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华为教育业务线的会议上,广东负责人反复讲到他们企业内部的“三板斧”。实际内容并不高深,也不难理解,尤其是对于多年的销售来说,甚至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不就是那一套吗?但该负责人反复强调的就是团队从上到下执行三板斧,并且不断卷积资源调动资源,最后完成各种项目与挑战。
“三板斧”就是华为内部的一种方法论,经过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
今年以来,在公众号也好,在星球也好,线下线下的学习中,看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分享和实用的经验、课程。
学到的同时偶尔也会有点小傲娇——“咦这点其实我很早的时候有想到呀”又或者“呀这个我之前是知道的”,包括前段时间看《学习高手》一书的时候, 会发现有好多方法是自己一直在用的。
傲娇过后开始反思自己,如果我没有看到他人的总结和归纳,让我自己将经验提炼成模型,是否可以做到?答案是不行的。
我所有的“方法”均是一种体验式的、碎片化的个人体验而已,别说是帮助他人,在没有梳理的情况下,一遇到迷茫的时候,可能连自己都不能调用这套经验。
我与学习高手的区别并不在于某个点上是不是想到了,而在于,他们能进一步提炼总结方法帮助自己一步步提高效率,能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并进行下一步实践。
为什么要沉淀自己的方法论?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
1、提炼方法的过程是将经验具象化的过程,含糊的想法和经验会变得更清晰。
2、经过验证的方法论是可复制的、高效的行为指南。
3、在总结——反馈——总结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认知,方法论模型能形成自己可迁移的能力,是搭建个人思维模型和成长体系的阶梯。
如何沉淀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1、先确认方向,借用5W1H模型,利用文字和思维导图输出。
搭好框架,不同的事物模型做标签分类。比如职场能力成长,就可以先分类为目标管理、效率管理、个人情绪管理、沟通等等,再依次往下追问WHY、WHAT、HOW等。
从想要学习的方向基础概念入手,有一个可以借鉴参考的地方,就是书籍目录。通过观察各类书籍会发现目录、提纲,就是一个框架,尤其是实用性比较强或工具书。
2、想要学习的方向可以先从相关的专业书籍入手,带着第1步中的问题做好读书笔记。
有意识地填充框架需要我们提前做好思考,效果会比单纯看书好得多。阅读这点我还做得不太好,目前还处于记随笔的状态。最近在尝试将相关类型的书籍随笔做一个合集提炼。
3、向他人学习(某个领域比自己牛的人),有意识地将他人身上的经验纳入相关的框架。
可以观察模仿学习,也可以主动提问,但是,如果是基础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先查先看,基础问题理解了再向他人求教,才能真正学习效果最大化。
互联网非常发达,很多基础的知识一搜索就有结果,将有效人脉资源消耗在基础问题上是一种浪费。另外,问题一定是自己要思考过的,不要丢一个宽泛而大的问题给对方。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是在不断改进当中。
4、留心身边真实的人和事,看书或学习的过程中,尝试将学习内容中的案例替换成自己身边的案例,加强记忆同时有利于实战应用,自己提炼总结经验并归入框架中。
这点有时我能做得很好,但有时并不能很及时进行联想,还需要进行刻意的练习。
5、定期对工作及难点进行复盘,通过实践反馈对照后再进行修改,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
所谓的方法论一定是需要经过实践的,而不是头脑空想。
方法有两种 ,有一类是本身在实践中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一类则是通过学习他人或书本获得的“第三方”经验。
有时我也学了许多“第三方”经验,结果发现一回到现实中,还是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碰各种各样的壁,甚至可能压根没有想起来要用这些方法、不会用这些方法,比如在看《非暴力沟通》后,发现自己在沟通时其实并不能很好地运用。
这时就需要进行预演和复盘(包括去做书中的一些练习)。预演和复盘能帮我们一步步缩短实践与学习的差距。
以上是我目前能想到的一些方法,在做的过程中又发现,做作业也是一种沉淀方法论的办法。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起许多思考,通过文字把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比脑子里东想一点西想一点,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