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

1.1传输线方程及其通解

下图为双导线的集总电路模型: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张图片

在一个微分段内(\bigtriangleup z),双导线可以等效集总电路模型。

\bigtriangleup z 的模型怎么来的?=>双导线的射频效应:

导体损耗(趋肤效应)——单位长度串联电阻R0
介质损耗(两根导线之间有介质,如空气)——单位长度并联电导G0
电感效应——单位长度串联电感L0
电容效应——单位长度并联电容C0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微分段上电压差和电流差满足: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2张图片

  令\bigtriangleup z ->0 ,则\bigtriangleup U->0,\bigtriangleup I->0,则有传输线方程(电报方程):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3张图片 

频域,设时间因子为,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4张图片,代入上式得频域电报方程: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5张图片

 上式中将第一个方程的两侧对z再求偏导数,方程右侧出现\frac{\partial I}{\partial z},将第二个方程带入;第二个方程同样如此(进行去耦合),得到频域波动方程: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6张图片  

 注:观察电报方程,可以看到方程为电压对位置的关系与电流对时间的关系的相互转化,电流对位置的关系与电压与时间的关系的相互转转化,高频时传输线上传递的是波

 解频域波动方程(二阶常微分齐次方程):

带入频域电报方程得:

 

 其中: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7张图片

传输线的传播常数:

通常设:

\alpha为衰减常数,\beta为相移常数。

无耗时,R_{0}->0,G_{0}->0,则: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8张图片

 Zc为常数,\gamma为虚数

 对于传输线的解:

下面理解一下物理意义,解中包含e^{\gamma z}e^{-\gamma z}。考虑时间因子e^{jwt},解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9张图片

wt-\beta z=常数(此时为等相位面),即:wt_{1}-\beta z_{1}=wt_{2}-\beta t_{2},表示t1时刻z1地点的场在t2时刻z2地点又出现了->波的特性,而且波速可以表示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0张图片

wt-\beta z=常数的两边对t求导,得到:

v_{p}=\frac{w}{\beta }> 0

同理,wt+\beta z=常数时,波速为:

v_{p}=-\frac{w}{\beta }< 0

因此,可以得到:

说明 e^{-j\beta z}表示沿正z方向以 v_{p}速度传输的波。通常称为入射波或正向波。

v_{p}反映了波的等相位面传播的速度,所以也称为波的相速度

同理,e^{j\beta z}表示沿负z方向以v_{p}传播的波。通常称之为反射波或反向波。

 结论:

:沿正z向传播但振幅衰减的波。

:沿负z向传播但振幅衰减的波

传输线上的电压是入射波和反射波电压之和:

 

传输线上的电流是入射波和反射波电流之和: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1张图片

 各参数物理意义:

Z_{c}的物理意义:

入射波电压与入射波电流之比。(令U0+=0或者U0-=0)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2张图片

 \alpha的物理意义:波振幅的衰减常数e^{-\alpha z}

\beta的物理意义:波相移常数e^{-j\beta z}

波长\lambda的定义:等相位面在一个周期内沿纵向移动的距离

z=v_{p}\cdot t=\frac{w}{\beta }\cdot t=\frac{2\pi }{T}\cdot w\cdot T\Rightarrow z=2\pi w

即:\lambda =\frac{2\pi }{\beta }

因此,相移因子可以写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3张图片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4张图片称为电长度,称为相移角度

因此,传播特性只与电长度有关

当电长度很短时,即频率很低(波长很长)或线长度很短,线上的波动性很弱。
把电长度长的传输线称为长线,反之为短线。

1.2  无耗传输线的特解

(特解是指在特定边界条件下,传输线上电压电流的解)

对于传输线,通常的边界条件有:终端条件(接负载)、源端条件和电源(接电源)、阻抗条件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5张图片

ZL:负载(Load)

Eg:电源(generator)

z:正方向

z':反方向

l:线的长度

1.终端边界条件

已知:,且为无耗传输线(\alpha=0)

带入通解: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6张图片

得到: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7张图片

 将上式带入通解中: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8张图片

坐标变换: 和 欧拉公式得到: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9张图片

 上式的矩阵形式: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20张图片

在源端时,z’=l,此时矩阵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21张图片

其中: \theta =\beta z=\beta l=\frac{2\pi l}{\lambda },且可以看出,上述源端的电压电流和负载端的电压电流的关系

 注:已知源端电压电流,可求出线上任意一点的电压电流

 2.源端边界条件

 已知:

上式等号两侧的左端乘以矩阵的逆得到: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22张图片

 3.电源、阻抗条件

 已知:     注:目的是求出U0+和U0-

由基尔霍夫定律: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23张图片

由于:

