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馆见闻】细品史家胡同博物馆 让你揣着明白逛北京

俗话说的好,“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要是想了解北京的胡同和文化,只靠双脚可不是个好办法,况且走马观花地看也不得要领呀。我推荐您去个地——史家胡同博物馆。

这座以民国才女凌叔华故居改建而成的博物馆,依照院落本来的格局,按顺时针方向设置了8个展厅,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展览内容涵盖了古建文化、民间风俗、名人旧事、家族传承、历史变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和文化内容。

史家胡同博物馆成立于2013年,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也是一座承载老北京文化和记忆的社区博物馆。幽静的小院,苍劲的古树,光这环境就能令人瞬间沉浸其中,加上满室的历史印记,即刻就能把你被拽回彼时的北京生活。

1

胡同的样貌和生活

八个展厅,主题不同、各个精彩。其中史家胡同历史沿革、胡同的时代记忆、胡同声音三个主题,清晰描绘出胡同生活的风貌。

胡同名称的由来,北京城市建设、胡同布局以及建筑特色的介绍,在第一部分展厅中都有详细的图文介绍,同时还有很多建筑材料的实物展示。 

当初满蒙八旗子弟在北京的居住布局,史家胡同处于镶白旗的区域。

史家胡同历史模型,面积21平米左右,据说造价高达30万,完整复刻了1959年前后史家胡同的样貌,与墙上2009年的航拍图相对应。

一副水墨画,展示了原主人凌叔华笔下凌家大院的样貌。我数了数,六进大宅啊。

历经历史的变革,时代的发展,胡同生活可以说翻天覆地。在怀旧生活展厅中陈列的老物件,以及昔日生活场景的复现,对于很多人来说,那就是自己的过去生活的真实复刻。站在这些物件跟前,回忆像洋葱,一层一层的剥开。

还原胡同生活,声响可不能少。游街串巷做买卖的响器、嘴里的吆喝,天上鸽子背着的鸽哨、自行车把上清脆的车铃,警察嘴里的哨子、骆驼挂着的铃铛,丰富而优美的和旋,共同构成了北京生活中的自然之音。


2

风云变幻 命运跌宕

史家胡同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曾有80多个四合院,是中国知识界名人住过最多的地方。人艺摇篮、近代教育、胡同名人几个展厅,串起了这段百年记忆,也难怪世人都说,史家胡同是“一条胡同,半个中国”。

》》

教育启蒙 文化革命

史家胡同59号,早年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现在则是北京最难进的小学之一。当年清政府选派赴美留学生的办公地点以及考场都设在史家胡同,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曾任北大校长的胡适、语言学家赵元任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都是从这里中榜而留学。

》》

历史名人 名将

史家胡同47号住过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后任新中国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35号院住过国民政府军中将周体仁,随傅作义起意后返回云南策动云南起意。23号院解放后的主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彭明治,曾任驻波兰共和国大使。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政治活动家章士钊曾住在史家胡同51号院。

新中国成立后,居住在史家胡同的名人还有很多,如徐向前、李并泉、荣毅仁、乔冠华、臧克家、艾青、草明、杨瞬等人。

》》

人艺摇篮

除了名人居所、新式教育启蒙,新中国的表演艺术人才的摇篮也在史家胡同。解放初期,“人艺”前身的华北文工团把驻地放在了史家胡同56号院,1950年文工团扩编,成为综合性团体,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了与1952年正式成立的人艺相区分,史称“老人艺”。

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建院元老,都在这里生活、工作,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都曾在这里排练。也孕育了朱旭、林连昆、黄宗洛、牛星丽、英若诚等一批知名艺术家。

3

家国情怀 兰芷偕芳

在第一个展厅——史家胡同历史沿革中,有一副画,描绘的是博物馆曾经的主人凌叔华家宅原貌。六进的四合院,生活中佣人、厨师、门房、花匠、保镖等人围簇着,可以看出,作为官宦之后,曾经的居住环境是多么舒适。

凌叔华受过良好传统文化教育,书画老师是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文学老师则是周作人,名副其实的民国才女。因为是官宦家庭,自小家中少不了文人墨客,后来她家客厅更是成为京城有名为“文化沙龙”举办地。印度文豪泰戈尔到访北京时,就是在凌淑华大宅客厅与与徐志摩、林徽因、胡适等人畅谈。

1947凌叔华带着女儿追随丈夫陈西滢定居英国后,42年未再回国。直到1989年底,自感来日无的她多决定回到北京。1990年5月弥留之际,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自家老宅。她的家已改成史家胡同幼儿园,围绕在她身边的也不再是佣人,而是可爱的孩子们。她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低声说道:“妈妈在等我回家吃饭”。对于凌淑华来说家还是那个家,但此刻家的意义更加宽广,在她生命临近人生终点时,终于又能与祖国同频了。

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给史家胡同留下的是传奇与故事,续写的是蒸蒸日上的新篇章。最后一个展区展览的正是今年史家胡同“抗战疫情”的主题内容。手绘的防疫战区图,社区人口普查数据,口罩、体温计、一次性手套等赋有历史感的生活必需品,见证了史家胡同新的历史。

看着今天史家胡同的生活与变化,再回顾前七个主题展览,尤其联系到曾经住在这里的那些名人各自的命运,深深感受到祖国的发展与强大。

几百年了,胡同还在,历史与传奇不断流转其中,但生活在胡同里更多的还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他们也许不曾在历史上留下事迹,但他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胡同文化延续到今天最重要的文化肌理。

远处矗立的中国尊,成为新北京的新地标,但北京的文化延续依旧离不开胡同。

转转史家胡同博物馆,穿梭百年后回到今天,让你揣着明白逛北京,我们下期再见。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参馆见闻】细品史家胡同博物馆 让你揣着明白逛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