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2:55睡,6:10起床
上课讲了脱不花,还不尽兴,又接连看了她讲座视频(还波及到李靖-李叫兽),又搜了她写的文章(13页),打印下来狂读。
乘着上上周上海之行的兴致,陷入了新的思索:怎样突破自我?
李叫兽(原名李靖),武大毕业,两年后25岁的他便成为百度副总裁。
为什么叫“李叫兽”,从广告语来衡量,是个比较跳的名字,给人一种新锐或逆袭的感觉。
1991年生于莱芜,从小成绩好,特立独行。
高中就培养起了对商业世界的强烈兴趣,坚定学家人和班主任都强烈反对的工商管理专业,成为当时班上唯一一个报商科专业的。
武大后,又读了清华营销专业研究生。
获取人脉的方式有二:
1.不断地跟人交流,建立情感联系
2.通过知识或能力的吸引,让别人都想认识你。
他选择了第二种方式。
研究方法和策略,能够让自己更加成功。
写介绍营销方法的文章,他充分理解消费者的心智和思考模式,善于化难为易,将复杂难懂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比如他擅长运用视觉化、类比、建模型、视角转换、案例列举等方法。
人的爬行脑喜欢视觉化信息,不是抽象信息。
Ipod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远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强。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比“拿在手里的时机才是最重要的”。
以下是关于“脱不花”的。
影响力本质上是时间的敌人,因为无论曾经有多大影响力的明星,最后一定会沦落到无人问津。
大量用户、特别是中产阶级的知识消费群体,开始愿意在时间这个维度上付越来越的钱。
两女儿,一为张乐意,一为张本意。
任何一种职业、一种工作,都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学校所学专业和职业不匹配是常态,工作岗位的岗位责任年年都变更是常态。
学习的目标也变了,相比怎么成为一个专家、拥有一个好职业,学习本身成为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就是保持自己学习的能力。
不是学习商业,不是学习艺术,是我们啥都得学。我们得进入一个超级通识、击穿次元的学习逻辑里去。
终身学习是一个现实的要求,甚至都不是一个可以放弃的选择。
创业最难的事是找到未被满足的真需求。(莉莉丝创始人王信文)
你们不应该满足于卖一个一个单独的知识产品,而应该成为一家知识运营商。(亚信创始人田溯宁)
约翰·古腾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1398年—1468年2月3日),又译作“古登堡”以及“古腾贝格”,德国发明家,约1400年出生于德国美因茨,1468年2月3日逝世于美因茨,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体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在转型期间,有一天我看到一本讲文艺复兴的书,特别激动。我平时很少和罗胖通电话,但那天抓起电话就给他打了过去,告诉罗胖,我知道我们要干一件什么事情,我们面临的到底是怎样的机会。
当时我看到在文艺复兴的历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机。当印刷机被发明以后,那个时代所有的知识,特别是那些经典,都需要按照印刷机的逻辑重新进行订本、整理、印刷和分发。
可以说没有古腾堡发明印刷机,没有知识大规模的分发,就不会有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同样的,互联网出现后,目前为止,所有生产过的以大学课本、经典书籍等为样态的图书,都值得用互联网的方式、更容易交付的方式重新生产一遍。
而我们面临的就是古腾堡级的机会。
好内容是标配,根本不构成核心竞争力。(好未来CEO白云峰)
他这句话的意思在于自从我们选择做知识运营商开始,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就已经不再是内容行业,而是服务行业。内容的生产者是站在高峰之上,然后向普通用户去传道。而我们作为服务商,并不是把收不到钱的内容标个价卖给用户,而是把过去非常昂贵的内容、不易获得的内容,以更便宜和更容易的方式传递给用户。
我们从自媒体公司艰难转型服务型公司后, “场景、功能、用户、服务、交付”就成为了我们的基本功。
一家初创公司其实就是一部认知的机器。(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
我们渐渐意识到,对于创始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情:第一,不断带领团队扩展公司的认知边界;第二,只有打赢认知战才是市场竞争的胜利。
因为大家的认知带宽是非常窄的,一个标签,往往只会跟一家公司、一个品牌关联在一起。因此我们怎么样,能够把所有的力量调动到一个标签上,就成为了打赢认知战的关键,和在市场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如果这场认知战,你不能尽快把这个标签枪占下来,那么后面,所有的竞争都是消耗战,然而没有任何一家创业公司可以经得起这种长期消耗。
我们把“得到”所有的全程品控手册开源给市场,让所有做内容产品的人可以免费使用。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需要大家共同把盘子做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打认知战的重要策略,即通过不断向市场输出产品标准和质量标准,让市场整体接受我们的标准。
