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易客志的第26篇原创分享
国画大师齐白石,年少时,由于家境贫寒,16岁便跟着师傅学习雕花木工,后来,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动手,对雕花这活到展现出一些天赋,雕出的作品,颇受大家欢迎。在齐白石20岁时,发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这是一套非常经典的国画教科书。但由于是别人的,且这套画谱十分稀少珍贵,所以很难得到。
那齐白石是怎么做的呢?也许我们很难想象!
齐白石先生先把画谱借来,然后用描红的方式将这套画谱描到薄纸上,就光描红这一步就用了半年之多,足足描红了16册,然后才把画谱归还,而后,齐白石用这套描红的画谱来雕刻木雕,反复临摹,足足雕刻了5年,这才练就了国画大师的功底。
发现一本画谱,抄下来用了半年时间,然后又用几年时间反复临摹、练习,这可能是在信息匮乏时代一个学者所持有的态度。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鲜有人能做到这些。
一部智能手机,一个iPad,一台电脑,就能让人把时间割得七零八碎。我们大多数人也总是在追求速成、干货,时间极致管理,却忽略了专注和耐心的力量。
齐白石学画的这段成长经历,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便是:
专注在一个领域,就要保持足够耐心,且发展到极致。
采铜也曾在《精进》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专注于一个领域走到最后。
01 专注于一个领域,且走到最后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
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在浏览了很多热门答案后,我发现那些混得不错的人,大多有这么一个特点:
在自己喜欢或是擅长的领域深耕多年。
反而那些以过来人的身份给读者前车之鉴的人,很多都是频繁的更换行业,更换职业,换着换着就麻木了,换着换着就屈服了。
小的时候,观察身边的那些大人,发现有两种比较极端。
一种是,那些自身没有什么手艺,靠做一点小生意谋生的人,今天,他可能在卖鞋,过段时间在卖土特产,再过段时间,又换了水果,每次见他,总是换了一个品种在卖;还有一种是,上小学,你看他在做批发生意,大学毕业后回来,他还做批发生意,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门面倒是扩增了几间。
那时,我就想,个人成功其实也很简单嘛,围绕一件事持续做下去,总会有比别人更多的收获。
这方面,《阿甘正传》的阿甘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
阿甘小时候,因智商低而不被公立学校收取,在母亲的极力努力下,最终进入了学校,但由于智商问题,老是遭受同学欺负,每当阿甘被欺负时,青梅竹马的珍妮总是让阿甘做一件事——run(跑)。
就这样,阿甘,跑出了全美橄榄球巨星,并且收到了美国总统的接见;
跑出了敌人的埋伏圈,并且救出了队伍的队友;
跑出了城市名人,并且带动无数运动达人一起跑。
在阿甘眼中,他就只是想跑,并且一直在跑下去。没有太多杂念,只是单纯着跑着。
阿甘,看似愚笨,一根筋,但正是这个品质,让他不管做什么,反而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不管是跑,还是捕虾,还是组装枪械,还是打乒乓球,还是对待珍妮的感情……
在《精进》中,采铜就这个现象做了一个描述:
「 有时候,我们能看到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的人,因为没什么其他选择,一旦抓住一个机会,就猛扎进去,坚定不移,最后反而做出了一番事业;
而那些先天条件不错的人,可以有很多选择,却因为选择太多而迷茫,始终无法对一件事做到极致,最后反而一事无成。」
读过之后,深感认同。
当然,这时可能有人会问,其实我也知道要专注在一个领域深耕下去,但是我不知道专注在哪一个领域怎么办?
