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68篇《王风 扬之水》
【原文阅读】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译文参考】
平缓流动的水啊,冲不走成捆的木柴。那位远方的人儿,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平缓流动的水啊,飘不起成捆的柴草。那位远方的人儿,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平缓流动的水啊,流不动成捆的柳枝。那位远方的人儿,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字词注释】
(1)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
(2)不流:流不动,浮不起,冲不走。
(3)束薪:成捆柴薪,喻婚姻,此指妻。
(4)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
(5)不与我:不能和我。
(6)戍申:在申地防守。
(7)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8)曷:何。
(9)束楚:成捆的荆条。
(10)甫:甫国,即吕国。
(11)蒲:蒲柳。
(12)许:许国。
【诗歌赏析】
此诗为屯戍在外的役卒思念妻子、渴望早日回家的咏叹。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三章大意接近,不同的是“束薪”、“束楚”和“束蒲”;“戍申”、“戍甫”和“戍许”。薪、楚、蒲都是农家日常燃烧的柴草;申、甫、许是三个姜姓的诸侯小国。因此,全诗实际上把一个相同的内容,反覆吟诵三次。
此诗言意浅显,并非“士人君子”附庸风雅之语,是一般士卒所歌。此诗理解关键在第一句的兴比。“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先让人视觉上有特殊印象。
“不流束薪”当指不顺水送来成捆的薪柴,大概当时常用河流当输送的天然渠道。“束薪”当有比意,“捆在一起”即指下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那小河的水哗哗地流动,仿佛岁月一天天过去,不再回来;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飘浮不起,冲流不动,仿佛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永不改变。
有了这两句自然物象的起兴,很自然引出三、四两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守着家园的妻子,当然无法与远戍的士兵一起。如果说,士兵如远离泉源的河水,越流越远;那么,妻子如坚定不移的柴草,不飘不流。如果说,日月如流水不断流失,思家情怀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动不移。分离的日子越久,远戍的时间越长,思念之情也越强烈。
终于,士兵喊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这两句问话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强烈地震撼读者。
这首诗在句式上,采用了不齐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几种,带有鲜明的口语化倾向。而口语化句子,朴实真切,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令人读之感到亲切诚朴。又用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远戍战士思家情怀。这首口语化的诗歌语言浅显,但千载之下读之,仍是极易令人感动。
【《扬之水》的反思探讨】
春秋时代,周朝平王(前770—前720年在位)是比较混乱的时代。主要是周天子的权威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强大了。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又常受楚国的侵扰。周平王为了母亲故国的安全,就从周朝抽调部分军队,到申国战略要地屯垦驻守,防止楚国侵扰。
这些周朝士兵远离故乡,去守卫并非自己诸侯国的土地,心中的不满凄苦,当然有所流露,形成诗歌,就是《扬之水》。
申国、甫国和许国的国君,都是姜姓。周平王母亲是申国姜姓公主,与甫、许两个诸侯国也是亲戚关系。所以,虽然周平王没有派士兵去戍守甫、许两国,但诗歌也牵连及之,反正是姜姓王太后娘家的人。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二南”之乐考(2):“文本所反映之乐”
在《诗经》产生的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器乐在音乐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陈士元曰:“盖古人不徒歌,必合琴瑟而后谓之歌。口举其辞而琴瑟以咏之,犹作乐者升歌而有琴瑟从之也。”朱熹在论及“《诗》者,乐之章也”时甚至强调:“所谓乐者,盖琴瑟埙篪。”
审视“二南”25篇歌词,仅《周南》之《关雎》涉及乐。《关雎》所涉及之乐,即琴、瑟、鼓、钟四种乐器,琴与瑟、鼓与钟两种乐器合奏。
鼓,是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被称为“乐器之父”。有周之时,其主要用于王室宫廷、祭祀、军事、贵族官僚享乐以及巫觋等。《关雎》中之“鼓”即王室用来祭祀先王、先祖的(或说是有地位的“君子”用来讨“淑女”欢心的)。
钟,是先秦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主要用宫廷、王室祭祀、贵族官僚享乐等。其与鼓同时出现在《关雎》中,用法与鼓相同。
琴与瑟这两种古乐器的产生应晚于鼓和钟。
从《尚书·益稷》记载的“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看,或许早在舜时,琴瑟便已是朝会、祭礼的主要乐器了。
至西周、春秋之时,琴瑟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则表明它们虽然继续用于宫廷、庙堂典礼仪式和王公贵族享乐外,已特别受到士人的喜爱,民间也广泛地用于表达爱情以及亲友欢聚的场合。《关雎》中之琴瑟,与鼓钟一样,是王室用来祭祀先王、先祖的(或说是有地位的“君子”用来讨“淑女”欢心的)。
鼓声深厚沉雄,富于节奏变化,激越与舒缓、欢乐与肃穆都可表现得淋漓尽致;钟声肃穆庄严,音律精密,音域宽广,音量宏大而富有穿透力。钟鼓合奏,荡气回肠,气势恢宏,能产生隆重庄严、至尊至高的功效,故曾被视为“大乐”或“王者之乐”,成为权力、地位、名分、等级的象廷、庙堂典礼仪式和王公贵族享乐外,已特别受到士人的喜爱,民间也广泛地用于表达爱情以及亲友欢聚的场合。
周南、召南,在楚文化圈之内。据古代典籍文献记载,作为楚文化代表的楚国,西周末和春秋时期,音乐已相当发达。仅就乐器而论,有钟、编钟、磬、鼓、瑟、竽、篪、簧、箫等。
《国语·楚语上·伍举台美而楚殆》即曰:“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
我国古代很早就将通常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不同质材制造的乐器称为“八音”。如《周礼·春官·大师》:“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曰:“金,钟镈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
张正明认为:“这是取八音的头尾来代表八音的全体。看来,春秋时代的楚国是八音俱全的。”这一情况已为陆续发掘的曾侯乙墓、江陵马山望山柏马山楚墓群、荆门包山大冢、鄂州百子畈及钢厂等墓葬、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随州擂鼓墩1号墓等诸多楚墓所证实。
参考资料:
李婷婷:《“二南”之乐考论》,《中国美学(第10辑)》,邹华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