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下)---by Beryl..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Beryl..(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19792/

第五部分 20世纪和当代哲学

第十七章 实用主义和过程哲学

【19世纪思想的一个主题就是世界实在不断地变化的。当哲学跨越19、20世纪之交的时候变化的观念仍然是知识界思想里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两种哲学思潮特别关注变化,它们是实用主义和过程哲学。】

17.2 皮尔士

  1. 意义理论
  • 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概念就是我们对于它们的可感效果的概念。
  • 不能够通过概念的效果或公共性的结果来对之加以检验,这些概念就是无意义的。
  1. 信念的地位
  • 皮尔士认为,信念介于思想和行动之间。信念指引我们的欲望,也决定我们的行为。但是,信念会为怀疑所“动摇”。坚定的方法可以有几种,首先是固执的方法,其次是权威的方法,第三种是看概念是否合乎“理性”,皮尔士认为这三种方法都不是指向任何其结果或真实存在可以被检验的事物的。因此,皮尔士提出了第四种方法,即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指建立在真实事物上的信念是可以被证实的。
  1. 方法的要素
  • 第一,科学的方法要求我们不仅说出我们所相信的真理,而且要说出我们是如何到达它的。达到真理的过程应该能被那些感兴趣的人重复,以检验是不是会出现同样的结果。第二,科学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自我批判性。第三,皮尔士认为,科学需要科学团体的所有成员的高度合作。

17.3 詹姆斯

  1. 作为方法的实用主义
  • 詹姆斯认为,哲学的全部功能应该在于发现:如果这个或那个关于世界的公式是真的,那么这个模式在我们生命的确定情况下对于你我将有何种确定的影响。他强调对于具体生活的关心。
  • 作为哲学,实用主义没有它自己的教条,因此它就不给人们提供关于世界的公式。人的的目的其实并诶呦一个单一的定义。
  • 任何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它内在的语词上的一致性。
  1. 实用主义的真理论
  • 只要观念能帮助我们把经验里的不同部分成功地联系起来,这些观念就是真的。
  • 詹姆斯区分了两种探讨真理的方法,他分别称之为“严苛的”和“温和的”。一位“严苛的”实用主义者将只在真理过程中注意那些更有科学性的成功行为。然而,一位“温和的”实用主义者将考虑真理过程里的科学性不那么强的行为。
  1. 自由意志
  • 在詹姆斯看来,自由意志的问题“只与可能性的存在有关”,与那些可能发生但不一定发生的事情有关。我们不断地面临着真正的选择。自由意志是一个个人的问题:宇宙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恶行可能在此发生,但不应该发生。
  1. 相信的意志
  • 詹姆斯认为,在紧迫的问题上,当理性确实并不支持任何一方时,我们有权仅仅根据我们的感觉来相信。第一,信念必须是一个我们心理上能够相信的观念。第二,这种选择必须是不得不做的。第三,信仰的事情必须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微不足道的琐事。满足这些条件之后,我们就有了一个“真正的选择”。
  • 当我们积极主动地相信那不能被理性证明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常会得到真正的好处。这会冒一定的风险,但这种风险值得冒。

17.4 杜威

  1. 旁观者与经验
  •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认为,心灵是思考自然界的工具,而认知就像旁观者所做的事情一样,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观看外在事物的过程。而相反,杜威认为思维或者积极的智力是和行动密切相关的。
  • 杜威把他的理论称为工具主义,强调思维永远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1. 事实世界里的价值
  • 我们发现价值就像我们发现事实一样,都是通过经验。
  • 能最成功地达到目的的行为毫无疑问就是最有“价值”的行为。

17.5 过程哲学

  • 就在现代科学的成就达到它最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的时候,两位大胆的思辨哲学家对于科学思想的基本假设提出了质疑。他们所主要关心的是一个哲学问题,即实在是不是就像科学所说的那样。

