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疑心”

《三国演义》故事开端,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反遭追讨,他和陈公欲召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曹、陈二人亡命到成皋县,投奔其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营队中。

彼时,两人的头颅早已张贴于每个关卡,且悬赏价格不菲。面对陈公对吕伯奢人品的质疑,曹操笃定地表示,即使不相信自己,也会相信吕伯奢。

然而,现实往往会在下一秒反转得比翻书还要快。

心魔,是最大的敌人。

自古,疑心最容易生出各种事端。

曹操和陈公在房间歇息,听到门外霍霍磨刀声,不禁心生紧张惶恐,终于忍不住主动出击,杀死了院子里的下人。

杀光院子中所有人,他们才发现,对方是在磨刀霍霍,杀猪宰羊,准备盛情招待他们。

对于陈宫的责备和质疑,曹操认为,如今世风日下,人心难料。

悔恨不是没有的。曹操在原地痛苦了几秒钟,当下决定马上离开山寨。

在逃亡的路上,曹操遇到了为他去买酒招待的吕伯奢,他直接杀掉了吕伯奢。后者惊讶不已,在赴死的途中,脸上依旧保持着来不及转换的热情洋溢。那是想要挽留曹操二人回营中的真挚盛情。

面对后来的一错再错,曹操作如下解释,若今天不杀掉他,待他回到山寨,了解真相,定会携带人马前来追杀我们。

所以,可以理解为,曹操是为了“自保”才痛下毒手。

然而,此论断是基于曹操的角度来衡量吕伯奢的人品及行为走向。

在曹操的人生观中,有仇必报,当是人与人之间的必然关系。

然而,曹操并不是吕伯奢。吕伯奢不顾年迈身体,亲自骑驴到城中为远道而来的曹操沽酒;明知道曹、陈二人被通缉依旧盛情挽留,让他们在自己营地休整躲避风头,这些足以说明吕伯奢的刚正大义。

假若曹操主动认错,或许会取得吕伯奢的谅解,平息更大的风波。

然而,曹操用带血的尖刀,直接阻断了彼此的后路。

曹操的名言此时可以作为辅助字幕出场: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他的多疑性格也许有天生的自带因子,同时,后天的环境,助推了这种性格的壮大。

曹操在没有接到正式邀请的情况下,不请自至前往王允的宴会,席间遭到王允的奚落和挥斥。

然而就在曹操即将离去之时,却接到了王允安排的下人的挽留。原来是王允担心宴席上人多口杂,不得不在人多处做做样子。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遭到贴榜通缉,在通关之时,被陈宫收押。陈宫表面上对曹操奚落打压,却在深夜亲临牢狱,与曹操坐而论道,一抒自己的报国情怀。

见过了太多两面三刀的嘴脸,曹操早已准备好了自己的“双截棍”。

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这方面,曹操深谙其道,却又青出于蓝。

如果说“多疑”的性格让曹操不再受扰于人心揣测和困扰,那么有远见、有谋略,则助推他成就了一番宏图伟业。

在“起义”初期,陈宫曾建议曹操一同投奔当时已成气候的袁绍,遭到后者的断然反对。曹操分析,袁绍只顾及眼前利益,没有考虑到长远发展,不可共谋大业。

袁绍召集了十八镇诸侯。刘备带着结义的关羽和张飞前去入盟,曹操却岿然不动。

袁绍的实力不可小觑,兵马、粮草、人才均已集齐,几乎都可以召唤神龙,然而,曹操一语中的,他说,对方师出无名,而他,可以做一份“矫诏”,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雄心,可见一斑。

面对属下对诏书的质疑,曹操反而坦然一笑置之,“有时候,假的比真的更有用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三国时代,乱世英才辈出,曹操能够独领风骚,没有足够的实力,较强的心理素质,是很难站稳脚跟、走得长远。

对于存有疑心的人,曹操自然斩杀后快。对于并无二意之人,只要曹操心中疑窦丛生,定然也会先斩后奏,只为平定自己心中疑惑。

这种“多疑”的性格,伴随着豪迈的志向,让曹操在《三国演义》中金句频出。

他每次出场,都能自带闪光灯,引发在场的关注和热议。

正如曹操所言,在乱世中,只有强者才配谈仁义。

生逢乱世,每个人都在寻求明哲保身的路径,都在探求瓜分一块领地的方法。

和曹操利用“多疑”性格去除内心障碍相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解围之道。

成王败寇,再龌龊不堪的方法,只要能达到最终目的,便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大家更愿意看到的是一个强者胜出的结局。

王允为了打压奸贼,献出了义女貂蝉,成功挑拨董卓和吕布关系;刘表表面对孙坚礼让客气,约定和平相处,却在最险要的关口伏击对方;袁绍以十八路诸侯会盟为由,畅谈天下大义,却独守一方土地,险些自立为王;就连年近九岁的孙权,在与刘表“谈判”要回父亲尸体之时,也是极具“攻心”之术,有理有据有情,攻克了刘表的内心防线。

曹操的“疑心”,只是其中的一案。只因为曹操势力日渐壮大,他的缺点也随之成为明显的标签,为后人所议论。

法律规定,疑点利益归于被告。在尚无明确证据之时,应该有理由相信被告的清白。

曹操省却了中间环节,大刀一挥,疑云全部散开。

“疑心”如同曹操身上的一枚巨痣,多数人见其丑恶,却也有人赞其有型。

因为,那是独一无二的曹操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操的“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