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有“话”

        下班前在整理班级孩子美术作品,看着一张张稚嫩的大师手笔之作,忍不住自己笑了起来,仔细去看的时候,各个大师之作和自己的性格特点特别像。例如:奈良的画,他画了一团黑,他讲述时认真、投入的说:“这是奥特曼打怪兽,打爆炸了,听他这么说真的是这样”;棒棒:“老师,这个是小人在走斑马线”;玥儿:“我画的是男生、女生厕所的标志”;淘淘:“这个是不让夹住手的意思”;他们一个个的思维往往超出了自己,例如:记得这些娃娃刚进校园时,最初抓起笔随意“乱画”的时候,都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大胆。不用成人教,在发现笔可以在纸上画出道道时,他们就开始了创作。他们在纸上、墙上、地上或戳、或点、或画,虽然没有一个具体形象的东西出现,情绪却很愉悦。每一张作品都是独特的。即使是同一个内容,或者是同一个孩子的作品,每一张和另一张也都不一样。这样的绘画对于孩子来讲就是游戏,笔是一种可以留下痕迹的玩具,玩玩具是不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和害怕的。会说话的孩子能对着那张画讲出很丰富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学习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成人的认真倾听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见绘画是孩子原本就会的,但多多少少听过孩子说:“我不会画”?我在思考:他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自信?实际上,孩子的不自信、不会画,也都是成人“教”出来的。记得自己刚参加幼教工作时,为了迎合家长,全班孩子的作品可能都是一个模具出来的,包括颜色也是一样,苹果就应该是红色的、香蕉就应该是黄色的......要求孩子必须在轮廓线内涂色,绝对不能涂到外面去的时候;当成人拿着孩子的手告诉他怎么画画的时候,孩子不敢下笔了。他们在成人耐心的引导下开始“学习”绘画:笔下的小树都是笔直的;小鸡都是朝同一个方向吃米;房子上有烟囱......回想10年前不善于表达的小男孩给我上了一课,美术课堂《我心中的梦想》,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梦出现在画里,唯独小男孩白色的纸张、黑色的铅笔勾勒出了自己的所想,他画了一个很普通的房子,房子上有一个黑黑的小圆点,就在要把这张看似废纸丢弃的时候,我随口问了一句:“你画的什么?可以给老师讲讲吗?”他简短的言语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拿着模具的教是不对的,成人的教孩子们画的已经不再是他们自己的画,画中所表达的也不再是他们心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而是在画成人心中的“画”,所以他们永远都没有成人画得像、画得好。于是他们不再充满自信。此时,孩子们的作品已不再独具个性,更谈不上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人之所以会教孩子画画,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画得不像,因为他们看不懂孩子的画。成人为什么看不懂孩子的画呢?成人画他看见的,而儿童画他知道的。所以成人看不懂孩子的画是孩子的错吗?显然不是!而是成人没有了童心,早被“画的像不像”和“害怕被别人取笑”束缚。

        我曾看过画家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指南》领域的艺术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听声音,流入心。画里有话,给生活加点料。

你可能感兴趣的:(画里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