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剖玉的时候需要顺应玉的天然曲线去剖,才能把玉完整地剖切出来;长弯了的树木,需要取直才有用途;地势凹陷的话水就会填满它;衣服破败了就需要重新做一件;手中有空间了,就可以去拿更多的东西;拥有的东西多了,就会产生不知道先用哪一件才好的迷惑。

所以圣明的管理者懂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要达到一个最佳的标准就好,把这个标准作为天下人的典范。(不是去搞很多繁杂的模式,让天下人无所适从)

不是为了在天下人面前展现自己个人看法(让天下人羡慕佩服自己),所以就能看清楚天下人到底需要什么,明。不固执的认为自己才是对的正确的(强迫天下人跟自己一样),那么天下人就可以彰显他们正确的主张。不自己损害自己的事业,事业就会顺利完成,成功。不过分的爱惜自己的身体,名誉,自己的身体名誉反而更长久。

因为不跟天下人争夺利益,所以天下人也没有机会跟领导人争夺利益。古人常说的根据玉的纹理来剖切,就能完整地把玉剖切出来。(顺应天下人的意愿来治理天下,天下就很完整,没有天下人来分裂天下)这句话怎么可能是没有根据的空言呢?只要圣明的领导者言行一致,顾全大局,以天下的利益为利益,全天下人就会汇集到他的身边。拥护他为天下的共主。

这一章老子通过当时的生产技能和地理形态变化以及人的工作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对比来说明顺应天道自然,物性,和人心的正确性。正确就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国家的团结稳定等各方面的效果。

他先说在剖解玉石的“曲而全”。全,就是完整地一块玉石,后来表示完整,全面,没有残缺和漏洞。我们知道玉石是纯粹的石头,它是包涵在石头当中的,没什么规则的形状,弯弯曲曲的,凹凸不平的,人类要想把玉石从石头中全部剖解出来,就必须按照玉石本来的弯曲的边界来剖解,这样才可以把玉石完整地从石头中剖解出来,不造成遗漏和浪费,因为玉很珍贵。所以要全,就必须曲娶,不能直取。

至于木材,如果不够笔直,就叫做枉。弯曲的木材没法符合生活需要,就没法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得用墨线取直,然后再用刀锯来取直木头,才能用这些取直的木材来制造生活用品。比如做台,做家具。还要造车等。所以叫做“枉则直”。

地面凹陷,叫做洼的,周围的水就会往低处流,汇集到洼地里,最后会填满它,人们用洼地来取水,就是利用水往低处流的特性。叫做“洼则盈”,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水库蓄水的原理。

然后生活用品破旧了,人们不得不重新制作,如果不破旧,就是敝,那么也不会去制作新的东西,因为旧的还能用。后来我们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所“敝则新”。

我们要想拿东西,手上必须是空的,少的,我们的手才能去拿更多的东西,才会得到。否则,手里满满的,就不可能拿,就得不了。所以说“少则得”。

我们拥有很多,比如有一百件衬衫,每当出门,我们就会想穿哪一件才好呢?这就是疑惑,如果只有一件,就不会有这种疑惑了。这叫“多则惑”。

由以上的生产生活自然的状态,老子总结提升到治理天下的原理上来,就得出了要简单,不要复杂,要顺应天下而不要突出个人的自作聪明,要顺应民意,要诚心诚意。这些管理天下的措施其实就像把石头中的玉石完整地剖切出来一样。管理天下,当然也想全天下的人都支持拥护管理者,那管理者只要能够保全天下人的利益完整,天下人自然会汇集到管理者的身边,接受他的管理。其实后来孟子的主张“保民而王”就是从老子的本章的观点里发展出来的。所以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一章我们就解读到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解(第二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