17.6 柏格森

  1. 绕行和进入
  • 位于柏格森哲学的中心的是他的这样一种信念,即有“两种有深刻差异的认识事物的方式”。他说,第一种方法是“意味着我们要绕着对象走”,第二种方法则意味着要“我们进入事物内部”。
  • “进入对象里面”包含在他所用的术语“直觉”之中。伯格森的“直觉”是指“一种理智的同情,一个人借此而置身于对象之中,以便能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因而不可表达的东西相一致。”
  • 科学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就是由“分析”和“直觉”的区别所决定的。
  1. 科学的分析方法
  • 分析是“一种把事物化约为已知要素的活动,也就是,化约为它与其他事物共同的要素”。分析打断了事物本质性的绵延。
  • 有多少观察事物的方式,科学就有多少用来描述一个新事物的符号。科学分析的一般职能,即符号操作。
  • 理智的功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结构和功能使它适合进行分析,即把统一的东西分成部分。
  1. 形而上学的直觉方法
    -至少有一种实在,我们对之不是通过直觉从内部来把握的。它就是我们自己的贯穿在时间中的人格——我们的延续的自我。
  • 直觉的思维是在绵延中思维。直觉。与生长着的绵延息息相关,它把绵延看成是一种不间断的并有不可预测的新东西产生的连续体。这种渗透着精神性的实在,就是创造。
  1. 绵延的过程
  • 实在就是绵延。柏格森说,实在不是由事物构成的,而是“由形成着的事物构成的,不是由自我保持的状态构成的,而是由变化着的状态构成的。”
  1. 进化和生命冲动
  • 生命冲动驱使一切有机体不断地朝着更复杂、更高级的有机结构发展。生命冲动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内在的本质要素,是在一切事物中持续运动着的创造力。柏格森最后把生命冲动的创造努力说成是“上帝的存在,如果不是上帝本身的话”。
  1. 道德和宗教
  • 道德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对社会团结的必要性的纯粹感受。第二个来源则植根于更深层的情感——是由道德为人的楷模所激发出的感情。这两个来源——社会必要性造成的压力和对于更高级生命的渴望——反映了理智和直觉之间的不同。
  • 理智和直觉的不同也反映在两种宗教即柏格森所说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宗教之中。静态的,社会一致性的宗教被宗教仪式和戒律所包围,并企图植根到社会结构中。相反,动态的宗教则与神秘主义的本质渊源更深。神秘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与生命所显现的创造性努力的联系,并由此与之达到一种部分的同一。

17.7 怀特海

  1. 简单定位的错误
  • 当我们把科学的抽象,例如时间中的瞬间,空间中的点,当作具体存在的东西时,我们就犯了“误置具体性的谬误”,它们就成了对具体实在的歪曲。
  • 当需要对具体实在给出他自己的说明时,怀特海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原子论。怀特海用“现实实有”或“现实机缘”来代替“原子”这个术语。与无生命的原子不同,怀特海的现实实有是“自然生命之中的团块”。这样,它们就绝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与它们周围涌动着的整个生命场有密切的联系。现实实有是构成世界的终极的实在事物。
  1. 自我意识
  • 怀特海把自我意识看作是现实机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感到“我当下的经验机缘与刚刚过去的机缘之间联系性的直接自明性,可以有效地用来表明……自然中一切机缘之间的联系性。”因为机缘不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它最好被理解为一次经验。
  • 怀特海的现实实有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同一性或历史。它们总是处在生成之中。它们会感受其他的现实机缘的影响并把它们吸纳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现实机缘形成并获得确定的形式或特征,而在已经成为现实机缘之后,就会走向湮灭。
  1. 把握
  • 创造性过程是把现实实在汇集起来,组成集合、联合体或者说关联。在这一生成过程中,现实实有是通过把握来形成的。每一次把握都包括三个因素:第一,进行把握的“主体”;第二,“被把握的材料”;第三,主观形式,即主体把握材料的方式。有不同种类的把握:肯定的把握,也叫做“感触”;否定的把握,即“排除出感触”。物理和概念感触两者都是肯定的把握,或者说是现实实有诸要素的内在关系。
  1. 永恒客体
  • 现实实有之所以是其所是,是因为这个实有已经被一定的“永恒客体”打上了某个确定特征的印记。这些永恒客体是永恒的。它们是模式和性质,例如圆或方。因此,一个现实事件是由不同的永恒客体以某种特殊的模式结合起来而组成的。
  • 柏拉图设想万物只有一个完美的秩序,而怀特海的上帝把握着无限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有着超乎想象的孕育力。
  • 上帝不把永恒客体强加于现实实有。上帝是把这些可能性作为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诱导”而呈现出来的。一旦上帝用来说服的诱导被接受,结果就产生秩序、和谐与创新进步。而一旦被拒绝,结果就导致不和谐和恶。上帝不创造世界,而是拯救它。上帝是世界的诗人。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语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运动是分析哲学。这些哲学家们不再认为自己有能力发现关于世界和人本性的知识,发现事实是科学家的任务。他们认为哲学的中心任务是通过语言分析来澄清概念。】

18.1 伯特兰·罗素(Russell)

  1. 逻辑原子主义
  • 既然事实拥有其组成部分,它们就必定在某种意义上是复合的,因而必定是可以分析的。
  • 语言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这些语词准确地代表了事实。而语词又要被构成命题。
  • 通过分析就会发现某些简单的语词;这些语词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析成更基本的东西,因此只有知道了它们所表征的东西才能理解它们。
  • 当一个事实属于最简单的那种事实,它就被称为原子事实。陈述原子事实的命题被称为原子命题(如,- 是女性)。如果我们的语言只是由这些原子命题组成的,那么它就仅仅等于一系列关于原子事实的报告。
  • 我们用分子命题作出关于世界的陈述,分子命题则又由原子命题构成,而原子命题对应于原子事实。这种理想语言表达了关于世界可说的一切。
  1. 逻辑原子主义的困难
  • 当我们试图说明全称陈述例如“所有的马都有蹄”的时候,罗素的理论就有问题了,因为不存在与“所有的马”相对应的原子事实。
  • 逻辑原子论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不可能充分地说明他自己的理论。逻辑原子论要求只有当命题最终以某种原子事实为基础时,才能有意义地陈述命题。而罗素描述语词和事实之间的关系时却没有运用这一要求。于是,这就会使得逻辑原子主义和大部分哲学成了无意义的。

