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长和别人的强求无关

图片发自App


高三冲刺阶段,学校为了拓宽尖子生的视野,突破压轴题解决的瓶颈,为他们冲击名校再助一下力,利用周末的时间,聘请相关专家进入校园,以专题的形式总结知识点,渗透思想方法和培养解题能力。

这种方式也很好,整合优质资源为我所用是许多学校在尖子生培养上探索的一个模式。说急功近利,谁不想让自己的学生考得更好呢;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能钻研念经的毕竟也有自己的两把刷子。

关于教师的“培养”,最好的方式也是请进来和走出去。不管是出去还是进来,有交流就会有收获,有碰撞就会有火花,有过程就会有结果,总比始终故步自封一潭死水的要好得多。

“培养”有时候就是一个伪命题。同一个班里的学生,相同天资的也有很大差别,大都是在一个老师的培养下,但不同的学生吸收和接纳的程度不同。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花呀草呀的也是这个道理,一块地里,相同的栽种和施肥,有的能硕果累累,有的只是生长杂草或秕谷。

“培养”只是外在的因素,烂泥怎么培养也是上不了墙的,朽木怎么培养也不会成为精品雕刻的,关键还是内心的渴望和精神上的驱动。所以懂教育的一直认为,尖子生不是学校培养的,名师也不是谁就能打造成的。

许多年来,也没见那位领导能“培”我的学习,更没有那位领导想到“养”我的生活,偶尔的一些“训”还是有的。所以到如今咱也没有什么成功的地方,唯一坚持的就是我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的习惯,不随波逐流,不出卖自己,总是愿意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和无知。

给尖子生培养就是一个机会,每次一旦知道有专家过来,除了通知大家有空过去学习外,我是一定要过去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听一听,记一记,想一想,写一写,每次都会有许多收获,积累是一种快乐,无问西东。

然而许多年轻的老师总是不把学习放在心上,一方面可能看不起请来的专家,专家也是普通的人,专家也只是某一方面是专家,和姚明谈游泳,就像和孙杨谈高等代数一样,都是开玩笑。任何人都不会样样精通的,只要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又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能自觉地自我修炼,总是能有收获的。

另一方面,许多老师经常“没时间”。这样的活动通常是在周末,不是工作日,平时忙得不可开交,甚至焦头烂额。周末常常被琐碎事占上,有时候也是精疲力竭,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懒惰战胜精神时,躯体就投降了,于是没有“时间”。

对研究和学习没有了兴趣,当然不会积极参与,给爱吃肉的人弄素菜,跟爱吃青菜的人弄大鱼大肉,同样不会勾起他们食欲的。所以以签到和领导检查来威胁,也起不到什么实质上的作用,即使到场,也是两手空空而来,违心地坐在后面一角,消极怠工地玩着自己的手机,不会听也不会记,更不会去思考。

周濂有句名言,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就像你无法感动一个不爱你的人一样。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成长,“培”只是提供一个环境和土壤,有利于帮助和保护人的成长,是外部因素;而“养”在于自身,是从内心发出最真实的触动,并积极地营造“养”的氛围。孟子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养”就是自我滋养的意思,是内部原因。

实际上,只有自己培养自己才是成长的唯一途径,没有了自我觉醒和自我清醒,并自我规划付诸行动,其他的效果不大,而外部的作用微乎及微,有时候弄不好只能起到反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的成长和别人的强求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