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日记(1)——《向上生长》

最近,刷新闻的时候,总会时不时弹出这一类问题:

27岁还一事无成,人生是不是没希望了;

27岁的人生有多无力;

我知道,大概是我的内心世界被窥探到了。

也许是某次不经意的推送,或者是某次不经意的点开,算法捕捉到了我这个阶段的心理状态。

抱着看看同龄人的好奇心,我点开了这些问题,看看其他处在这个心理阶段的人又是一种怎么样的心境。

A女生:27岁裸辞读研,除了普通二本学历,身后一无所有,家中父母务农的务农,生病的生病,弟弟妹妹打工的打工,躺平的躺平,多孩的优势在这个即将迎来转型的时代逐渐荡然无存,现在,就连差一点的学历,也将成为这个社会的弃儿。

B男生:大专学历,工作4年,26岁结婚,因为家境贫穷,妻子在27岁时协议离婚了,疫情期间失业,躺平半年。身后同样一无所有,在这个一边号召要孝顺父母,一边号召996是福报的时代,这个时间节点,这个声音格外地刺耳。

C女生:大专学历,27岁,家里遭遇变故,父亲生病,治病欠了一大笔外债,恰逢今年的疫情,工作也没了,现在躺在家里,不知道未来在何方。

.....

看着别人的平淡如镜的文字,我们也无法得知,他们的内心里,到底起着怎样的惊涛骇浪。

虽然无法切实感同身受,但在别人的经历里,我也稍微窥探到了自己的模样,虽不至于走投无路,却也仍然挣扎在某种迷茫之中,在这个本应该充满朝气的年纪,心态却像一个老年人一样,垂垂老矣。

父母辈在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许也经历过我们现在的心理处境,但最终,一切都随着时间,或者逐渐消失,或者逐渐被掩埋,或者逐渐被遗忘,总之,他们也走到了现在。

是不是就此没希望了呢?

本来,我以为这种心态会长期伴随我,直到和父母一样的年纪了,然后,《向上生长》出现了。

我不确定我是因为什么原因才看到的这本书,但它的出现,却很好地回答了我现阶段的一些问题,包括成长,包括学习,包括认知等等,总而言之,干货满满。

现在,把它分享出来,希冀能够帮助更多处在这个阶段的同龄人,走出困惑。

全书从学习,财富,认知,态度,选择,预测六个角度展开了叙述,几乎全面覆盖了关于年轻人成长应该要知道的经验和避开的坑。

书的第一章,主题是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如何如何学习。

说到学习,我们都知道这很重要,但很少有人能够回答清楚,是什么使得自己产生了这种认知。有些人看到了学习好的人获得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从而觉得学习很重要,这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大部人产生学习很重要这个认知的重要原因。而有些人,他们内心明白,学习有着更为重要的深层次的意义,通过学习,能够让自己活得明白,活得有价值,这份价值既有来自于外界的认可,也有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学过心理学的朋友也许知道心流的概念,当我们长期专注于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创造一件事物而忘记周边的时间流逝时,这个时候我们的精神状态是十分高亢的。对于部分人来说,这也是学习为什么重要的原因所在。

对有些人来说,毕业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或者部分人在工作岗位上爬模滚打半年后,也逐渐进入一种稳定的工作状态,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有意识地去自我学习,工作技能的提升也就基本停滞了。这也是许多人在步入35岁的年龄大关之后所面临的的中年危机。从毕业到35岁,我们拥有差不多10年的时间。从刻意练习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用10年的时间用来精进我们的技能,我们几乎可以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但实际上,许多人不仅没能成为专家,反而在35岁的年龄门槛到来的时候,几乎完败于精力更加充沛的年轻人,变成了公司首先优化的对象。

是什么导致了他们最终面临这样的结局?

作者分享了他和朋友的一些学习经历,我们从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点,时间管理。

人的时间和精力,终究都是有限的,因此,在什么阶段安排做什么事情,做好时间规划,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甚至于,时间规划合理与否,将会决定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这里我们引入了美国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时间管理理论,四象限法,将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紧急重要(第一象限)重要不紧急(第二象限)

紧急不重要(第三象限)不紧急不重要(第四象限)


紧急重要的事情,像是程序员赶上项目上马,医生赶上手术开刀,大学生考前突击学习,等等,这一类事情都是紧急且重要的,他们往往会以考验的形式出现,考验我们的经验,判断能力。这类事情的出现往往有随机性,但却会影响外界对我们的评价,乃至影响我们的前途。