18.2 逻辑实证主义

  1. 证实原则
  • 逻辑实证主义者们指责形而上学陈述都是无意义的。不过,提出这项指责需要有某个标准来确定一个给定的句子是否表达了一个真正的事实命题。因此,逻辑实证主义者们规定了证实原则。
  • 证实原则提供了一个二支经验。一个陈述是有意义的,仅当它要么是(1)分析的——即按照定义为真;要么是(2)经验上可证实的。
  1. 卡尔纳普的逻辑分析
  • 在卡尔纳普看来,哲学的唯一正当任务,就是逻辑分析。逻辑分析的目的,就是去发现我们怎么样能够确信任何一个命题的真伪。
  • 在卡尔纳普看来,证实命题的方法要么是直接的,要么是间接的。当我们不能直接证实一个命题的时候,就必须通过证实从原命题推演出来的那些命题,并把这些命题与那些已经在经验上证实了的、更一般的命题联系起来,这样来间接证实该命题。证实的这两种方法是科学的核心要义。
  • 卡尔纳普相信,若把逻辑分析用于形而上学,可以看到形而上学命题都是不可证实的。
  • 一般意义上的伦理学和价值判断属于形而上学领域。
  1. 逻辑实证主义的疑难
  • 第一个疑难,证实原则本身就是不可证实的。
  • 第二个疑难,科学陈述往往涉及无限数量的示例,无法被证实原则证实。
  • 第三个疑难,构成证实的感觉经验,往往随着感觉主体的变化而变化。
  • 第四个疑难,构成证实的感觉经验排除了只在我们的直觉、希望或内心情感中有其根据的陈述。

第十九章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由罗素开创的分析哲学方法在英语国家占主导地位。然而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和法国,哲学却有一种不同的侧重,这种侧重在现象学运动和存在主义中表现出来了。现象学建议我们在经验范围内更主观地探究现象。】

19.2 马丁·海德格尔(Heidegger)

  1. 作为在世的此在
  • 为了把他关于人的概念和传统的理论区分开来,海德格尔造出了“此在”这个词——我们基本的人生状态就是“在世界中存在”。
  1. 作为操心的此在
  • 我们对我周围的人的共同体有一种个人的操心。这一点对于我们的自身认同是很重要的,以至于“操心”就是我们的根本属性。
  • 有三种操心的成分,每一种都在我们内心产生相当程度的焦虑。第一,实际性。我们完全是被抛入世界中来的。我们没有要求出生,但我却在此了。第二,生存性。我们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对我们生活的改变负责,并且我们必须作出恰当的决断来不断成为真实的自我。第三,沉沦。在丧失我们的“真实”性这一意义上,我们沉沦了。沉沦涉及我的当下处境。
  • 我陷入一种非本真的存在。我成了一个非自我的“常人”。然而,我不能永远回避我的真实自我,“畏”会闯入我的内心。在海德格尔看来,“畏”不只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生存。“畏”指向虚无。我的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在我们的存在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我的非本真的生存中,我一直在试图做不可能的事,即试图掩盖我的有限性和暂时性这一事实。

19.4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1. 存在先于本质
  • 人的本性不能被预先规定,因为它不能被预先完全构想出来。
  1. 自由和责任
  • 没有决定论,个人是自由的。当我在创造自己的过程中进行选择时,我不仅为我自己选择负责,也在为所有的人负责。
  • 在一个无上帝的世界中,我们的心理状态就是一种“被抛”的状态。不存在任何先于我们的选择的善。我们无论在自身之内或自身之外都找不到可以依赖的东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地存在着。除了我们的生存之外,就只有虚无。
  1. 虚无与坏的信仰
  • 生活的价值不是别的,而是每个人在生活中所创造的意义。
  • 认为我们受命运、神秘的内在力量、巨大激情或遗传的摆布,都会导致非本真的坏的信仰或自欺。

【我的总结】
第十七、十八、十九章提出的大问题:

  1. 哲学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2. 如何证明论断的真伪?
  3. 人的本质是否可以由自身创造?

以上!

觉得有帮助的同好们,请不要大意地评论我或者点个赞吧~


2018/8/18 补记:重看了这份笔记,再回想刚进大学的模样,意识到自己体内原来一直存在着“致力于做某事”的精神而感到些许欣慰。

你可能感兴趣的:(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下)---by Ber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