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提起中国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我们本应该无比自豪,在近五千年滚滚历史的沉淀中,这样的文化底蕴放眼全球,也是独领风骚的。但自近代以来,由于我们割舍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怎样对待中国的文化传统竟成为了一个问题。

曾有幸拜读过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一书,在书中,作者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西方文化相对比,以数千年对比数千年,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一所所几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海盗的转型地,中华文化近代的公民意识、心灵秩序、法制教育、创造思维、都让作者略显遗憾。这样的书写,也曾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势力的固步自封,错过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浪潮,以至于后来国家领土遭受侵略,民族尊严受到侵辱,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百年来被验证了无数次的真理,当清王朝决定闭关锁国的那一刻,悲哀与屈辱的种子就已经埋下,这没有什么可以辩解的,历史也不会倾听谁的诉苦。

翻看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劫难表面的背后凸显着我们因为落后而努力学习,不断追赶的背影,我们去努力的学习和引进他们的科学技术,学习他们的管理理念和国家体制,学习他们任何被称为文明的东西,是的,我们确实落后,而且是越学习越感觉到自我的落后,但这种落后仅仅只是近代一百来年我们闭关锁国的恶果,它没有传承,更没有历史的沉淀,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曾领先于世界数千年,这样的领先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追根到底,这种领先是我们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必然,是我们中华文化从无到有,从薄到厚,从一到三所体现出来的必然的领先。但在近代当我们去学习国外的领先技术时,我们忽略了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自己的历史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仅仅因为技术的落后,体制的落后,而最后竟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落后,使我们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这种精神上的落后成为了近代以来我们最大的落后,这种精神落后的影响甚至延伸到现在,以至于我们现在有些国民不自觉得认为国产的就一定落后于国外的,国外的都是先进,哪怕在某些方面我们甚至已经实现了超越,他们也视而不见,仍然一味的崇洋媚外,而且这部分人不在少数,这种民族自卑心跟谦逊无关,它所产生的影响也绝不是用恶劣两个字所能概括的。

在文化上我们真的落后吗?当历史的真相被层层乌云所遮盖时,我们应该怎样去辨识自己的文化和建立在文化之上的社会?当我们全盘去否定自己的文化时,我们又该怎样去寻找自己的初心?归处何在,我们是谁,又会到哪里去?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遇到了楼宇烈先生的著作《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答案。

书中的第一篇,楼宇烈先生就提出了百年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误读,他写到,很多人都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习惯性的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封建的,就是吃人的,讲到什么事情还一定会问这个想法有科学依据吗?如果有些事物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就一棍子打死。科学成了一些人手上的棍子,到处去打不科学的事物,但什么叫科学呢?大体来讲,就是一种分科的学问,而很多人其实没搞懂什么叫不科学,宗教就不科学吗?宗教研究的是人类的精神,情感生活,怎么能说它不科学呢。

在科学与人文中,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但这一百年来,中国以人文为特征的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巨大的冲击,重西方文化而忽视传统文化是我们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凸显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我们在追赶学习的过程中,西方文化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传统文化 ,这体现在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另一个问题就是重科技文化而忽视人文文化,我们有些人认为科技文化是实实在在的,而人文文化可有可无,但我们要知道,世界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讲都是文化上的竞争,最后主要是看一方的文化能不能超过另一方的文化。而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文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为人文文化是起引领作用的,它指明了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引领,科技文化就会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一样,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可以变成彼,彼也可以变成此,因为很多事情本来就不是那么简单的,《阿含经》中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事情的标准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中国的传统思维比较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彼此关联不分开,就像太极图里有个阴阳鱼,一条是白的,一条是黑的,白的里面有个黑圈,黑的里面有个白圈,阴阳同在一个圈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存在的,我们思考一切问题也不能绝对化。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还强调自然合理,自然就是本来状态,只有符合本来状态的才是合理的,不用统一量化的标准去限定它。而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合理,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要普遍适用才是科学的,但是,真理恰恰是在一定的场合下才会普遍适用,离开了这个场合就不一定适用了。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是整体关联的,动态平衡的,要达到自然合理才能符合事物的特性,很多人对中国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没有深刻的认识,也无法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因为他们习惯了西方那种清晰、规范、标准,普遍的思维方式了。因为这种思维习性体现在我们的教育上就是现在被人所诟病的教育也批量化、规范化、标椎化,而我们忘了几千年前孔子就讲“有教无类”了。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文化没有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现在的人文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中国自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而西方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

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文化中有两个优秀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另一个是“以天为则”。西周时期,人们反思夏、商两代兴亡的原因,通过对历史的观察,人们看到夏朝发端于大禹治水,大禹把水灾治理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大家拥护他建立了夏朝,可最后一个君主夏桀,荒淫暴虐,最后民心叛逆,商部族在成汤的带领下推翻了夏朝。中国文化里的“天”不是简单地指天空,而是天道的天,天也代表着民意。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受外在的力量、命运的主宰,不是神的奴隶,“以天为则”就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来决定人的命运。

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区分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我们要看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能发生什么作用,如果它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就可以说它是精华。即使从历史上看某个阶段它是糟粕,我们也可以把它转化成精华,但如果我们不善于运用精华,社会影响不好,那么历史上再精华的东西在当下看来也是糟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要择善明用。

传承和发扬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有一定的担当,中国文人历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大学》也提出了三纲八目,强调修己的目的是为治国平天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要孤立,不要墨守成规,要跟大众打成一片,要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把美好的、光明的、能够照耀天下的品德继承和发扬下去。       

现在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两个大的趋势,一个是东西方都在回归传统,二是向东方文化靠拢。从这两个大的趋势上看,中国回归传统文化还是有希望的。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世界的大发展中,中国的古老智慧也一定会为很多解决世界性难题的方案提供一种独特的思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