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工作手记

2022年的会议结束了,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10天。这可能是秘书生涯最后一次到北京了。

下周一,就要去心得部门报道了。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完全未知的岗位,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此时此刻,在北京到海口的航班上,可以不受打扰地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做一个总体思考。分为2个部分:归纳过去的经验,有哪些值得继续坚持的好习惯;思考未来的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

一、对过去6年的总结

我在秘书岗位工作了整整6年(2016年3月8日-2022年3月12日),翻看六年前的工作日记,字里行间,不仅有严重的自我怀疑,也经常性地忐忑不安。能否做好秘书工作,能否得到领导的认可,在当时都是悬在心里的大大问号。

此时此刻,在回望过去6年的秘书生涯,总结说,绝对是“双倍积分”。再具体一点,那就是“2倍的压力,4倍的收获。”

(一)作对了什么

复盘过去六年,我觉得自己应该是做对了几件事:

一是文字能力。回忆刚当秘书的时候,领导的稿件其实是不交给我写的,因为水平差。后来,自己也下决心,要突破文笔这一关。于是从2016年起,坚持每周写2篇文章,到现在,已经突破了30万字。在写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对文字的拿捏越来越得心应手,心里想的,就一定能用笔表达出来。到现在,提到写东西,不仅不害怕了,反而有了一点点兴奋,因为又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后面这几年,起草过全国政协和省政协的提案,起草过领导的年度工作总结,起草过全国政协和海南省政协5年工作总结,也写过很多很多给省里的请示和报告。写作这一关算是基本过了。

二是清单思维。清单思维和档案系统,是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给我带来巨大收益的两个工具。把具体的工作清单化,就能避免很多问题。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团队其实就像一个航班机组。在航空公司中,飞行员不是只飞一架飞机;机组人员也不是长期固定的团队,为什么他们能持续输出高水平的服务,根源就在于清单。把每个人的工作标准化清单化,每天按照清单检查准备,防漏防呆。因此,过去六年,我自认为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办公室推动了清单系统,让大家犯错的概率持续降低。这项工具,也可能会伴随并帮助我的整个职业生涯。

三是档案系统。很多人不理解,个人还需要档案系统吗?当然是要的。作为对我帮助最大的2个工具之一,档案系统,承载着我第一天当秘书至今,所有的工作日记、日程安排、工作反思,以及写过的每一篇报告,经手的每一个文件,看过的每一篇好文等等,都纳入了自己的档案体系。利用这个档案系统,可以迅速帮我各种提供参考。而且,档案系统记录的越细致,记录的时间越长,系统的价值就越大。

四是与人沟通的能力。我曾是个无比内向的人,喜欢一个人吃饭,喜欢自己在家里读书。这几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有中央首长的秘书,有全国知名的企业家们,还接触过有很多单位的人。要迅速跟别人拉近关系,变成“自己人”,是需要磨练的,也是有方法的。这期间,除了自己体悟,我还买过好几本讲人际关系的书,收获颇多。在对外关系上,工作得到过领导的多次表扬和认可。

五是协调能力。我曾是个很孤傲的人,看不上很多人和事。自己融入办公室的小团队的时候,其实一开始是比较难的。和部门领导的沟通磨合,和办公室其他同事的沟通磨合,包括后来和BOSS的沟通磨合,其实本质都是“沟通”。通过交流、妥协等等,迅速找到一件事(或者一个团队)的最大公约数,就是沟通协调的意义所在。

六是刻苦的能力。在我看来,刻苦绝对是一种很重要的职场能力。“努力到无能为力”,绝不是一句简单的鸡汤,而是现实中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法宝。这六年,每次接手一项新工作,都告诉自己,刻苦努力的态度比一开始的能力起点重要的多,“能力不够态度补齐”。一个人的能力只能慢慢提高,但刻苦的态度却是可以立竿见影的。当能力后期慢慢提高,多出来的那点“态度”就成了自己职场的“比较优势”。

七是思考能力。并不是说以前不思考,而是以前没有针对“如何思考”的思考。当学会思考该如何“思考”的时候,感觉打开了一扇大门——尤其是刻意训练自己直达事物的本质的思考能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一件事情,无论多么繁复,起本质都是一条或者几条最简单的原理在起作用,这些简单的原理,就是“底层逻辑”。找到矛盾的“底层逻辑”,就能够牢牢把握事物的本质。而如果能经常跳出矛盾看矛盾,就能够掌握矛盾的来龙去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矛盾的解决之道也就呼之欲出。这方面的能力,还需要重力培养和刻意练习。