把 z = 0 带入得到: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24张图片

 把I_{0}=(U_{0}^{+}-U_{0}^{-})/Z_{C}带入到U_{0}^{+}+U_{0}^{-}=E_{g}-I_{0}Z_{g }得到: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25张图片

 两边同除1+\frac{Z_{g}}{Z_{c}} :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26张图片

 其中,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27张图片为源端反射系数

 同理,考虑终端条件(z=l):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28张图片

解得: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29张图片

 移项得: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30张图片

 

其中,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31张图片为负载端反射系数

 由上述推导,可以解得: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32张图片

 将上式带入

 

得到特解: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33张图片

 下面讨论反射系数。

线上任一点往负载看去得反射系数定义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34张图片

注:为反射波电压除入射波电压

 其中:

为负载端的入射波电压

为负载端的反射波电压

进行坐标变换:

 因此:

 其中,为负载反射系数

于是,距离负载l 处的反射系数为

,且有:

=>无耗传输线上反射系数的模不变;反射系数的相位是2倍的\theta

注:反射系数为反射波和入射波之比,走的路径为两倍

引入反射系数概念后,电压、电流可表示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35张图片

电压驻波比(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VSWR):反映负载失配状态的一个量

定义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36张图片

 注:为线上电压最大值与电压最小值之比

无反射时,反射系数为0,

全反射时,反射系数为1,

驻波比不可能小于1,

反射系数小于等于1,因为反射波有损耗(无源)

 1.3 无耗传输线的阻抗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37张图片

线上任一点往负载看去的输入阻抗定义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38张图片

 则负载阻抗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39张图片

 由上式整理得到: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40张图片

将上式带入到: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41张图片

得到: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42张图片

 令  :

则: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43张图片

 因此,距离负载l处(z=0,z‘=l)的输入阻抗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44张图片       称为:传输线阻抗公式

 tan函数是以\pi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因此输入阻抗也是以\pi为周期

(\lambda =\frac{2\pi }{\beta })

因此: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45张图片     =>     半波长阻抗重复性

又因为:

 因此: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46张图片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47张图片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48张图片        1/4波长归一化阻抗倒置性

由上式: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49张图片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50张图片

 (??????)

1.4  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

1.4.1 行波状态

Z_{L}=Z_{C}时,代入\tau _{L}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51张图片

得: \tau _{L}=0

即匹配时,无反射波(行波状态):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52张图片

此时电压与电流同相

 在时域: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53张图片      -> 电压电流振幅沿传输线不变

               ->相位随线长增加而连续滞后

Z_{in}=Z_{c}\frac{1+\tau _{}}{1-\tau _{}}=Z_{c}=Z_{L}  ->阻抗沿线不变,等于特性阻抗

注:行波状态即传输线匹配状态,无反射,是传输系统追求的理想状态。

行波状态如下图: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54张图片

1.4.2 驻波状态(全反射)

一、短路线

负载端短路, Z_{L}=0代入\tau _{L}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55张图片

得到: \tau _{L}=-1

此时为全反射状态。

对于通解,全反射时  U_{0}^{-}=-U_{0}^{+}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56张图片

 因此: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57张图片

 此时,不是波,U和I与距离无关

在时域: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58张图片

由: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59张图片得到: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60张图片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61张图片: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62张图片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63张图片

 看上图,可以得到:

(a)电压电流随时间变化时具有固定的波腹、波节点;波腹波节交替出现,相差\pi /2

(b)电压与电流相位差90度

 (d)(e):

①短路线的输入阻抗为纯电抗:

当 l<\frac{\lambda }{4} 时,呈现感性电抗

当 \frac{\lambda }{4}<l<\frac{\lambda }{2} 时,呈现容性电抗

可以使用传输线这种特性来设计射频电路的电抗元件。

②特定长度的短路线会呈现谐振特性:

在当 l=\frac{\lambda }{4} 时,Z_{in}=\infty ,呈现并联谐振

在当 l=\frac{\lambda }{2} 时,Z_{in}=0, 呈现串联谐振

这种特性使得1/4波长或半波长短路线在射频电路中可以用作谐振器。

二、开路线

 负载端短路, Z_{L}=\infty代入\tau _{L}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64张图片

得到: \tau _{L}=1

此时为全反射状态。

对于通解,全反射时  U_{0}^{-}=U_{0}^{+}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65张图片

 因此: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66张图片

 注:根据阻抗的\lambda /4倒置性,开路可看作一段\lambda /4长的短路线,所以将短路线的驻波曲线沿传输线移动\lambda /4的距离便可得到开路线的驻波曲线。具体情况如下图直观表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67张图片

