现自己最真的梦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遇人生》窦骁:人向山顶走,心往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