(二)做错了什么

对与错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有值得褒奖的方面,就一定有值得反思的方面。

过去六年,自己也做错了不少事。

一是缺乏对自己的成长路径的一以贯之的执行。过去几年,我做过很多次深刻的反思,每次都会逐条梳理出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遗憾的是,这些办法都没有绝对执行。比如说,自己不愿意社交,4年前就制订了“每周请人吃一次饭”这一条,但除了一开始几次,都没有执行下去;比如,体重控制不到位,就总体出“到***时间,要减重***今”,但每次稍微有点阶段性成果,就马上放松警惕,体重多次反复出现。

二是缺乏对行政工作的系统思考。在办公室的最后2年,我担任办公室主任,但其实,还是一个秘书PLUS版。缺少对公司公文、制度、保密、印章、档案等工作的系统思考和不断优化。虽然完成了档案信息系统,也努力在推印章的电子化,但仍然是贴膏药式的,缓解了疼痛,但无法直达病灶,这是我的最大遗憾。

三是没做好对部门同伴的帮助成长。长期来,对于自己的伙伴们,关怀有余,但是严厉不足;精神鼓励有余,但是具体的培养措施不足;有时候因为事情着急,来不及慢慢指导,就自己做了;有时候因为自己做更顺手,就没有把事情妥善安排出去;或者有时候虽然布置了,但没有有效跟踪,导致伙伴们的成长平台受到了很大的压缩。这也是我在管理能力上存在的巨大问题的表象之一。


二、对未来工作的思考

人事工作是我的认知盲区。但是,基于过往的工作经历,我也是满怀信心可以做好的。

什么是人事工作?什么是好的人事工作?基于这两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人事工作的本质,就是“找到对的人,挪开错的人;激发能激发的人,淘汰该淘汰的人。”而所谓的制度、打卡考勤、激励办法等,都是对这四条的延展。因此,人事不能叫人事管理,而应该叫潜能激发。把握了本质,就可以定义下一个问题:

什么是好的人事工作。

一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因此,人事工作不是简单的“执行领导的指令”“发工资”,而是要到一线去、到最基层去、到群众中去,通过调查研究,掌人事公做的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掌握矛盾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多走多问多听,自下而上的收集,而非自上而下的管理。

二是“点燃梦想”。人需要点燃,不需要管理。因此,人事工作的重点,绝不在于条条框框并呆板执行。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在于让大家统一于一个思想。这一个思想是什么?就是“水大鱼大”“水深鱼多”。把员工和企业组成“命运共同体”。那就需要经常向员工宣贯企业的经营目标,让每个人都铭记于心;需要宣贯企业文化,让大家在同一文化的滋养下自我成长;需要了解大家自我实现的需求,把企业真正打造成每个人干事创业的平台。

三是“温暖人心”。我们经常听到吐槽,“人事不干人事”。人事工作,应该是企业中最“坚硬”却最“温柔”的一个模块。坚硬之处,需要大原则,需要“讲规矩”;温柔之处,需要“小确幸”,需要“有温度”。如何提高这个温度?就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人。如何发自内心,就是找到自己的“同理心”;如何“尊重人”,就是在没一件小事上体现尊重和关怀。这一点值得深入思考。

四是“奖惩有章”。好的组织,一定是奖罚有章,对迅速兑现。我们总吐槽国有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但民企又何尝不是。问题不在于是不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而在于“好”和“坏”的标准,“多”和“少”的标准是否清晰。类似公司的“六定”。但我觉得,“六定”仅仅应该是奖惩制度的下线,而不应该是全部。人事工作的核心,是梳理每个岗位的当前价值、目标价知和最高价值。当前价值,就是我们的现状。比如,一个前台,当前价值就是传递文件、来访登记、接打电话。拿他的目标价知是什么,就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状态,比如,如何做到电话不漏接,如何做到接待更有礼貌。岗位的最高价值是什么?我认为,岗位的最高价值一定是超越了员工想象力之外的。比如,还是那个前台,她的最高价值就是,她可以去世界一流的公司去当前台。这个前台需要什么素质要求呢?是不是要四国语言、是不是要熟练办公软件,是不是要学习空姐的礼仪标准,等等,我认为,每个岗位都有一个“最高价值”。找到最高价值,是点燃这个岗位员工的有效途径之一。

还有20分钟,就要抵达海口了。想到哪写到哪,把这些年自己的收获、困惑以及新的岗位的思考,做了一个并不算系统的梳理。正如过往的收获——能力不够态度补。我会严格执行,在过渡期,靠勤奋和努力弥补专业的确实;靠多复盘和多反思,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争取几年以后,自己能够像今天一样无愧于心,写下:“我把这个工作做到了极致”这句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秘书工作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