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照心固照妄心亦照(1)

原创 刘长志

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犹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

陆原静来信说,先生您之前认为良知就是‘照心’,我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照心是人所用的功夫,是戒慎恐惧之心,犹如思一样。而您认为戒慎恐惧是良知,为什么呢?

这段中“戒慎恐惧”如果搞不懂,就不容易理解了。“戒”通“界”是界限,分界。《说文》戒,警也;“慎”其本义是小心,即《说文》“谨也”,“戒慎”是“警惕谨慎”的意思。“恐惧”按照《正韵牋》的解释,“恐”有惊惶之意。“惧”乃畏怕之实,恐在惧前也。

《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的“其”是指君子以外的他人。这句的意思是:君子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要保持戒慎恐惧之心。阳明先生说:“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戒慎恐惧”是“诚者自成也”,所以《中庸》的“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是体用一源,是“一”而不是“二”,譬如钟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是寂天默地”。是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

“照”是“照射,照耀”的意思,观照内心,就是感知气机流行,把气机从动气最初的一涌动,到风起云涌,再到完全消退的全过程观照清楚明白,才算摸到心学的大门。比如“怒”,怒气刚开始一出来,自己就已经知道了,到怒发冲冠,再到最后完全消退了,整个过程中,即便非常细微的环节自己都能观照得清楚明白,到这个程度,“照心”这件事才算把握纯熟了。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阳明先生赞同陆原静的看法,回答说,能让你戒慎恐惧的就是良知。

古人讲“体用一源”,把一个名词和这个名词具有功能衍化出来的动词看做同一个事情。说到“照心”就包含了“照心”所具有的功能。“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即戒慎恐惧的主体是“照心”,等于解释了为什么说戒慎恐惧就等于良知这个问题。

心学实修只读书不践行是不行的,只在文字上下功夫,咬文嚼字的结果就会变成一个满脑子是知识的书生。无法入世治世,应对人情事变是没有意义的。特别是在面对生死这样的大事情,如果没有日积月累“事上磨”积累的量变到质变,就会立即倾覆,无法做到“心有光明”。

任何理论,如果不能指导实际,只能用来侃侃而谈,就是徒耗生命的垃圾,没有必要在这些东西上浪费宝贵的人生成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165】照心固照妄心亦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