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帆信息联合创始人——王周健:大中型企业集成平台选型建议

得帆信息联合创始人——王周健:大中型企业集成平台选型建议_第1张图片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大中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需要快速响应外部市场变化,以保持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快速、准确的决策力,需要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作为支撑。所以跨企业、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联通、数据共享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企业的集成平台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企业实现数字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工具。

笔者历经众多500强等大型企业的集成咨询及落地项目,通过和这些企业的CIO沟通和讨论,了解到这些企业的选型过程及关注点,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出一些大中型企业在选型集成平台时的建议。

ESB or iPaaS?

企业集成平台当下主要有两种形态的产品,ESB和iPaaS,那么针对大中型企业选型时,到底选择哪种形态的产品较为合适呢?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来看,ESB与iPaaS都是集成技术,都能有效实现企业内部的应用系统集成联通,但两者还是存在区别的。

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更多定位在实现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属于5~10年前的主流集成技术,那时企业的集成场景主要是解决数据孤岛、内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问题;

iPaaS (Integration Platform as a Service),这里讲的iPaaS不仅是云平台,也指私有化部署到企业内部使用,是近些年出来的新型集成技术,我们讲技术的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业务需要而存在的,iPaaS平台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出现的,随着企业的业务不断发展,企业遇到的集成场景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例如:多工厂集成、海外集成、IoT设备集成、上下游供应链集成、合作伙伴集成、云上/云下集成等等,针对这些复杂的集成需求,新一代的iPaaS集成平台能更有效地满足。

得帆信息联合创始人——王周健:大中型企业集成平台选型建议_第2张图片

有了以上的初步介绍,相信大家能区别清楚ESB与iPaaS,因此大中型企业在选型集成平台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看:

➜ 如果当前定位只是做企业内部系统的互联互通,ESB和iPaaS产品都是能有效满足的;

➜ 如果考虑到企业未来业务发展带来的更复杂集成场景,例如多工厂集成、海外集成、上下游供应链集成、外部集成、云上/云下集成等等,建议选型iPaaS产品。

融合集成能力,覆盖企业集成全场景

基于上面的分析,建议CIO选型iPaaS产品,来满足企业当下及未来的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集成需求。但同时也需要考虑iPaaS产品是否具备多场景融合集成的能力,应包括应用集成、数据集成及外部集成的能力:

1、应用集成

可以满足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的需求,解决企业内部集成。

2、数据集成

可以满足企业百万/千万/亿级别的数据同步的需求,解决大数据量的集成。

3、外部集成

可以满足企业对外集成的需求,例如跨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集成、合作伙伴集成、海外集成、云上/云下等。

得帆信息联合创始人——王周健:大中型企业集成平台选型建议_第3张图片

对于更细节的iPaaS功能要求,例如多协议转换、连接器、服务编排、安全策略等等,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可以参考Gartner给出了iPaaS产品标准能力:

得帆信息联合创始人——王周健:大中型企业集成平台选型建议_第4张图片

高稳定性保障,有效支撑业务运转

集成平台对于业务部门来说可能是看不见摸不着,但绝对是IT团队的核心能力平台,上面承载着大量的业务集成接口,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影响面是非常大的,严重时会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转,所以对稳定性要求是非常高的。

CIO在选型iPaaS平台时,通过简单的交流或者POC是难以短时间内验证产品的稳定性的,因为POC测试和真实的业务场景有一定的差距,那么该如何验证产品的稳定性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以往的客户案例

是否已经做过大量的大中型企业,是否已经通过众多的大中型企业复杂场景验证;

2、参观其他企业

通过供应商带参观或者企业自身渠道了解其他企业的实际使用情况,在其他企业落地使用效果;

3、产品的技术架构

是否是采用主流技术架构,技术成熟度如何,是否能快速扩展;以及能否有效解决集中式架构带来的巨大风险等;

高可用的分布式架构,解决集中式带来的风险

前面讲到了集成平台作为企业的一个技术底座,承载着大量的业务集成接口,一旦出现问题(可能是软件出问题,也可能是硬件出问题),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极端情况下,会带来严重的业务中断,后果非常严重,同时给IT团队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那怎么能有效降低由于集中式架构带来的巨大风险呢?