 三、电抗负载

 对于纯电抗负载 ,可得到: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68张图片,为全反射状态

同样可以把等效为一段长为的短路线,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69张图片

所以,将短路线的驻波曲线沿传输线移动 距离便可以得到端接电抗时驻波曲线。

 1.4.3 行驻波状态(部分反射)

 当传输线端接任意阻抗 时,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70张图片

 上式中前一部分为行波分量,后一部分为驻波分量。此时称为行驻波状态

 电压、电流振幅分布:

,即:

此处为电压振幅的最大值(波腹)

为电流振幅最小值(波节)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71张图片

 当,即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72张图片

此处为电压振幅的最小值(波节)

为电流振幅最大值(波腹)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73张图片

 下图为电压电流幅值示意图: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74张图片

 结论:

行驻波状态时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变化特点与驻波状态时类似。实际上,驻波状态是行驻波状态在 的极限状态。

 

(纯电阻负载)时,负载端为电压波节点。(极限情况为短路)
(纯电阻负载)时,负载端为电压波腹点。(极限情况为开路)
当负载为感性阻抗时,离开负载第一个出现的是电压波腹点、电流波节点。
当负载为容性阻抗时,离开负载第一个出现的是电压波节点、电流波腹点。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75张图片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76张图片

 在行驻波电压波腹点(也是电流波节点)有:(最大电压除以最小电流)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77张图片

 可以看出:在波腹点,阻抗为实数,且与特性阻抗成正比,比例系数为驻波比。

同理,在电压波节点(电流波腹点)有:

 在波节点,阻抗为实数,且与特性阻抗成正比,比例系数为驻波比的倒数。

1.5  无耗传输线的功率

无耗传输线上的输入功率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78张图片

 注意: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79张图片

无耗传输线上任一点的输入功率相同
输入功率等于入射波与反射波功率之差:

上述两点反映了能量守恒。

时,,线上没有反射波,称为匹配。
匹配时,负载吸收全部入射波功率。
匹配时,
时,,全反射。
当负载失配时,由于反射波带走功率,负载不能完全吸收入射波功率,形成回波损耗 (Return Loss),定义为
全匹配时,
全反射时,

由于不考虑损耗,无耗传输线上任一点的传输功率相同,可以取线上任意一点的电压和电流计算功率,不过最简单的是在电压腹点或节点处计算,因为该处的阻抗为纯电阻,电压、电流同相。

取电压波腹点,则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80张图片

取电流波腹点,则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81张图片

可见,在传输线耐压或所能承载的电流一定的条件下,驻波比越小,传输功率越大,因此,为了求得最大功率容量,传输线系统也总是希望工作在行波状态( ρ=1)。

下面讨论往源端看去的特性: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82张图片

源端电压: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83张图片      

向源端看去的反射系数: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84张图片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85张图片

 于是: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86张图片

源端输入功率: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87张图片

 上式为传输线功率方程。

当负载与源均匹配时(完全匹配),

则有: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88张图片,为源最大有用功率,负载也将吸收到最大功率

 当负载匹配时,\tau _{L}=0,\tau _{in}=0,源失配时,则有: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89张图片

 这说明在源端有部分功率反射,只有有用功率的一部分送到传输线中。

 下面讨论源最大功率输出的条件: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90张图片

 考虑: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91张图片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92张图片

为了获得最大功率,令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93张图片

得到: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94张图片

于是: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95张图片j即:,称为共轭匹配

这时源有最大功率输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96张图片

1.6 有耗传输线

 有耗传输线的解: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97张图片

 

 其中: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98张图片,与频率有关的函数。

越靠近源端,反射越小,所以足够长、损耗足够大的传输线对任何负载匹配。

相速为频率的函数,有耗传输线具有色散特性(即传播速度与频率有关)。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99张图片

当有小损耗时,,则: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00张图片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01张图片

所以: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02张图片

其中,分别表示导体损耗和介质损耗引起的衰减常数。
可见,小损耗时,特性阻抗和相移常数可以用无耗时的值近似。

衰减常数为导体衰减常数与介质衰减常数之和。

 下面讨论传输线效率:

由于传输线总存在一定的损耗,或者负载与传输线间未达到完全匹配,所以电源的功率不可能全部为负载所吸收,这就有传输效率的问题。

传输线效率定义: 负载吸收的功率与传输线上的输入功率之比,以η表示,即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03张图片

输入功率: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04张图片

 负载吸收的功率为: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05张图片

 则: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06张图片

可见,当反射系数\tau _{L}增加时,\eta减低;

\tau _{L}=0,得:

在有耗传输线上,驻波比\rho不是常数。假如\rho的变化不大,则仍可设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07张图片

得:

传输线理论--学习笔记_第10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