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
因为如果不做,这件事就永远是停在脑中的“假想”,由于没有真实的反馈,诱惑会越来越大,最终肯定会让你后悔。而去做,就进入了一个常识、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最终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做成,不后悔。(脱不花)
没有天生完美的计划,只有一流的执行力去让一个计划以完美告终。(脱不花)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脱不花)
面试一个人,你只问对方这四个问题就够了:
1.如果你突然有半个月的带薪休假,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研究一个事儿,你会研究什么?(内驱力)
2.你正在做的事,行业里最顶尖的人或公司是谁,他们是怎么做的?(自我期望值)
3.你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中,做过什么重要的取舍?(关系偏好)
4.针对刚才提到过的某个很重要的项目或工作,如果你有机会能重新做一遍这件事,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反思能力)
如果你对一个人的内驱力、关系建立能力、目标感和反思能力都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你一定能够非常理性地对这个候选人是否能成为自己人而做出准确判断。
二、感悟: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时代。
人人自带流量,人人自带品牌;(需要自觉塑造,自我成全。)
爱学习的人不在少数,看看“得到”有多少用户就知道了;
脱不花讲话不时跑题——开个玩笑,很亲民,不像道貌岸然的“领导”,这样最好;
“得到”一切透明化、公开化,独树一帜,呈现的是“真实”“真诚”,还有“魄力”“自信”,当然也有“自我加压”。
其实不像是开会,更像拉家常,将自己工作与非工作的体验感悟分享给大家。
个人成长离不开走出舒适区,另起炉灶,一个公司的成长同样离不开锐意进取,另辟战场。
反求诸己,是一切问题的源头。
你的强项在哪里?你能为哪些人提供一项服务?找到(发现、发展、壮大)强项,找到人群,一切OK。(不用挖空心思去宣传,去忽悠)
教育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做人。当然教做人不是道德说教,而是与学科熔于一炉的为人处事之道,尤其是那些“底层代码”。
教育者不仅是知识提供者,还应该是知识服务者。因为少了“上帝意识”“服务意识”,你的知识交付就会大打折扣。
三、以下为阅读干国祥的文章所得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很多时候是无效的。三年级以前是有效的,三年级以后是无效的。三年级前是字词句篇,是阅读能力。三年级后应该有思辨和理解。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现在有这些吗?没有的。
语文不是增强语文力的问题,而是一个丰富的人格教育。
所有的课程有一个前提,实现自我。在学校里无恐惧,无歧视。相互激励,一个向上的人一定会激励更多的人向上。生命应该彼此相互激励。
我们为什么要大阅读,要丰富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感受开始是有问题的。你看到孩子的表现很满意,其实你已经把孩子扼杀掉。孩子应该是打开了无限的丰富的可能性。过早的定性是很可怕的,我们要渊博他们的知识,语文对我们的意义尤其重要。
我们可以向每个人学习。唐三藏的理想与原则;孙悟空的神通和斗志;猪八戒的乐观和随和;沙和尚的平淡和朴实。
世界就是一点点改变的,我们不是为了上北大做教育,而是为了每个生命充盈。
我们每个孩子长得怎么样,水平怎么样,我们一看就知道,外面的人需要检测你才需要评价。自家的人怎么可能需要这个。一个校长不知道自己的老师教得好不好,一个老师不知道孩子好不好,他们是不是眼睛瞎了。
谁信仰如磐石,整个世界将为他让路。
四、摘录
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概念:刺激适应(Sensory Adaptation)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任何的外部刺激(不论是电击,还是金钱给予),最终都会被“适应”(也就是让人无感)。
任何的外部奖励,不论是金钱、升职、性爱还是美食,都只能提供短暂的幸福感。
但有一种刺激带来的正面体验却几乎不会被适应,这种刺激就是“内部刺激”,比如通过不断努力获得了自信。
如果说外部刺激是用户得到的东西(比如金钱、搞笑感、图片的性感体验等),那么内部刺激就是用户自己付出的东西(比如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某个目标),而内部刺激,则不容易产生“刺激适应”。
当一个人主动为某件事付出了努力并得到积极反馈的时候,他往往就不会产生所谓的审美疲劳,而会长时间继续做这件事。
所以,网红不光要给用户施加刺激(不论是愉悦感还是搞笑),最好还要引导你的用户主动做出努力,以得到“内部刺激”(比如经常被使用的抽奖换积分升级等)。
总之,你要做的,并不是给用户提供产品,而是刺激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