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我们需要学习和探索的有很多---<生活十讲>读书笔记(一)

图片发自App

      此书依然是可一看再看,也可放在床头随便翻翻,确认是会给你生活里的力量的。

  <生活十讲>是蒋勋的代表作,是他文学系列的经典作品。

    此书起源:上世纪九零年代,作者主持电台“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每周一次,大约一小时,谈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一做就是十年,得过金钟奖,后因故中止。直到2008年。有朋友谈到保留的一套录音,询问文字整理可能,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作者当时在大学美术系任教,但是不觉得广义的“文化”应该局限在狭窄的艺术范围。相反的,社会里许多与人的生活有关的想象,常常比艺术更能反映出文化的本质。

  文化往往不是呈现在上层的文化礼教中,却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中。

    作者把一星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做话题,也许与衣食住行有关,也许是从一个谋杀案件里看到的伦理或爱情关系,也许是价值体系里不容易觉察的保守性与坠落性………

  虽本书出版时距离电台节目十年过去,但当年谈的事件现象,无论多么混杂浊乱,在一个崭新的世界,依然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我看到这本书时,依然出版后快十年。是朋友所送,我挑选书从不纠结。

  或许,你与每本书之间存在着一个磁场。当你每次光顾书店,从书架拿起一本书时,不经意的行为,能吸引你关注肯定有其对你来说别致的地方。你也说不清道不明是什么,只是拿了。打开来,并与书里的世界建立你们之间一个独特的连接。

    有一闺蜜,不小心瞥见我包里的一本书。(并不是生活十讲)随拿起来打开看,一看便欲罢不能。便说借与她看。看她看得挺起劲儿的,我便饶有趣味地问:怎样?有什么感受?来吧。跟我们谈谈感触。这里的你我她三人都是看过此书的。

      闺蜜说话是有趣的且自带配音效果的人儿,特可爱。她说,第一页就吸引了我,完全就是说的我的故事嘛。作者很敢说犀利,但好像又就是她说的那么一回事。

    闺蜜也是爱看书之人,但看的大多数是与工作相关的书籍。在她的领域的专业性我从不置疑,是会在假期里自费报培训课程学习的人。虽是相同的行业但因体系不同,具体理念细节也大为不同。

    在短暂的出行里,只随身带个包,包包里都会必有至少一本书。在车上,困了就睡,关键是真的能睡着,醒了就看书,而且也还真的看得进去,会写读书笔记,也不因环境的吵闹就写不下去,也会聊天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

  但闺蜜的书,无一例外,都是教育相关的,所以,当她看到我的那本书时,便惊到了。原来还可以这样,完全有点颠覆之前的认知。

  我们笑笑说,那是你看得太少太专一,对别的知之不多。

    我认为知识之间都是相关联的,虽然有专业领域的不同,但除了工作需要进修以外的其他书籍,也还是需要广泛涉猎其他各个领域。就算完全不相关的知识体系,也有可能会作用于你的专业,也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用到大放异彩。就算实在用不到,用以丰富自己也未尝不可,真的不会是白白浪费时间。

  经典之为经典永流传,不为时间所动。别说这本<生活十讲>才二三十年光景,那些名著历经几百年却都经久不衰,依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本书的文章结构如图所示。全书共分为十讲。第一讲,新价值。第二讲,新官学。第三讲,新伦理。第四讲,新信仰。第五讲,谈物化。第六讲,创造力。第七讲,文学力。第八讲,爱与情。第九讲,情与欲。第十讲,新食代。

  只截取其中我觉得有话可说的部分谈谈我的认识理解,要想对全书有个深刻的认识思考,还得自己来。

    新价值部分,从文学中寻找人生的解答。

    作者在十三四岁,感觉到身体苦闷,却无法解答。便引发了深度思考,有了精神的向往和肉体的欲望冲突痛苦。不再痛苦里消沉,就在痛苦里生长。于是,自然找上了文学。虽然功课耽搁了不少,但是文学成了重要的解药。在解救的过程里造就了自信了自己,并对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有了一个更好的认识。

      在青春期里,我们各种各样的烦恼痛处,都会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会被无限放大。大家都各自有排解的方法。无论好坏,只要最后是度过去,便没事。但文学里真的是非常好的途径之一。

  那些历经岁月淬炼下来的东西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茫。我们身边不一定每事每刻情绪无法排解时都恰巧会有明理人守候在身旁接纳你的所以负面不良的反应,但文学书本里却可以做到。

    作者全书都在提醒着我们,用自己思考用另外一种角度去看待社会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当看众听众与我无关的无辜里。

  或许在学校的分数越高的人真的要特别小心,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作者对于那些圈养考试机器的学校是不屑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生活,我们需要学习和探索的有很多---<生活十讲>读书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