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怒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孔子55岁开始流亡,子路开始跟随。子路小孔子9岁,时年46岁。
子路勇武,嫉恶如仇,之于孔子,相当于流亡期间的司机兼保镖。
卫国是孔子罪鲁国三桓之后开始流亡的第一个国家。流亡期间反复入卫出卫四次,可谓孔子福地。
孔子为何第一站去卫国?
先是近,在鲁西,与鲁紧邻。除了地缘之故,多是因为子路。
时子路的连襟,即妻子的姐妹夫弥子暇为卫国权臣。
弥子暇为权臣,只是名声不太好,但多也是听多了子路说得老师如何了得,就想让孔子之才为自己所用,于是就请子路领孔子入卫。
此时的孔子虽然已经55岁,用孔子自己后来总结的话说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但那是后来总结,就其55岁时的真实心境还是有点心高气傲。
于是虽然到了卫国,也找了一个名声好的贤大夫颜浊邹,住到其家里。
卫国国君也待他不薄,给了俸禄,活着是没问题了,只是被供着,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可做。
弥子暇让子路带话给孔子,如能住到自己家里,帮助自己,就可以帮孔子做到卫国上卿,俸禄不仅更多,而且还有机会参与治国理政的事宜。
孔子不愿,说“凡事都有命”。

其实此时,卫国的朝堂已经是纷争险恶之地。
卫国国君卫灵公基本已经是退居二线的状态。
朝堂之事多是卫灵公的宠妃南子处置。南子也安置了自己很多亲信。
但卫灵公还有太子蒯聩,也有自己的势力。
两派势力明争暗斗,不亦乐乎。
一时间朝堂之上,危机四伏。
好在卫灵公虽然退居二线,但还没有糊涂到把自己倚重的三位重臣任由南子或太子换掉。
这三位重臣是:仲叔圉主持外交,祝鮀主管祭祀,王孙贾治理军队。

在此情境之下,孔子先后离开又回来。
之所以如此,经过之后,孔子才明白,外面的世界既不精彩,更是无奈,无奈到如丧家之犬,穷困到只能抚琴。
以至于颜回因之营养不良而早逝,孔子呼“天杀乎”,但没饭吃应是占了主要因素。
虽然孔子后论“坦荡自如,弦歌不缀”,那就分怎么看了。
但孔子回到卫国之后的人物关系基本格局依然,且越来越有激化趋势。
上有卫灵公,宠妃南子,太子蒯聩,权臣弥子暇,重臣仲叔圉、祝鮀、王孙贾。
还有客串的孔悝、孔悝之母,还有子路与弥子暇的连襟关系。

面对这样的局面,孔子想要有所作为,除非卫灵公奋发图强,拜孔子为国师,并依其治国理政的方略与思想治理卫国。
但卫灵公何尝不会想,如果孔子有之力,鲁国为何不容?
自己礼政、外交、军队都有信任的重臣,卫灵公即便用孔子也要忌惮他们的感受。
何况还有太子、南子之争。
卫灵公何尝不知自己死了以后要有太子继位。
更何况,孔子来卫,不是一人,是一群人,一群孔子大学的高材生,都有治国理政之才,又当如何?

依孔子理,是“不患人之不已知”还是“患不知人也”?
孔子想以仁治国,以礼、仪理政,在面对的这个局面,该如何?
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虽不去弥子暇那里,但终究去了南子那里。
子路不反对孔子去弥子暇那里,但反对孔子去南子那里,孔子还是去了。
论名声,论君子,论仁义,南子、弥子暇都不好。
子路已经站队了。
子路虽然没说,但弥子暇除了权臣的角色,其背后还有太子蒯聩。

正所谓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就在这样的画卷中,卫灵公的重臣,治理军队的王孙贾讥讽了孔子。
何谓讥讽?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有人说是当时的俗语,那是给孔子找回面子。
孔子观人,作为国之重臣,王孙贾也在观孔子,不但观,也在了解孔子的过去和现在。
你孔子不言乱力鬼神,对鬼神敬而远之,拜别人家的鬼为谗,你孔子因弥子暇而来,又弃之(弃的是太子),又去南子那里,你还认为卫国不够乱吗?
但王孙贾也非凡流,讽刺孔子,也是神仙打架。
不说人,论神。
孔子焉能不知,只是在孔子那里,弥子暇、太子、南子、卫灵公,再加上三重臣,何为灶神,何为奥神?
在时间的推移中,在孔子的认知中,他们的角色是变化的。
但是王孙贾不明说,孔子也顺水推舟。
孔子认定的是,在卫国,卫灵公就是天,无论谁是灶神、奥神,都要到天那里请示汇报或搬弄是非。
孔子认定,三重臣还在,就是卫灵公还没有糊涂。
卫国还在卫灵公手里。
所以,孔子与王孙贾说天。
王孙贾问对于孔子,又安知不是卫灵公授意?
孔子不说灶神、不说奥神,就是孔子不站队,如果站了队,能不能活着回到鲁国也未可知了。
只是,卫国之天不给孔子机会。
孔子做对的是不仅说天不论灶奥,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孔子一直不怒。
在孔子,不怒已经不是忍了。
此时的孔子,谤毁都是心性的磨炼玉成之地。
孔子很清醒,已经于无形之中化用了中庸之道。

此之后,前484年,孔子68岁,流亡14年后回到鲁国。
子路时年59岁。
对于王孙贾之问,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应该是给弟子们作为一个经典案例去讲授的。
此时的孔子,就要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总结一生了。

孔子回国之后,子路被卫国聘为蒲邑宰,此为长垣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首任县令。仲由治蒲三年,大见成效,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子路(62岁)治蒲离任后,被卫大夫孔悝用为家臣,守戚城(今河南濮阳北)。
是年,卫国内乱,子路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
结缨,就是在战斗中,帽子歪了,子路想先扶正,再打,不然有违孔子授君子之礼。
是年,孔子72岁,不再吃肉泥。
又一年,孔子去世。

编写组把孔子讲的这个案例放在这里,组成八佾内容的组成部分,可谓是孔子讲得观人,观事,观礼,观仪,都是实学,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都是生命与鲜血作为代价的。
君子临大事要有静气,不怒。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子路有仁,被砍成肉酱。
子路终不聪慧,没悟中庸。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