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四、一封信

一、关于承接和转折

作文、说话是一样的,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最要留心。

承接和转折的词,一定要辨别前后的意思,这个地方弄错了,就把一段的意思搅糊了。

这里引用文中的信件做例。

这里叫我们功课的先生共有七个人,都很好,待我们很和蔼。但是教英文的一位周先生是河南人,他说的虽是国语,我们却不容易听懂他的话。

“但是”表示转折,它前后的两句话意思应该相反才是。在此例当中,前半部分说教他们功课的七位先生都很好,用了“但是”之后,应当讲老师们不好的地方,可是后文却讲他们不容易听懂周先生的话,明显不合逻辑。周先生不是不好,不是待他们不和蔼,所以这句话不能用“但是”来连接。

二、关于情感的表达

“特意求深切,结果往往平平;有事无意中说几句、写几句,重行回味,却便是深切不过的了。关于情感的表达,常有这等情形。”

书中说的情感表达主要是写信时的对于思念、关怀等感情的抒发,最要注意的是将感情掺入事件的叙述中,一昧交代近况而忽略感情的表达是写信时常犯的通病,写故事或者小说基本可以避开这个坑。

在写小说或者故事时,可将情感表达分为三层。

下层则是直白描写心理活动,只要写的符合当事人性格特质,那么人物形象便能够立体;

中层通过人物对话表现内心情感,类比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过一个人的话语来判断其个性,人物的塑造更加有代入感,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上层通过人物的细微的动作描写,配合周围环境、社会背景、人物神态尤其是眼神来进行全方位的刻画,人物形象更加自然亲切,有血有肉,更加的“活”。

一般我们都会处在中下层之间,偶尔越到上层写写却不得其法,写得很是尴尬。

目前为止,我也只是找出三种途径来改善这种情况。

一是输入优秀的作品。闭门造车等于原地踏步,取长补短才是上策。之前不懂事,认为一些被列为名著的书籍可读性差,描写繁琐,情节发展缓慢,有违名著之名。但是,细比较名著和网文,才发现名著内有乾坤。

网文写出的是一个故事,一些人物,好的引人入胜,差的流水账一般的平淡乏味。

而名著,绘出的是一个社会,展现的不只有主人公的人物特质,更多的是众生百态,哪怕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配角,都是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写手和大师,约莫差距就在这里了。

二是身临其境。有些感受,只有事情真正发生时才有处可寻,在描写各个人物时,要摆脱作者的上帝视角,把自己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去经历,去体会,这样各个人物才会有属于他自己的特质。

三是细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这些人的言行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细心品味生活,他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心》——四、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