对此,我想借用一个哈弗商学院的访谈来回答这个问题。
乔治莫舍在年近七十岁古稀之年接受了曾经的毕业母校哈弗大学的访谈,在被问及给年轻人的一些职业建议时,莫舍把他毕生的经验总结为一句话: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
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
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
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
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只有专注在自身优势上,才能加倍放大成果。
02 保持足够的耐心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耐心正变得越来越珍贵。
某种程度上来讲,耐心和专注是一体化的。
越有耐心,就越专注,越专注,就越有耐心。
相反,越没有耐心,就可能越不能专注,越不能专注,就越难有耐心。
在《阿甘正传》中,阿甘做的很多事情,都很好的阐述了这种关系。
不过,在另一部电影中《肖申克的救赎》,则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被人冤枉入狱的银行家安迪,有着对自由的极度渴望,安迪花了20年时间,用一把美工小锤凿出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
每当看到这里时,总会眼里泛花,敬佩安迪这份耐心与坚持。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有多大耐心,他成功的几率就有多大,相反,没有耐心的人,可能会一事无成。
不仅故事中是如此,现实也是如此。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周边的人,有太多的人急功近利,追求速成和干货,正如知乎上一个问题:
今年二十三岁,如何在二十六岁挣到100万。
我知道,想要快速看到成果,是一个正常人的本能反应。
不过,为什么这个世界会存在着二八定律呢,这个问题,也许真的应该好好想想。
所谓耐心,本质上,是对时间的投入。
而时间的投入,做不得半分假,一小时就是一小时,一分就是一分,一秒就是一秒。
在保持耐心的成长路上,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敌人:「怕麻烦」。
下雨天,怕麻烦,原本约定好的健身计划也就泡汤了;
本想自己做饭吃,但怕麻烦,最后索性点起了外卖;
外出旅游,本想整个家都带上,但怕麻烦,最后发现什么都需要买;
……
「怕麻烦」的心理,我自己也深受其害,记得在读书时代,每门科目的错题集都有准备,可最后一学期到头来,只有前面几页有内容,后面全是空白,每当有错题需要记得时候,内心的第一反应,总是嫌麻烦。
归其原因,怕麻烦背后的本质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懒,第二是缺乏做事的耐心。
懒,自不必说,勤快的人,在哪都是香饽饽。
缺乏耐心,却是做成一件事情的大忌。尽管是一件很小的事,纵观历史上那些经典作品,往往都是花费数十载完成的,甚至,有点至死都还没完成。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
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到死都只写完前80回。
采铜也曾在他的微信文章里说:其实我也想用十年时间来完成一部作品,而不是3年,但我也要过日子。
所以,对自己,对他人,对事情,请保持足够的耐心,因为时间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勤奋的人。
03 发展到极致
我们身边都有这么一种先生——差不多先生。
那个项目,进展的怎么样了?——“差不多了”;
这件事情,完成的怎么样了?——“差不多了”;
你到哪里了?——“差不多快到了”
「差不多」似乎已经成了我们一个口头禅,什么事情上都追求差不多就行了。
一个人重复说的或听的话多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身行为判断。
正如,跟一个人相处久了,他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就影响了你;
谎言也是如此,说得人多了,也就成真了。
事实上,「差不多」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事情浅尝而止的做事态度,我们时常听到有人说:
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么认真呢?
“老板又不给你多加钱,这么卖力干嘛呢”。
“认真你就输了”。
其实,把眼光拉长远来看,这种认知是一种非常短视的眼光。当下,你可能多付出了一些,在未来某个时刻,也许会加倍的收获回来,可惜短视的人看不见这一步。
而这恰恰也是受差不多的心态所影响。
那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正如标题所言,发展到极致。什么是极致?
对神圣的不满。
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曾采访了著名画家尤勇,就问:你从小就学画,你是不是特别喜欢画画啊?
尤勇说,倒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我每天都意识到自己画得不够好,有很多在技法上要解决的问题。这才是我一直画下去的原因。
尤勇还说,我们这一行,有一个词,叫“神圣的不满”。这才是所有手艺人往前不断精进的根本原因。
在自己所专研的领域,始终保持着“神圣的不满”,这就是发展到极致的最佳态度。
我个人也曾把这一条当作自己写下去的动力,不是我喜欢写,而是我对我写的东西不满,所以,才更要写下去,而且要始终保持这种不满的态度,驱使不断精进,发展到极致。
胡适也曾表示:要不苟且,一丝一毫不草率不苟且的工作习惯。
写在最后的话
关于专注,其实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巴菲特的父亲曾让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写下对自己成功影响最大的要素是什么,两人不约而同的写下了:Focus(专注)。
观察身边那些厉害的人,大多都有这种能力,保持对事情的专注。
在成长路上,不仅要对做事保持专注,还要对自己的优势和擅长领域保持专注。有时,我特别希望我们能有阿甘那种精神,我就只是想跑,并且一直在跑下去。
专注一个领域,且要走到最后。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如果安迪没有那份沉着的20年的耐心,他不可能花费20年时间挖掘出这条通往自由的隧道。
耐心,也是对时间的投入,时间不会亏待任何一个愿意在时间上花费时间的人。
最后,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发展到极致,保持永远对“神圣的不满”态度,不要做“差不多先生”。
共勉。
END
参阅资料:
《精进》,作者采铜;
电影《阿甘正传》;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罗胖60秒:什么叫神圣的不满。
相关阅读
刘润:写作24年,从5块到6000万的三条终极写作武器
如何进行刻意练习?3000字给你说清楚
当我们在谈思考的时候,到底在谈什么?
重读巴菲特:比活到100岁更重要的是这3 件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练习,我们可以选择练习的心态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