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4日教育日记

    今日继续阅读《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之28~——伴着面孔的“经典书”。信中以四位老师的课为例,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交集点”为理论依据,引发了我们对经典书籍的认知和理解。

      一、经典书籍PK时尚书籍。

    1、观点:

    经典书籍:我们虽然明白其重要性,但就像面对一个总是穿着中山装,板着面孔的长者一样只能敬而远之,虽然知道他说的有道理,但实在是没有气味,何况说的也太晦涩了,往往堵了一大半儿,脑海里不知所云。

      时尚书籍:“资讯”,“时尚”,“休闲”,“心灵鸡汤”,“通俗”之类的书籍,仿佛一个个帅哥靓妹赏心悦目,沁人心脾,太给力了。

2、比喻:

    如果经典书是原汁的蜂王浆,那么时尚书籍就是堆水的蜂蜜水,阅读时尚书籍,犹如儿童在沙滩上休闲的涂鸦,阅读经典书籍犹如雕刻家在花岗岩上精雕细刻,沙滩上的涂鸦风吹水果就烟消云散,而经过斧头刻刀,精雕出的雕塑却历久弥新。

3、感受:

    当岁月的风拂去喧嚣的浮尘后,裸露出来的书籍,永远镌刻着两个字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一起,不仅不会过时,反而是历久弥新。刺激的阅读力不高才是不争的事实。

      在读书方面作为老师,本应该成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运动员,而实际上大多数还停留在业余水平的阶段,不论是教育现状还是我们自己都是太注重了鱼而忽视了渔,导致我们只能拥有在小溪边垂钓小鱼的闲情逸致,而丧失了剑指远洋捕获鲸鱼的魄力和智慧。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品尝了原浆发酵的茅台酒,你就再也喝不下勾兑的高粱酒,穿越了经典的书籍后也不能忍受时下众多畅销书的浅白,你将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许多平时看上去深奥的书籍,你会一眼洞穿真面目,更为关键的是,你将拥有侠客背上那一剑封喉的宝剑,而不是倒是手中来回晃荡的浮尘。

    对教师来说,《给教师的建议》永远是不修的经典书籍,永远应该成为所有老师的必读书目,虽然很多人失之晦涩,误认为过时。

二、《给教师的建议》中第8,11,12条关于“交集点”的描述:

    “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引发求知的愿望。”

    “有经验的老师特别重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其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儿,这些点儿实质上就是因果关系,即知识的基础”。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图,交际点是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是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往往是课程最有价值的地方,他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而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描述,交集点描述可以描述为:(1)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之处,(2)教材中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关键点,(3), 教材中的信息似乎互相冲突的地方,(4)是教材中与学生原有经验产生冲突或落差的地方。

  三、让“板着面孔”的经典书籍变得和蔼可亲。

    其实板着面孔的不仅仅是经典书籍,而且还有一个冷冰冰的词——执行力。行李的背后是理解力,是热情,是态度,是觉悟。

    经典书籍不会因为我们的抗议抱怨,反对甚至躲避,而变得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只是历史一再证明一批批抗议者,抱怨者反对者,会随着岁月轮回而烟消云散,而经典书籍依然静静的停留在那儿,接受后来者的膜拜。

    四、我的收获。

    本学期跟随冯美娣老师学习《给教师的建议》,深度阅读了这本书,从教育学循环理论、两套大纲理论、读写自动化、交集点、最近发展区、智育、注意力、劳动与道德、教师的专业发展、思维课、课的结构、家校合作等。刷新了我的很多认识,虽然大多数知识至今仍是模糊的,但是,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我已经在悄悄地改变了,比如我在讲英语的阅读理解的时候,我不再是停留在把英语翻译成汉语,而是学会引导学生思考去整体感受整篇文章,注意问题的思考和自觉去寻找答案依据,尤其是是阅读理解的D篇,是五个句子还原在文章中,是难点,我试着让学生自己去翻译五个句子,然后去文章中找各个空缺处的前后因果关系,在这种讲解过程中,学生们慢慢地不再惧怕这个题型,也逐步探索到了解题的方法。《给教师的建议》是经典之作,时间和实践终会证明它的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年6月24日教育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