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留什么样的下一代给未来,取决于留什么样的自己给下一代

文章来源:星教师

“教师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我们将会留什么样的下一代给未来?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能留什么样的自己给下一代。回归教育的本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转身朝向它,教师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一起共读本文,面向未来教师,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重建?

一、重建有自我价值感的内驱力

有人说“教育最大的悲剧就是一切皆目标,教育最根本的幸福叫一切皆过程”,我很赞同这句话。在这个“永远为学生铺路搭桥”的岗位上,绝大多数教师如果不与他人比分数,拼职称,没有机会登上各级荣誉榜,自己的人生价值该如何衡量?我想,这才是我们一切行为能否回归教育本质的首要前提。

这样的价值感、内驱力,有人在宏大的教育使命感中获得;有人靠专业领域的不断登高获得;有人从学校愿景中自己的最佳站位而获得;有人在真实温暖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有人因通达的生命觉察,学会了“策展自己的人生”而获得,有人单纯地就是“把孩子当作心头肉”而获得……各位同仁,此刻不妨问问自己,我从哪里获得?

二、重建面对复杂科学的专业智慧和研究力

教师最大的困难在哪里?拿起简单的学科教材,实现复杂的生命成长——这是一个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没有圆满答案的难题。

教育是世界级的复杂科学,需要面对复杂科学的专业智慧和研究能力,让我们尽可能靠近最优解。复杂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恰恰就是我们今天学校教育最核心的三个趋势:第一涌现,无论教研还是学习,好的研究成果永远是“人多力量大”,整体高于部分之和;第二统一性,也就是不同学科与领域复杂性的背后,一定存在着统一性的规律,抓住规律,分解步骤,教育就变得简单;然后是跨学科,打通学科边界,学习品质最高。

三、重建有人文情怀,懂意义,尚美学的精神力

科学、理性、技术、方法……是一切文明进步不可回避的建构;但另一方面,所有那些我们无法从技术与方法层面抵达的美好,都可以追溯到情感之源、意义之根、文明之美对每一个生命持续的浸泡。

所以,我们需要以人文传承中的情感、意义和美,安放自己的心灵,再从心灵到行为在校园弥漫;也需要帮助自己看见并爱上教育的美,放任自己迷失在以教育编织未来的美好探索中……如此,也才能够把那种永恒的、壮阔的,远远超越于我们生命的物象,用诗词歌赋、文化经典、沉浸表达,用同行者的故事,用我们心中会凛然的那些话,编织进孩子们的情感、意义与美的系统。

四、重建不断学习、不断超越的进取力

怎样向他人学习才是对的?一个终生学习的教育人,90%以上的时间,是在向他人学习;少有的时刻,才是被自然万象所启发。我们必须也应该向他人学习。只是,怎样学、学什么才是对的?我的建议是,学他这样做事、这样说话、设计这堂课、研究这个课题的底层逻辑。学会看到一件事情背后的逻辑,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才算真正的学习,才能不断地超越。

五、重建直面挑战而不是回避问题的抗挫折力

什么叫重建?我的一个认识是,只有看见崩溃,甚至学会凝视崩溃,我们才开始明白什么叫“重建”。

疫情发作的这两年,也是蒲公英教育智库和我自己不断自我重建的两年。我们所遇到的困境和老师们一样,不仅仅是每一项工作的专业突破与品质标准,更难以对付的,是品质带来的失去,是身份带来的敌意,是付出带来的怀疑,是巨大的善意常常带来巨大的伤害这一类困境。

这两年,我每一次从信念中爬起来的时候,我都希望我的孩子也知道这个过程,我甚至希望更多的孩子都明白它的必然。人可以经历挫折甚至苦难,一次又一次也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一定需要一个信念,叫“生生不息,依然去爱”,因为,没有一件事情的圆满不需要无数次的重建。

这个过程有一句话给了我巨大的安慰:“如果你一直渴望有一个人能敦促你走上这条道路,能够在诱惑袭来时拉住你不放,不许你胆怯,不许你沉沦,不许你随波逐流,不许你就此沉睡,那么现在,你自己就是这个人——熬出意义,是教育人生千年不变的宿命。”

六、重建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公共力

我们需要把自己和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保持与他人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展开反思,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清醒、更加丰富,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那些看上去有想法的人,不是大脑里天生装着想法,甚至过去贮存的认知也是远远不够的;他最大的长处恰恰是,能随时随地放下自己的想法,不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擅长把信息和过去的认知结合,化为解决当下问题的构思与创意,以及习惯性地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中。

教育人,要学会做“公知”,不是公开展现自己的知识,“拿它山之石攻身边之玉”;而是关注社会发展和公共需求。我们认为,教育人缺乏社会感与公共性,也许才是“为师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根源所在,也是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总是难以彼此沟通的根源所在。

七、重建“放下自己、成就学生”的品格力

有人说,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更应该是一个主持人。主持人,虽然有个“主”字,却不能喧宾夺主,他的责任,是穿针引线,是推波助澜,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只有放下自己,才能成就学生。这样的教师,师德师风一定是过硬的,内在品格一定是坚定的,对学生的爱一定是饱满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留什么样的下一代给未来,取决于留什么样的自己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