建议在选型时尽量考虑分布式的架构,可以使用分布式多业务域来拆分接口部署,不同的业务域上承载不同业务类型的接口。

得帆信息联合创始人——王周健:大中型企业集成平台选型建议_第5张图片

例如,针对一个制造型企业,可以使用分布式多业务域架构来部署,拆分为生产业务域和办公业务域:

 生产域:承载ERP、MES、WMS等生产系统相关的集成接口,可以采用异地多活的高可用架构部署运行环境,保障7*24小时不间断的接口运行;

◆ 办公域:承载OA、企微等办公系统相关的集成接口,可以采用一般的多节点集群架构部署运行环境,提供一般的高可用即可;

 生产域和办公域之间互不影响,集成接口单独运行,不会因为办公域出问题,影响到生产域接口运行,有效降低相互之间影响带来的风险。

采用分布式的架构,把企业的系统集成拆分成不同的业务域单独运行,各业务域之间互不影响,不会因为某个业务域接口出问题影响到其他业务域,能有效降低集中式架构带来的巨大风险。

供应商的服务能力

通过和众多CIO沟通和讨论了解到,企业在选型集成平台时,远不止就购买个产品,然后企业自身使用这么简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需要考虑,就是供应商的咨询和服务能力,原因如下:

不同于国外企业大部分是使用标准化的SaaS或云端系统,国内企业的系统现状各式各样、非常复杂:

❖ 可能有十多年前的老旧系统(可能找不到供应商了,企业自身也搞不清楚)

❖ 有外采的产品套件(可能每个套件使用的技术手段都不相同)

❖ 有自研的系统(可能依赖于技术人员能力,系统质量有高有低,可能会出现技术问题)

❖ 有云端SaaS系统(可能对安全性及访问的并发量有严格的要求)

企业集成现状可能非常复杂,各类系统技术不统一、标准不统一,企业自身也完全搞不清楚集成情况,所以需要借助供应商的咨询和服务能力,带领企业IT团队一起去梳理复杂的现状,制定有效的制度和规范来约束后续的集成:

需要供应商梳理现有的各类复杂集成现状,理清楚企业的集成关系和集成痛点问题;

需要供应商制定现状痛点的集成解决方案,而且尽可能不涉及原有系统的改造;

制定行之有效的集成管理制度,把系统集成的话语权提升,形成需求提报、接口上线、接口下线、接口变更、接口退役等一系列的管控流程和制度,实现集成的有效管理;

制定标准化的集成规范,有效约束后续其他系统接入时,按照规范执行,做到集成有序、可控、不紊乱;

只有以上的内容都有效落地和执行,才能规范化指导企业的系统集成标准化、自主化。

用户体验+自助式学习,打造自主掌控的平台

当然在选型集成平台产品时,还可以在重点考虑产品的用户体验,这是为了更好地让IT团队自主使用、掌控平台、提升效率,建议主要考虑如下几点:

✅ 一站式的操作体验:API接口从设计、开发、测试、发布、运维、监控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都是在一个平台中完成,不需要跨多个地方操作;

✅ 零/低代码的API开发:通过零/低代码的配置化方式完成API接口开发,不需要编写很多代码,整体提升开发效率;

✅ 可视化的API编排:通过在界面上可视化拖拉拽的方式完成API的编排过程,整体过程非常直观;

✅ 完善的日志跟踪:记录完善的接口调用日志,每个步骤都详细记录输入/输出日志数据,方便排查错误,提升运维效率;

✅ 自助式的学习:最好能提供自助式的学习材料,例如完善的产品文档,丰富的学习视频等等。

总之,企业在选择集成平台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有用的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企业集成,数据集成,低代码选型评估,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