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99%不会开会”

“中国人99%不会开会”

2020-08-08

关于开会的几个“鬼故事”

开会,是很多人的心病。

理想汽车CEO李想曾在微博上感叹:“至少80%的商务社交和公开会议都是在浪费时间。”

冯唐在他的专栏犀利点评:“中国人99%不会开会。”

有人总结,开会就像夜壶,应急用一下很好。但时刻挂在手上,那是病。得治!

但偏偏中国近乎90%的公司每天都有会,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无效会议。这不就是走路不离夜壶的病人吗?

开会,常常开成了鬼故事:

1. 心血来潮的开会,太多了!

总有着太多的领导,非常钟爱即兴开会。

从不提前准备议题,没有主持会议流程的主持人,也没有规定的时间。

而且领导每次总是冷不丁,在你下班倒计时,拉上你:

来来来,临时开个小会。

最后会议往往惊喜地在2个小时后才结束,而且还是本来领导在办公室吼一嗓子或者微信群 @ 一下全员,就能轻松解决的问题。

2. 讨论很热闹,结果不重要

还有一种开会,氛围很热闹,比赶集还聒噪。大家畅所欲言,甚至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但永远都是在自说自话,没有一次达成过共识和得到解决方案。

有些时候,甚至跑题跑到天边去。

比如,我跟你讨论工作内容,你抱怨最近任务太繁重;我跟你讨论如何做好任务管理,你告诉我加班太苦太累;我跟你讨论加班,你告诉我住宿太远,继而聊到搬家、投资理财等话题。

这样的会议,有些人却乐在其中,开完会后神清气爽、意犹未尽。但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和该怎么行动了吗?

抱歉,会议还没聊到那儿呢,“这种问题,可以下次会议再讨论嘛!”

于是,一个议题,2019年讨论,到了2020年依然在讨论。

3. 开会?还是领导的个人脱口秀?

许多领导一天的工作安排是这样的:

上午10点到公司,喝杯咖啡半小时,临时拉个会议讨论1小时,一上午过去了;

下午3点半再来个讨论会,东拉西扯2小时,一天就这么过去啦。妙得很,这样还会有一种上班忙碌的“充实感”。

热衷于开会的人,都是因为闲。所以偷懒的人,最喜欢瞎开会。会一开,日子就混过去了,工资照拿。

还有另一种领导,不仅开会成瘾,而且还开成了个人脱口秀。

开会并不需要什么理由,只要老板寂寞了,想找几个能点头、能鼓掌就行的听众,说说话、谈谈心。

每次开会,领导兴致昂扬、唾沫横飞地讲述几个小时的个人心路历程、辉煌过往,无比沉浸在这种超长脱口秀的感觉之中。

所以有人总结,为什么总开会,无非4种原因:

1)心虚,因为对什么情况都不了解,需要听汇报;

2)免责,怕到最后别人会说什么都没干,至少还能说已经开会了;

3)上瘾,多年来流传下的优良传统,怎么能说丢就丢;

4)手段,领导不开会,怎么服众呢?

说白了,这个不会,那个不会,只好开会。

4.  “养鸡的,也来听养猪大会”

有些会议,不相关的人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说得难听些,明明是一个母猪产后护理会议,却来了一群养鸡的旁听。明明这些养鸡的,是可以去工作的。

连金庸笔下的草莽江湖,也基本遵循一条开会铁律——会议的重要性和人数成反比。

开会的人越多,会议越不重要。

所以有不少人会这样抱怨:

“最烦开和自己工作不相干的会,人家讨论得起劲,我却无心无力。”

“参与开会的人越多,质量就越差,因为要照顾智商低的那一个。”

正所谓,开会开会,开到最后,啥也不会。


开会的正确姿势

但会议,是不可避免,同时也是必需的。

然而这是有前提的。

一场会议是不是开得好,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两件事——

效率和品质。

通俗地说,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这才是会议的唯一目的。

那么,如何高效地开好一场会议呢?陈春花教授在《数字化时代管理训练》里提出几点建议:

1. 会议是时间成本最高的工作方式。除了战略会议或半年度会议,日常会议不要超过40分钟。

2. 开会是没法讨论问题的。

开会的核心,是谈行动方案。

所以,会议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所有围绕这个主题的资料要提前准备。没有准备的会议就不要开了。

3. 一把手或者高管,开会时尽量少发言。

因为你发言,别人也不敢不听,他不听你也生气。

花老师说,“我自己当董事长,开业务会议都是旁听。他们问我,要不要讲话,我一般只说两句:大家做得非常好,争取年底发奖金,完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人99%不会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