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这一类事情往往包括做计划,学习知识,参加培训,演练,做备案等等。他们是应对紧急事件来临前的准备,也是我们需要投入最多精力去做好的事情。这一类世界,往往决定着我们能否做好第一象限的工作,从而最终影响我们的工作成果,因此,做好这一象限的工作,将使我们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随机性的考验和工作。

紧急不重要,这一类事情往往不太好界定,比如一个关系一般的同事有急事找你,对他来说,这是一个紧急的事情,但由于一些事情超出了你的工作范畴,你做或者不做,对你而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这时候你大可将这事情放到这一象限中去。

不紧急不重要,这个属于休闲区,像是我们平日里看小说,刷视频等等不需要带入思考的行为,都可以视为是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这一类事情有一定的价值,可以舒缓我们工作的压力,但长期沉溺于这一类事情,则反而会侵蚀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散失工作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从而一步步沦为职场的老油条。而这,也是很多人面临35岁中年危机的重要原因。


第二点,学习方式。

关于学习,在很多人的传统认知里,学习就是上课听课,下课写作业,月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现行的应试教育,其实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初衷,以至于很多人在大学期间彻底地放飞了自我,不再重视学习。直到出来社会,被社会蹂躏一番后,才幡然醒悟要重新掌握学习之道。这时候就已经有些晚了。应试教育地被动学习,最终让我们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这也是教育的悲哀所在。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天生是擅长学习,而不擅长记忆的。原始社会的人类每天都得面对各种突发的情况,出于生存的需求,他们需要迅速学习掌握各种生存技能,包括捕猎,生火,制作,采集。甚至于一些部落,还能发展出更复杂的仪式。所以说,我们作为这批人的后代,是善于学习的。但现代社会对于我们的能力要求,更加专业化,而这些是需要大量的记忆和训练,并且长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些行为,都与我们的原始人基因是相悖的。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学习那么痛苦,或者,准确地讲,觉得记忆是那么痛苦,因为我们天生不擅长学习抽象知识。

因此,关于学习方式,我们需要遵循我们的大脑规律,善于借助工具来帮助我们学习。特别是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用大脑去记忆海量的信息,无疑是杯水车薪的,徒劳无功的,但当我们学会从复杂的信息里面提炼本质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就能逐渐体会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链接。而这一些,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阅读,去记录,去提炼。记笔记不是目的,而是当我们对一个知识进行记录的时候,我们自己本身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去重新解读知识,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将它绑进我们的知识网里,让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直到下一次我们遇到类似的新知识时,我们就能够调动它,用它来绑住新的信息,将知识网结地更加紧密,最终,当我们的大脑里形成一个行业的知识网络时,那时候,你就已经是这个行业的专家了。


第三点,坚持。

坚持这件事情,大概是这个世上最简单,也最困难的了。硅谷王川在网络上发了一段文字,他说:

1.所有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 2.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的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 3.最大的误区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的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

同样,对于学习这件事情而言,也是这样。我们见过太多所谓的速成学习法了,但当我们选择这些速成学习法的时候,我们大概率是会半途而废的。

为什么?

这些速成学习法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以为某项技能的掌握只需要很短时间内就能达成,像是21天背单词,或者一个月学会编程,一个月速成写作等等。然而,学无止境,即便是再聪明的人,他也无法绕过时间这道坎,而迅速地掌握任何技能。相反,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积累,逐个问题逐个问题地攻克,直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学习会越来越轻松,思考的逻辑也会越来越清晰,这是最终质变的结果,但前期的积累可能会很漫长,甚至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增长。这里,作者分享了他身边的一个例子,他介绍到,高中的时候,有个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他说,把课本和练习册所有的题做一遍之前,一道复杂的题目都不做。而实际上,150分的卷子,只要能保证130分的基础题不错,就已经很成功了,剩下的20分,就算得不到,也没关系。而实际上,当我们逐渐攻克了基础之后,我们对于难题的理解,也会上升到新的层面,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结果,至少对于高中数学而言是这样子的。

后来,那个优秀的同学去了斯坦福大学深造,研究人工智能,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他的解释是,人工智能的第一法则就是,简单动作保证不出错,然后逐步迭代,越来越复杂。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意义都不大,但等五年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走过的每一个脚步,我们会发现,五年后的自己,正是现在的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塑造的。

永远不要高估短期的努力,也不要低估长期的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光日记(1)——《向上生长》)